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谢绝各类网站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是一阵风,风生水起,不断托起新的数码技术工具,又将一个还未长大成熟的概念丢进垃圾桶,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不由自主地被网络填塞和拓展。WEB2.0,即使它的发明者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定义,就又听到有人呐喊2.0已经过时。聊天室、BBS已经不大被人待见,博客在辉煌中品味着略带尴尬的枯涩。各大门户网站的草根美眉们更喜欢将自己的博客变成秀场,演绎着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风花雪月,眼球名人的博客竟然被人踢爆高点击量原来靠得是技术上的自动刷屏,如此不一而足。然而,互联网确实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中国尤其如此。

美国草根政治与中国“网络民主”

    美国似乎一直被标榜为民主的典型样板,最近读了一本以网络化语言出版的关于美国选举政治活动的书,作者以新移民的身份实地参与了一个小党的选举活动,并观察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美国草根政治日记》,老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美中最大的差异在于,无论政治官僚还是行政官僚,其产生的基础在于草根手中的选票。至于如何获得这些人的支持,有很多办法,甚至包括被广泛批判的金钱收买、造谣诋毁等手腕。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在美国政治中的应用。2003年,前佛蒙特州州长民主党人迪恩通过互联网、博客筹到4000多万美元的竞选资金,争取到了100多万张选票。2004年克里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呼吁“访问克里网站,提供财政支持”,不到两天功夫就筹集了120万美元,还有1500名竞选志愿者通过网络注册。一个反布什的自由派组织“向前进”(MoveOn.org)网上发起了全国性的“点子”征集,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个阶层的批评布什的“最有创意、清晰,能够被人记住”的30秒钟广告短片,并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而布什阵营把网络选战的重点放在对克里的负面宣传上。例如,在网上播出了一则指责克里与特殊利益集团过从甚密的竞选广告,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超过六百万的布什支持者。

    中国的实际政治运行是从上而下的,公众不具备否决的权力。但是,这种情况近年来却在不断改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8226;韦伯说:“对我们来说,‘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还远没达到对权力分配产生诉求的地步。翻看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老百姓对于政权的容忍度是惊人的,这个群体满足于安稳而不富足的生活境遇。改朝换代要么发生在外族入侵,要么是因为民不聊生被逼走投无路,水泊梁山并不是一般公众的理想选择。后者是社会压力无法释放而产生帕累托改进时的无奈之举,在爆破极限状态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封建王朝都重复着社会问题不断恶化、民众不满不断积聚、信息无法上达,矛盾不断激化、能够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人才不断减少,最终自取毁灭的循环。忠臣、诤臣是主要也许唯一的反映民情民意的通道,进入了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丰富了传播的方式,但是,作为减压筏的功能是相当有限的。对传统媒体的垄断造成了正式传播资源的稀缺和信息选择上的高过滤性,导致信息不足和失真并存,减弱了权威性和可信度,即使在以自由为支撑的美国,多达45%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偏见,只有36%的人相信传媒客观公正。2003年统计,26%的人相信报纸是公正的,而相信杂志公正的人只有5%,相信广播电视内容公众的人数比例较高,为49%( Leon P buradat ,Understanding American Democracy, Harper Cottins Publisher Inc ,2002)。而在网络时代,海量信息的不期而至,各种相互矛盾的消息交错,老百姓开始认真琢磨哪些信息来源是值得信赖的,随着逐步提高的分辨和判断力,也许早晚会达到正确甄别每一条信息的水平。民主的原意是公民治理,而中国老百姓在网络上追求的民主还只限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维护自身和相关群体的权益。打开主流的网上论坛,针对官员腐败、社会公平与效率等社会热点话题发贴和跟贴的人气很旺,内容多数是对社会问题、国家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伸张社会公平和正义,表达者很少受功利驱使,是“原生态”的鲜活民意,是更真实更直接的民意表达。刘涌案、宝马撞人案、孙志刚案以及去年的山西黑砖窑、彭水诗案,都是由网络舆论引发而使正义得到伸张的事例。

马歇尔8226;麦克卢汉曾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马歇尔8226;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的情况似乎越过了代议制而对实体政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全民参与的地步。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至2007年底,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也还只占人口总数的16%。

 

精英和草根谁领风流

 

 

精英与草根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其言论是否能被他人听到或者听取,前者说的是传播途径,后者是传播的效果。以往的媒体只是精英的舞台,表达的权利基本上被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一些经济精英所把持,草根很少受到关注而且人微言轻。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非常高,专业期刊、主流媒体、学术会议、政策讨论会等,也只接纳少数精英,固化了知识分子中的等级结构。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反映在一夜间,这种言论发表的通道垄断消失了,其中具有自媒体属性的博客是典型的发表平台,根据CNNIC的统计和估算,国内博客近四千万,博客网民约四五千万人。

