系列专题:《学做一个生活的智者: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他们怨天尤人,怪罪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好条件,感慨生不逢时,感慨成功者赶上了好时候、好地方……然而,除了抱怨和暗自辛酸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做任何事情。这样的人,不会创造机遇,只会消极等待。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现状归咎于运气,我不相信运气。出人头地的人,都是主动寻找自己所追求的运气;如果找不到,他们就去创造运气。” 翻开人类奋斗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或创造了机遇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摘取着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还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甚至为错过机遇抱憾终生。两位美国姑娘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机遇从来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获得机遇,你就必须主动伸出你的手去抓,你就得行动起来,为机遇的到来做准备。人生中许多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如果一个人既会利用外界的机遇,又能自己创造机遇,那么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更高。 杨明是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大四学生,他在找工作的时候颇为自己的简历得意,绝对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有过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文学社社长的经历,所以他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天,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招聘消息传来,杨明和他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遇呀,进了这样的大公司,就等于直接与国际接轨了。杨明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在初试中他也表现得很出色。复试时,公司提出了一个条件,只有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才能参加复试,杨明顿时傻了眼。当初他因为社会工作忙而耽误了考试,后来一直想找机会补,却都没时间,他总认为这个考试无伤大雅,通过也不是多难的事,以后总有时间去考的,因此就耽搁了下来。谁知道现在却因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小要求被拦在了复试的门外。杨明非常懊恼,一个多好的机遇就在眼前白白溜掉了。 如果说,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从未与机遇碰过面,那是非常罕见的。也许你的机遇一生只会降临一次,也许它会无数次地光顾你。机遇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你若不能及时地抓住它,它就会瞬间即逝。所以,抓住机遇也是一种能力,它会帮助你在苦苦跋涉中来一次飞跃,让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

李涛毕业那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他在一年间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人才交流会几十个,但听到的都是“这个专业不要”、“收满了”等五花八门的拒绝理由,四处碰壁。 眼看就到了毕业留京的时间期限,这是最后一次大型的招聘会了。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挺少的,大家都在一家一家地搜寻,哪怕是有一线希望也毫不犹豫地投上简历。李涛把目标对准了一家出版社。但两位工作人员很明白地告诉他,简历他们已经收了一大摞,而且大多是来自全国名校的优秀学子,已经给他们留下了良好深刻的印象——李涛的机会很渺茫了!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一切,而是自信地介绍自己四年来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招聘人员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机会来了! 关键时候,灵机一动,李涛从容不迫地讲起了给杂志“挑刺”的故事。那还是他上大三时的事。 在李涛喜爱的一本英语杂志上,他看到一篇文章的翻译存在小问题。译者可能是个“老外”,在翻译“老少边穷地区”时,未必了解这个“中国特色”词语,因此译得有点词不达意,意思成了“居民或老或少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但出于对杂志的喜爱,李涛干起了“鸡蛋里挑骨头”的事——给主编陈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上述错误,并提供了自己的译法。囿于水平,他的译法还很不精致简练,但一片诚心。令李涛惊喜的是,半个月后,他收到了陈先生的回信,对他的意见表示感谢,并给出了一个相当出色的译法,还赠给了他一本翻译小说。李涛当时真有点喜出望外,但李涛觉得这只是他大学四年中的一朵小浪花,泛起的一些涟漪很快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