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零距离认知华尔街: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花旗集团的成立自然也受到一些组织团体的反对和警告。消费者协会(consumers union)便是其中一个代表,它是一个非营利机构,代表着广大消费者,它最有名的出版物是月刊《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向大众客观公正地推荐各种产品、业务、服务,在美国享有非同一般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消费者协会的主要顾虑是花旗集团如此庞大的公司会导致经营垄断,价格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它所提出的两点是: (1)《银行控股公司法》规定银行控股公司不能从事保险业务。如果合并获批准的话,花旗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剥离所有不被允许的业务。在这些业务剥离之前,数据资料不能在集团内部作跨市场分享,听取公众关于剥离计划的意见的时间需要延长。 (2)《格拉斯-斯蒂哥尔法》不允许银行与主要从事证券业的公司有瓜葛,联储将"主要从事"定义为超过25%的总收入来自于证券业务(先前为10%)。但即便旅行者集团的证券业,由Salomon Smith Barney为公司法人,未及总公司收入25%,但它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在美国证券界内排名第三,是个重要的市场参与者(key market player),不可低估它对《格拉斯-斯蒂哥尔法》产生的严重后果。 联储偏向于银行界是有目共睹的,在过去多年里,联储习惯于对法律法规进行重新解释,以便于银行界能从事一系列证券业务。协会警告:由于这次合并规模巨大,重新解释等同于藐视法律。必须由国会通过法案来决定这些业务是否具有合法性(所有这些反对意见,后来因为法案变革而失去意义,未见成效)。 花旗集团的合并于1998年11月得到美联储的正式批准,基本的条件是如果法案不改的话,它要剥离保险业务。威尔于2001年任职纽约联储的董事,为期三年。 4.20世纪美国几大银行法及法规变迁 《格拉斯-斯蒂哥尔法》(1933年) 此法案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产物。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狂跌后,金融恐慌,老百姓生怕在银行里的存款朝不保夕,争先恐后去银行取款,导致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接二连三宣告破产,当时,五个银行里就有一个倒闭。银行挤兑(bank run)又导致产业资金匮乏,投资紧缩。连环效应,银行影响银行,银行影响产业,产业又反过来影响银行,最后引爆了美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危害最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失业率高达1/4。 在此之前,美国的经济危机也是连绵起伏,周而复始。美联储1913年的成立,也是因为美国之前经历了1873年、1893年和1907年几次银行危机,觉得有必要建立美联储这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以稳定局面,树立信心。1925年,美国还通过《麦克法登法》(McFadden Act),禁止银行跨州经营,意在减少竞争、减少银行的关联、减少银行"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倒闭。但这些都不能阻挡30年代的大萧条。美联储当时非但回天乏术,还被指责政策不当-- 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利率等紧缩货币措施,导致雪上加霜。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 o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是如此这般指责美联储当时的政策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失业人群 在寻找根源、甚至"替罪羊"的时候,当时许多人,尤其是国会议员,认为这是银行间恶性竞争、在证券市场上投机作祟的结果;拿着老百姓的血汗钱,去冒险赌博,肥了自己,损了民众。这种"强盗"行为必须严加制止,以免历史重蹈覆辙。1933年,参议员格拉斯和众议员斯蒂哥尔(皆为民主党)推动了这项历史性的《格拉斯-斯蒂哥尔法》,制定出很多行政上的条条框框,限制银行的所作所为。诸如,为了限制银行间恶性竞争,支票账户不能支付利息、储蓄账户有利息上限;银行设立分行有严格限制;不能将存款投资于股票市场,以免风险过高;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为老百姓的存款作担保。还有重要的一条是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让银行作出选择,两者取一。为此,显赫一时的摩根财团被迫一分为二,分成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摩根银行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摩根斯坦利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