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企业领袖们看“冬天” 马云因其大张旗鼓地喊“冬天来了”而成为企业领袖中“过冬论”的代表,其实,各个行业的企业领袖对此都有预感。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在2000年冬天提出“华为的冬天”的华为掌门人任正非。

怀揣着大把的现金,头顶“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和“国内最受关注的企业之一”的桂冠,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销售收入已达125.6亿美元,跻身世界通信设备商的前五强,似乎应该是庆功的时刻,然而,任正非却在2008年7月的一次优秀党员座谈会上再次喊出了“过冬论”,而这已经是任正非的第三次“冬天”警告了: “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他最担忧的是“发不出工资来”,“希望高级干部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他说:“我们仅是比其他公司对这个竞争残酷性早了一点点认识,我们才幸免于难。” 任正非反复谈起危机经验。比如光传输产品,过剩导致绞杀战,就像拧毛巾,这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华为内刊指出,华为的国际市场刚刚有了起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却比以往更严峻。业界几次大兼并正在给华为造成压力——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通信成立合资公司,一下子使华为与这些竞争对手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 他坦率而郑重地说:“我曾经也悲观过,但是犯忧郁症的时候就是那种病态,但那不是我的完整思想。我曾经发愁,觉得苦闷啊。华为只要稍微不行了,怎么发工资呀?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压力。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也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华为衰落了怎么办?如何才能不衰落呢?总有一天,别人在发展,而我们在落后的。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很大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每个企业,如果不能奋起,最终就是灭亡,而且灭亡的速度很快!” 面对不景气的宏观经济形势,任正非要求大家:“一定要理解国家在这个变革时期的困难,不要发表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更不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柳传志的“冬天”警告是与马云在2007年冬天的同一个会议上提出来的。与马云不同的是,他更强调了整个大环境的危机,提醒联想投资收缩战线,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股市遭遇“寒冬”,这对收回各种投资大大不利。二是全世界资本市场的“挤泡沫”行为也将对经济大环境产生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变慢,在中国也许会有两年的调整期。 柳传志说:“未来的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之内,如果政府大的决策方向不变,国际上没有特别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变化,中国好的经济形势是势不可挡的。但当前的形势还是很敏感,因此要求联想体系下面的实业公司要制定相应战略、调整战略和加强执行的能力,以做到“形势好的时候能快速进攻,不好的时候能退缩回来,并保证有好的现金流和稳定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