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著名企业家的商道真经: 做强做久做自己》
新工厂成立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拉蒙特正在实验室工作,一个工人冲进来告诉他,存放在附近准备冷却的900千克硝化甘油起火了。拉蒙特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赶赴现场,想将这些化合物倒进水箱,但是已经太晚了,爆炸是不可避免的了。拉蒙特和另外四个人立即冲出屋子,就在他们奔向附近一个土坡时,爆炸声响了,拉蒙特瘦长的身影被火海吞没,五个人当场遇难。 目睹当时的惨状,人们认为亨利一直拒绝新产品的生产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了对拉蒙特献身新产品开发精神的敬重,亨利回购了Repauno三分之一的股权,不久这家工厂成为全美国最大的硝化甘油炸药生产厂。 爆炸的危险可能随时发生,安全是科研、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也就是从拉蒙特遇难的那时候起,“安全第一”的理念成为每个杜邦人的信仰,每项工作开展之前,他们都把危险因素考虑在前面,把恶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杜邦安全理念的内涵变得广泛而深刻,20世纪初期,“任何工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理念逐步扎根在杜邦人的心中。 现在,如果去参加杜邦公司的会议,无论是内部员工会议还是与政府首脑会谈,主持人的第一句话都是:“开会前,我先向诸位介绍安全出口。”杜邦公司极少召开大会,100人的会议就算是大会,会前必有保安考察,并在会上宣布疏散步骤。

有句俗话叫“平安是福”。“平安”不仅是个人的“福”,更是企业的“福”,这一点杜邦公司在多年生产实践中体会极为深刻。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一个企业不断发生安全事故、环保事故,那离关门倒闭的日子就不远了。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他们把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理念代代相传,成为杜邦公司的一种光荣传统。 与杜邦公司不同的是,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又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不合算。关于这一点,杜邦公司的观念是:“企业由不安全因素、突发危害社会的事件所造成的产品损失、公众形象和客户关系的损害等,比直接投入的费用大5 ~ 10倍。更重要的是,在正常状态下,安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底线,我们承担不起没有责任关怀应付出的代价。” 每个新员工来杜邦工作,最先接受的就是安全培训。杜邦公司设有员工安全委员会,每个月都必须召开例会,而且要求每位员工都必须参加。公司设有安全奖,如果发生损失工作日的安全事故,即员工由于任何创伤而不能上班,所在分公司或者工厂所有的人就会丧失获得年度安全奖的资格,当地负责人的年终考核和工资调整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杜邦认为管理人员必须对员工的安全负责。 在公司,人人都注意安全。这不是哪一个行政部门或管理部门的事,业务部门同样也要负责安全管理,真正做到了“注意安全,人人有责”。假如你出了事故,你所在部门的业务做得再好也无法洗刷安全方面的污点,而且这一污点会影响你所在部门的形象,甚至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形象。 随着安全管理的不断深入,公司感觉到在8小时内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还不能满足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需要,所以推出了工作外安全方案。他们认识到,员工在8小时外受伤对公司的影响与在8小时内受伤对公司的影响实质上没有区别,假如公司一个老总、业务人员、销售人员拿到一个大的订单,无论是8小时以内还是8小时以外,他发生安全事故,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都是一样的。 杜邦公司从这个角度提出了8小时以外预案,对员工的教育就变成了7天和24小时的要求。旅游如何注意安全,运动如何注意安全,用煤气如何注意安全等,都包括在安全教育之内。 杜邦北京分公司一位员工深有感触地说:“杜邦是我服务的第一家外国企业。在跳槽现象频繁的北京,我在杜邦一干就是五六年,原因之一就是我信奉杜邦的企业文化,而其中的‘安全意识’让我感受最为深刻。我现在外出过马路比加入杜邦前要小心得多;每次到餐厅吃饭,假如餐厅是两层的,我一般选择在一楼且离出口较近的位置。我太太说我到杜邦工作后,人都变得‘胆小了’,其实这些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