博客网民并非纯粹的“泥腿子”,他们多数具备网络使用经验和知识,其中本科和大专所占的比例最高,也许称之为“网络知识分子”更准确,这是现代语义下的草根一族。人的一切权利,从表达的权利开始。互联网成就了一个“观点自由的市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知识精英的表达特权,甚至屡屡直接反击知识精英们的言论。不久前,某著名中年经济学家的蔑视草根网络表达的意见,受到了草根知识分子的猛烈反击,在网络上,“著名”成了最易受攻击的标志,无论是吴敬琏、茅于轼,还是张维迎、樊刚,精英身份已经彻底被网络无情地踩在了脚下。

尽管传统媒体仍然只认专家,不大理睬草根意见,网络却打造了发表言论机会平等的空间,草根既有机会向大家讲话,也有可能抓住公众的眼球。网络时代,精英们已经无法再自顾自地独白了,往往是精英们占领了传统媒体,他们的言论刚一发表,还未到达受众,就已被淹没在网络的口水中了,精英们大可在传统媒体上孤芳自赏一下,而多半却在网络中混得灰头土脸。

中国知识分子素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其普遍追求,更有“立言、立功、立德”的社会抱负,但传统层级社会使得精英们寡占了“货与帝王家”的资本,“以天下为己任”和“为天下代言”变成了精英的私有权,阻碍了多元化的利益表达。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言论表达格局,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社会政治民主权利第一次平等分配。

博客成为舆论主体中的一员,能否实现经世济用的理想,以自己的观点影响政府政策,这是民主权力的再分配问题,精英和草根谁领风骚还未可知。目前,大部分博客内容主要是博客作者记录自身生活状况、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只有10-12%是为了找个地方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的观点。这意味着博客从整体上还未具备公共意见表达空间的特征。另外,与网络新闻相比,读者对一般博文的信任度不高,精英的博客仍具有超过平均水平的吸引力。少部分精英与众多的草根共同组成了“公共知识分子”阶层,按照朱苏力教授的定义,他们是“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专业的知识予以大众化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正在尝试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网络正在重建社会话语权,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多的公开性也导致了信息过量处理的瓶颈,公众仍然希望得到引导而不至于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权,并不保证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受到同等的对待。基于诚信之上的个人品牌以及为多数公众代言,也许是脱颖而出的唯一正确选择。精英也需要在网络空间里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尽管具有知名这一先发优势,但双向民主表达也使任何刻意的操纵信息、误导公众很快被揭穿,并永久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网络具有自动分选功能,这是民意的表达,分选的指标是点击量,也就是公众的关注度。话语权聚焦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力,网络上,是精英还是草根,是由普罗大众评判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网络生态猜想:民主1.0与商业2.0

 

 

61615;  中国是一个二元化特点明显的国家。城市实际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网民中以城镇居民为主,约占城镇人口的三分之一。互联网在逐步向18岁以下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居民扩散,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互联网。农村上网人群开始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网民增长率超过100%,数量达到5262万人。根据美国教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扩散》,Everett M. Rogers,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当普及率在10%~20%之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5%,那时就已经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参考美国和韩国的互联网网民普及率的增长趋势,美国1998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是18.6%,1999年即快速增长到26.2%,2007年达到69.7%;韩国1999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2.4%,2000年则跃升至33%,2007年上升到66.5%。考虑到中国城乡居民比例,再有十年时间,中国的网民将有望超过总人口的40%,绝对数量不低于六亿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分化,使得各种类型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均需要表达,而网络为民众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网络表现出自教育效应,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输障碍,使更多的民众能够低成本地接受更多的知识,网民可以自由地传播思想,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任何感兴趣的问题发表意见,这又形成了正反馈闭环耦合,使得志向相投的人们能在全球范围内就共同的利益形成群体,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理论上,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也提升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然而国内互联网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最多的应用是娱乐和看新闻,具有单向性;网民自主创造内容(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比重仍很低,有近2/3的网民或者在网上发过帖,或者给互联网上传过内容,但也有高达34.3%的网民从来没有给互联网提供过内容,还没有形成思想意识的传播由单向到交互的质变。与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web2.0时代相比,网络上的民主文化还只是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个人不是作为主体参与到互联网中,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还未成为主动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1999年以来,大专及以上网民比例已经从86%降至目前的36.2%。农村网民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学历越高,给互联网提供过内容的比例越高。而网络向社会低层的延伸既增加了网络承载的民意规模,又放大了羊群效应。从网络评论中,能够反映出公众舆论的走向,人心的向背和民众的好恶,更多的网民逐渐学习并参与到对话中来,而博客作者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开始建立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话语权。当很多博客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开始追踪一条新闻时,便形成了所谓的博客蜂群。这是舆论风暴酝酿的早期征候。而舆论风暴将使公众对人物、地点、产品或现象的理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休·休伊特著,《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信息不再会被控制——这也就是说人们不再被控制和压抑”(约翰8226;奈斯比特:《大挑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人们可以“网上议政”的方式自由地评议政府政策,每个人可对政府行为与决策进行监督和评价,使之不偏离大众的意志,公意的形成和行使通过互联网的双向沟通将更加畅通,集中于政府手中的权力向社会成员回归,新的国家政治是全体民意的综合。

