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大仙求姻缘准吗 我们缘何误读香港



     这段时间,《三联生活周刊》王小峰的一篇关于beyond乐队的文章引起巨大争议。这些争议,一开始就超出了对beyond本身的评价问题,而扩展到对整个香港文化的评价,以及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如何对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内涵之丰富,几乎可以折射出中国近200年来社会变迁的所有重大命题:民族主义,商业与普世价值,知识分子与启蒙,天朝意识与现代国家,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等等。这些困扰中国人一个多世纪的问题,至今不能得到很好的清理,没有一个基于现代观念的广泛共识。这是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之间产生争议乃至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香港回归16年之后,我们仍对香港感到陌生、不解的重要原因。

  晚清、民国时期,香港及上海英租界被强加了一套以英国法为蓝本的现代法治体系。由司法独立带来的人身与财产权保障、言论与行动自由、社会公正、守法观念、安全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文化。比如,在英租界建立不久,就出现了这样令国人惊异的情况:“西人控华人,须请泰西律师以为质证,即华人控西人,亦必请泰西律师”。一些学者就认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就在上海英租界。

  香港所移植的英国司法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发展,早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有健全的法治,有自由,社会公正,加上自由经济带来的繁荣,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对人的精神气质、对文化的改变是巨大的。这恰恰与隔岸数十年的大批斗、人整人、饥饿、政治挂帅相对照,也与近些年严重的公正问题、腐败问题、普遍性的道德失范相对照。完全不同的生存状况必然会造成双方在文化心理上的巨大鸿沟。1949年之后,长期的地理隔离及意识形态教育造成的心理隔离,使这道鸿沟变得一时难以逾越。

  香港为何看起来没有“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绵延时间最长的农业文明。自1840年代以后,古老的中华文明开始痛苦的转型。在21世纪初叶的今天,中国的两个地区,香港和台湾,都建立起了现代法治体系,转型为成熟的现代商业社会。

  两者转型的途径却截然不同。香港是被强加一套现代体制,经过一百多年,这套体制扎下根来,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每个人的精神心理面貌,重塑了文化。而台湾则是经过痛苦的自发改革,内生出一套现代体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与人们的精神气质也逐步改变,终于在20世纪末实现蜕变。

  在台湾这样的内生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主导的启蒙运动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社会转型,一开始就有具体的西方参照物。这样的转型目标,主要是知识分子发现的。他们积极宣传、鼓吹,以这个目标为参照,抨击现有体制,鼓动人民起来朝这个目标前进,于是引发了革命或改革。

  在某些知识分子们看来,社会存在种种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广大的普通民众对此并不知情,也无力知情,因为他们缺乏知识,或受蒙蔽而麻木不仁,因而,知识分子就要唤醒他们、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并通过行动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在传统朝代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威权政治时代,像民国时期与上世纪50-80年代末台湾蒋氏父子统治时期,是启蒙知识分子大擅胜场的时期,是知识分子英雄辈出的年代,比如梁启超,比如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比如殷海光、柏杨、李敖、龙应台,都被视为启蒙知识分子。再比如,近些年被冠名以“公知”的一大群体,实际上也属于启蒙知识分子的范畴。

  启蒙时代,知识分子振臂高呼、摇旌呐喊,拥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又是非商业的,是建立在精英阶层的知识优越性与道德感召力之上的,甚至是建立在强烈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之上的,所以十分动人。这也使得这样的社会,虽然人们平均文化水平很低,但看起来充满了人文精神,富有人文气质,用王小峰的话说,这样的社会是“有精神的”。

  比如在内地,经过30 多年的禁锢之后,80年代一开放,北京的摇滚乐迅速兴起,崔健、唐朝等带有强烈“社会批判、人文关怀”的音乐使那个年代看起来确实“有精神”,有文化。同样在70、80年代的台湾,从侯德健、罗大佑、苏芮等人的歌声中,我们也听到了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的“社会批判、人文关怀”。

  但说到底,“社会批判”之所以兴盛、震撼人心,是因为社会上有太多悲惨的、不公正的现象需要批判;“人文关怀”的兴盛也是因为社会上有太多不人道的现象需要人们去关怀。

  王小峰对大陆摇滚乐的推崇,对昔日台湾流行音乐的欣赏,对香港音乐的鄙视,对今日华语音乐的失望,他评判这一切的基点,始终是转型时期的、前商业社会的的、启蒙主义的立场。

