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片 中国国家形象和品牌精神(六)



     品牌领袖要心怀“仁”心

  “仁、义、礼”的统一,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思想的主要特色。“仁、义、礼” 紧密结合,牢不可分。“仁”离不开“义”,“义”离不开“仁”,“仁”和“义”的贯彻 ,又离不开“礼”。“仁”是一种慈爱的精神,推行慈爱必须以“义”为前提;“义”是一 种适度的原则,保持这种适度原则必须具有仁慈的精神。而“礼”就是仁慈精神和适度原则的具体规定。其中关系,唇齿相依,缺一不可。那么,作为品牌领袖,何以为“仁”呢?

  仁——积极的人性观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孔门弟子向孔子请教“仁”的次数也颇多,但孔子每次解答都不一样。据统计,仅《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弟子问“仁”共有约29种解释:悌、孝、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訒、爱人、立人、达人、好人、恶人、博施、济众、有勇、无怨、不忧、不佞、 克己、复礼、先难后获、杀身成仁等。“仁”几乎包括了人间的一切美德,因而有人将“仁”定义为全德,将以上各项列为仁德之目。其实,在这众多的解释中有实质性的解释,也有权变性的解释。这和孔子的思想方法有关。即善于透过其具体论述而提炼出基本精神。

  人的哲学基础是人性,仁德即是人性的充分发展和扩充,是人认识自己本性和义务的人格自觉。《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表明仁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使人成为人并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是人作为人类存在的自觉认识,也是当时社会对人重视的历史实际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反映。孔子的仁学是建立在对人的重视和人性自觉的基础上。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具有人的本性(或本能),即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表明人具有求得自我生存(食)和种类繁衍(色)的本能需要,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孔子“庶之、富之、教之”的施政主张正好体现了对人性的高度重视(《论语·子路》)。

  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对人也表现得十分重视。他作大司寇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首先即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更不问财产的损失。有人用木偶人(俑)殉葬,孔子认为这是对人类的轻视,对生命的亵渎,愤而诅咒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这实在是对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礼赞!

  二是指人具有人的本质特征,这是人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属性,亦即人的社会属性。儒家认为这种属性即是“仁义”或“礼义”等道德规范。《孟子·离娄下》说:“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失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

  “由仁义行”正是人特有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保证。《荀子·王制》也说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水火、草木、禽兽具有共性(即有气有生有知),但更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义),正是这个独特的个性,使人与水火、草木、禽兽诸物区别开来。孟子所说的“仁义”,荀子所说的“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亦即人的社会性。

  基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与重视,“仁”要求每个人将他人当成人看待,肯定他人与自己一样具有追求生存的本性和谋求幸福的权利,要求人们主动地热爱他人,关心他人和成全他人。董仲舒说:“仁之为言人(他人)也,义(羲)之为言我(自我)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即是对这要求的明确阐述。基于对人类社会属性的认识,“仁”又要求人类提高修养,在文明的环境中,过有伦理、有秩序的和谐生活。

  仁的本质——爱人 “仁”是在特定的文明( 礼义)背景下,尊重和热爱人类的道德情操。这种情操只有人类才具备,也只有人类才意识到,故孟子说:“仁者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这种感情也只施于人类,故《吕氏春秋·爱类》说:“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也。”可见,仁的基本特征是热爱人类。因此,在孔子回答众弟子问仁的言论中,应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作为仁的确诂。其余诸项,有的是仁者(仁德之人)的品德修养,有的是仁德(即爱人)的内容及其在处理不同社会关系时的表现形式,有的则是推行仁德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仁”的本质特征则是“爱人”。

  品牌领袖如何实现“仁心”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王弼注曰:“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迟钝。”刚即不屈不挠,即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刚者无私无欲,有欲则有私,有私则不得为刚。毅为果敢,即“见义勇为”,具有“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敢作敢为的精神,《礼记·中庸》说:“力行近乎仁”,亦即此义。本即质朴无华,注重实际。讷,本义是语言迟钝,此指“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慎于言”和“不佞”。“慎于言”,亦即“仁者其言也訒。”司马牛多言又急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又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论语·颜渊》) 訒,即忍于言,语言迟钝,说话谨慎,因为“多言必多失,多事必多败”,“訒”正是寡言少失的理想方法。“不佞”即不巧言令色。孔于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可见,不佞,即不虚伪。另外,不佞还有不以口辩胜人之意。《公冶长》又说:“或曰:‘雍(冉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制服)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里的“佞”即巧言善辩。

  “刚、毅、木、讷近仁”,意即一个人只要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刚),能见义勇为,身体力行(毅),注重实际(木),不巧言令色,不虚伪浮夸(讷),那么,他距离仁德便不远(近仁)了。