    对于民主的模式选择至今仍没有定论。作为民主的基本原则,“多数裁定”往往带来更大的混乱。民主政治即政治事务最终权力属于公民,这一原则如何实现并非显而易见。民主政治必须是开放的政治。开放政治就是重大事情让公众知悉,即公民要有知情权。人民的政府就要让人民知道政府的活动,特别是决策过程,以实现尽可能广泛的民主。民主不能是一哄而上式的参与,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即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只有数量而缺乏质量的广泛参与对民主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认为如果“无视对多数权力加以限制,从长期来看,不仅会摧毁社会的繁荣及和平,而且还将摧毁民主本身。”卡尔8226;波普尔指出,“被称为公众舆论的那个不可捉摸、含糊不清的实体有时表现出一种质朴的敏锐,或者更典型地,表现出一种超过掌权政府的道德敏感。然而,如果没有一个更为强大的自由主义传统加以节制,公众舆论对于自由会是一种危险。公众舆论作为趣味的仲裁者是危险的,作为真理的仲裁者则是不可接受的。” 网络具有天然的自由“民主”属性。民主的命运如果完全掌握在网民自己的手中,这也许是民主的优点,但也是民主的弱点,更是民主的危险。在一个缺乏民主文化的历史积累的国家,民主需要有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保障民众各阶层的话语权与政府控制行政权同等重要。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网络商业的爆破性增长以网络购物的成熟为标志。在京沪深穗四大城市,网上购物用户总数超过1000万人,网上购物金额超过250亿元人民币;在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网上购物用户总数253万人,网上购物金额50亿元。2006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突破60亿元,受奥运会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将再翻一倍。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企业网站数量超过100万。2007年中国企业网上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较2006年增长25.5%。有的小企业竟声称有20%的营业收入来自互联网销售。然而,网络上的事情往往不不像数字显示出来的那般美妙,巨大的收入实际来自于长尾部分,每一商家的网上平均销售额相比传统销售仍是微不足道。

在网络商业空间,博客仍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网民开始尝试从博客中找到工作、生活、购物、旅游等方面的经验参考信息。博客的个性化属性,作为一种自我展现平台,接受朋友或熟人的关注,还未能跳出小众传播的巢窠。常浏览认识的朋友的博客的读者比例最高,为68%。若有朋友或熟人接触某一新服务,则其接受的可能性也随之较大。仔细分析这一现象,不难看出,个人间的信任和沟通是真正有助于网络营销空间延伸的要诀。当博文比较受欢迎时,博客成为与用户交流的场所,问题和评论都可以在博文中提出和回复,博客的出现,对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带来了重大转变,创建内容高质量的基于营销目的而不是简单地推销产品的博客往往可以吸引你的客户群,倾听市场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判别找出营销解决方案,也可以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看法。

作为草根,网络也许比现实生活更恣意。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商业环境,都有无限制的表达空间。追求“点击率”只是起步阶段,只反映了意见外推的过程,是1.0阶段,回馈和对话更能产生出影响力、针对性、互动、体验、效果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2.0阶段。从1.0到2.0的跨越将足以改变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感受。

 

参考文献(除文中引用的书籍之外):

陈亚栋:试析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竞争与整合

刘晓苏:互联网视野下的政治参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午第2期

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王倩,李要师:2007年记者公众形象调查分析 

刘蒙:美国传媒和政治现代化进程

北风: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公民报道

胡春阳: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9306.html

更多阅读

别让科技进步妨碍了我们的沟通 国家科技进步奖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自身某些重要生存基本技能的蜕变或者丧失。某些方面说,已经直接影响了人类个体生活习惯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感触最深的就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

tbaow,也习惯了我们的生活

生命是可贵的,面对可贵的东西我们又是贪婪的,所以恨不得用秒,毫秒去拉长暂留每一刻。对每个人来说,属于他前方的每一一时刻,都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珍惜生命,怀着试探和敬畏趟过他。然而相对于生活,生命只有其分量而没有一丝质量和

声明:《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为网友倾城孤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