  一旦社会转型成功,社会公正的症结得到解决,自由得以实现,“社会批判、人文关怀”就开始褪色,变得无的放矢,于是启蒙模式就迅速失去魅力、失去市场。人们不再关心宏大的政治、历史、文化叙事,而回归私人生活,回归小情小调,回归市井,回归鸡汤。

 香港黄大仙求姻缘准吗 我们缘何误读香港
  陈冠中在他的《盛世》中讲的一个故事颇有意思:“我”是一个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作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访问了许多大陆老一辈文化名人,准备在台湾出一本大陆文化名人访谈录。当时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传世之作,因为这些国宝级的老人都很老了,有的甚至已经过世了,我的这些珍贵访谈已成绝响,在台湾一定大卖。结果我的动作慢了一点,修改了几遍,等书出版,“台湾气氛已变”,台湾人不再关心大陆文化了,访谈集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又写侦探推理小说,又写人生哲理,又写办公室秘笈,最后写了一本谈EQ情商的书,终于大卖,荣登畅销书作家行列。

  香港拥有健全的文化市场

  上世纪60-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50年代婴儿潮一代这时长大,“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得以形成,加上法制健全,文化上的自由放任政策,经济成就带来的自豪感,这一切最终促使“香港文化”在70年代成熟,并席卷整个华人世界,输出全球,香港转型成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

  显然,这样一个转型过程并不需要知识分子引导的启蒙运动,不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人文关怀”,只要有一种健全的“本土庶民意识”(黄霑语)就行了。所以,虽然从人口比例上看,香港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少,但在迷恋启蒙时代英雄主义的人看来,香港社会缺乏“人文精神”,香港文化太“市井”,不够高贵,没有“精神”,香港是“文化沙漠”。

  事实上,在一个转型成功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启蒙型知识分子必然会被边缘化,这不是因为他们堕落了,也不是因为民众堕落了,而是因为社会变得公正、自由了。

  在这样的社会里,知识分子要想继续站在聚光灯下,必须通过商业的渠道,在商业上走得通,如金庸,如林夕。而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对知识分子的知识、才华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如黄沾所说,有一些文化研究者对“另类”音乐独具好感,觉得这更有文化,但实际上这些另类歌手很多人水平可疑,一旦和职业歌手相比,就会败下阵来:“市场经济,在很多层面上极公平。质高者胜,质素差的,如何分众、另类,都难持久。”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个竞争激烈而又颇为公平的文化市场。这样的市场,不见得完美,可能会遗漏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它相比知识分子立于潮头浪尖的威权时代,肯定是一个进步。它其实就是启蒙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明天。王小峰们最好早做准备,以免到时候过分落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824.html

更多阅读

从师杂记五 之大仙算命 大仙算命很准怎么回事

笔者在九六年认识一位四十多岁的大仙,其身材瘦瘦的像根竹竿,脸比较黑,不知生来就是这样还是经常烧香熏成了这样。这位大仙很是健谈,号称自己是神佛附体,法力之大,可上天面见玉皇,能下地府查人之生死。这位大仙住在距笔者老家十几华里的一个

黄大仙求签算姻缘 在线求签 黄大仙

今天下午我去了黄大仙。求了个签。很快,签就落地了。22“秋水伊人各一方天南地北恨偏長相思試問憑誰寄 不盡淒涼枉斷腸”这个签我拿去解签的时候。那个女人开始问我要问什么。我说:“问姻缘。”“你现在结婚了么?”“没有结婚。”“有

黄大仙灵签17:第十七签解签

月下追贤萧何月下追贤,是汉代一个挽留人才的真实故事。萧何佐辅刘邦建立帝业,名将韩信投靠间邦,未获重用,夤夜驰归,萧何知道后,立即策马在月光下追韩信,晓以大义,劝其回心转意,同建汉朝。黄大仙灵签17签详细解签【第十七签、中吉】月下追贤【

黄大仙灵签解释 黄大仙灵签解签大全

黄大仙灵签解释(1-10)第一签上上签:姜公封相灵签求得第一枝 龙虎风云际会时一旦凌霄扬自乐 任君来往赴瑶池姜公,姜子牙,世人多称之为姜太公。周朝的开国功臣,他辅佐周武王战败了暴君纣王,在多场敌强我弱的恶战中,如有神助,取得胜利。《封神

声明:《香港黄大仙求姻缘准吗 我们缘何误读香港》为网友旧时微风拂旧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