  实现“仁”的基本修养

  《论语·阳货》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尧曰》篇亦有类似的记载:“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恭,即恭敬,敬心生于内为恭,发于外曰敬(见《汉书·五行志》)。有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待人以敬,人亦以敬待我,故曰“不侮”,因而恭敬是仁者的一大美德。“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人如承大祭。’”可以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可见,恭敬是人立身处世的先决条件。

  宽,即宽厚,宽大为怀,宽以待人。众生贤愚,才智不齐,君子处之,不求其备。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故仁德之中,修之以宽。宽分两类,一是平级之间的宽厚,即“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论语·学而》)。甚至“不念 旧恶”,宽恕他人(《论语·公冶长》)。二是上对下的宽大:即“赦小过”(《论语·子路》)。严于律己,不苛责于人,因而为众所归,是以“得众”。

  信,即讲信用。曾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践履)也。”(《论语·学而》)古者民风质直,言必履行,故造文者以“人言为信”。信包括两方面:一是朋友之间,一诺千金,言必有信。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皆此类;二是上对下的信誉。孔子说:“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指此。

  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事业有成的保证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反复无常,便寸步难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牛车)无輗,小车(马车)无軏 ,其何以行哉?”(《论语·为政》) 輗和軏都是车辕横木上起固定作用的木钉,没有它们则无法驾车。人如果没有信用,就象车辕横木没有木钉一样,言行没有约束,没有保证,是无法致远的。因此,当子张问“行”(即如何立足社会)时,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言而有信与行动的踏实恭敬是使自己畅通无阻的双轨。无怪乎孔子要反复强调“主忠信”(《论语·学而》)。用之于政事,信用则是令行禁止的重要保证。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 危害)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这是“信则人(民)任焉 ”的确解。

  人民常常是受骗的时候多,受惠的时候少,因此,有为之士欲推行政令,必须先行取信于民,树立威信,这就是商鞅变法一定要先立“徙木”之赏的缘故。

  有国有家者,切不可立意骗民,如果立意欺骗人民,言而无信,行而不果,纵然可行骗于一时,但终究有败露之时,到那时民心动荡,政令不行,岂不自食其果?因此,孔子将信看得特别重要,视为立国之本。当子贡与孔子议政时,他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粮食、武备、信誉是立国的三大支柱。古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武备是安全的保证,因而是国家的大事之一 。又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立国、聚民之本。但与信誉相比,孔子认为都可退居次要地位。唯独对人民的信誉不可缺少。没有信誉,失掉民心,则江山不保,国将不国。相反, 如果有信誉,得民心,没有粮食可以有粮食,没有武备可以有武备,信誉和民心是长治久安 的根本。古语说:“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何等平凡的道理啊!可惜历代 败亡之君皆不明此理,倒末为本,用武备压服民心,用专制以取代信誉,不仁不义,亦何如 此之甚乎!

  敏,即敏捷。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敏有审的意义,审时度势,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敏捷地采取行动,因此可以有建树,是“有功”之谓也。古人认为:“度功而行, 仁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故孔子将“敏”列为仁者的修养之一。

  惠,即恩惠。《尚书·皋陶谟》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人民怀之故乐为所使,所以“惠则足以使人”。惠即利民,孔子认为善于惠民的人自己并不破费:“君子惠而费”,其方法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古以“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与民利者仁也”(《逸周书·本典》)。因此,孔子亦以“惠”为仁德之一。

 中国国家形象片 中国国家形象和品牌精神(六)
  仁者有勇 仁者不忧

  仁者的品质特征还表现为“有勇”和“无忧”。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又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何以不忧?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仁者善于自制,无咎无过,不惭不愧。仁者内省不疚,因此无忧无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218.html

更多阅读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报告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变革管理(六)

     第十三篇、构建综合能力体系  构建民营企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需要将企业综合能力看成一个整体系统,进而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在这个系统中,决定和影响企业综合

形象企业精神 中国国家形象和品牌精神(五)

     讲到中庸之道,我们还必须要讲“中庸修身”。为什么强调修身,因为人虽有善行和美德,但由于过分发挥,走向极端,优点反而成为缺点。孔子在个性修养上则是恰当把握了分寸,正确培养美德,因而成为了圣人。  《淮南子·人间》篇记载说

中国国家形象片 中国国家形象和品牌精神(四)

   中国品牌的现状很不尽如人意,有些中国的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不作为。很多企业家还是把建品牌停留在口头上,有些企业家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做品牌。  品牌建设与国家精神、国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这与中国大国崛起对国民素

品牌杂谈(六):重复的艺术、个性化和打动新顾客

重复的艺术几年前看东方卫视的一档栏目《谁来一起午餐》,第一次听叶茂中先生说,“广告是一门重复的艺术”。栏目播出几位选手自我介绍的VCR,叶茂中表示,还是没办法记住,如果把自己的姓名说三次,他就记下了。广告是一门重复的艺术。笔者

声明:《中国国家形象片 中国国家形象和品牌精神(六)》为网友继续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