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图片 十年一叹银监路(中)——商行之弊,扪心自问可有愧



  (2003年11月17日首发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金融)

 

    ————中篇: 商行之弊,扪心自问可有愧————

 

    入世的号角,使国有银行硬着头皮被推到了竞争的最前沿,金融全球化的浪潮让国人捏着一把冷汗,岸上的人已经比船上的人更着急了,杞忧和拯救银行的呼声不绝于耳。国有银行积弊和失误甚多是不争的事实,但商业银行象个受屈的孩子,极力扮演着一个无辜的牺牲者,甚至也跟着埋怨监管的不力,我们听不见他自责的声音。商业银行没有深刻自我反思的气度,就没有知耻近乎勇的斗志,对于监管者来说,天职更是揭露问题而不是唱赞美诗。我们对民族金融业从未失去过信心,恨铁不成钢,忧患总关情,国有银行的凤凰涅磐将是国家之幸全民之福。

 

                 1、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前几年举国上下贷款难的声讨中,银行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一向自诩为国民经济命脉与核心的银行业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被奉上了“经济瓶颈”这一桂冠。说真的,银行是有点哑巴吃黄连,我被坑得不苦吗?一句话,黄鹤一去不复返,商业银行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早已扑腾着翅膀飞走了。

    同情和宽容银行的观点很有道理。银行承担了与生俱来的太多义务,亦官亦商,无自主权,充当了国企的注资人,是在替财政买单,肉都烂在了自家人锅里,银行是政策体制缺陷的改革成本支付者。银行家们偷着乐,无辜者的叹息更显天真无邪。象搭车收费、搭车涨价一样,搭车推卸责任的感觉真好!考试成绩不佳全都归咎于父亲治家的无能了。

    银行果真问心无愧吗?平心而论,在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余额中,真正受政府干预所支付的“改革发展成本”平均起来充其量不过三分之一。在商业化的挡箭牌面前,97年以后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央行更是从来没有能够干涉得了商业经营,失误归罪于谁呢?并且,中国的金融市场准入可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管制,商业银行基本是垄断经营,明符其实皇帝女儿不愁嫁,政策扶持是天底下最大的无形资产。

    98年国家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99年开始,又陆续剥离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一切如同打个水漂,政府贴盐嫌不咸、贴醋嫌不酸,并不知足的商业银行当前又哭着喊着要二次剥离、要上市要减税要救助……国家的扶持是必要的,而且是迟早肯定会出台的,但作为被救助者,应该先做些什么呢?不要成为扶不起的猪大肠。银行自身太过心安理得,很少深入反省内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事实上,正是因为银行内控不严,违章操作和违规经营禁而不止,才加剧了资产的大量沉淀和损失,认真查找内因、总结经验教训是极为必要的。

    商业银行从来没有自责和反思过,他们因自身失误“交学费”的慷慨有谁能及?他们拒绝稳健经营的赌徒行为又酿造了多少风险?哪里有投机哪有我。一会儿是贷款规模失控,一会儿又是自办实体搞“三产”,一会儿是资金违规拆来借去满天飞,一会儿又是蜂涌参与房地产投机炒买炒卖,时不时还三番五次演变成“过江龙”,掀起股市泡沫(股民们可以数一数,十年来国家已多少次从股市逼退银行资金)。哪一次金融资本没有充当投机狂潮的急先锋?

    相信大家都忘不了九三年的“约法三章”,当时的朱熔基副总理被迫亲自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要对金融机构下重药,动杀手,费九牛二虎之力才镇住了各银行的冲天邪气,挽救了金融机构,挽救了中国经济。那时全国累积了七千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占压着五千亿的资金,后来是谁在顶杠铃不能解脱出局?

    商业银行的管理之弊由来已久,很多风险的苦果是自己醇成的。随便列举比如,一是帐外经营、利令智昏。商业银行历史上曾大搞帐外帐,超业务范围违规经营,省市分行调集下面的资金集中投资,人行95年起经过两年整治才使其并帐,并回来的已多是挂帐损失;二是贷款寻租、管理混乱。多年前的信贷员是众人抢破头的肥差,回扣曾是公开的秘密,吃拿卡要,考察旅游,内外勾结,把信贷资金变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筹码;三是行长专权、营私舞弊。单位一把手可以轻易毁灭和断送所在银行,而天地万物都不能做到及时制止和约束他,如某县一位行长95年亲自带上行政公章和业务公章,出外考察,向一皮包公司拆借三千万元,至今找不着对方人影;四是浑水摸鱼、昧心发财。多年前我国的资金市场十分火爆,谁都想玩一把拆借,醉翁之意不在酒,最疯狂时年拆借利率近30%,巨额资金人为操控高低一个点利润就极为可观,有人说,有多少掌握计划资金权的人员发了黑心财将永远是一个谜;五是短期行为、不计成本。前几年的银行根本不讲核算,为完成存款任务,二分几的高息存款照样搞,不管资金运用能否高进高出,为完成清收任务,大搞以贷收贷、以贷收息,不讲效益不算帐,不亏才怪;六是小金库泛滥、非信贷资产黑幕重重,这在今年的审计署报告中有所披露,商业银行本位主义严重,慷国家之慨,谋一己之私,富了和尚亏了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处处一副财神爷的嘴脸。其它诸如决策失误、法纪淡薄、无序竞争、内控不力、垄断习气、官僚作风等等弊病不一而足。

    商业银行最具逆反心理,说东偏往西,政策信号失灵,对风险总抱琵琶半遮面,对社会的透明度不够,在弄虚作假中歌舞升平,这里出成果,那里出经验,搞得业内人都不喜欢看金融类报刊。任何公共部门,不加强社会监督,总难免报喜不报忧,得过且过,甚至暗箱操作、耽误事情。自己形成的风险,解铃还须系铃人。顾左右而言他,破帽遮颜,难辞其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银行业确实需要自我反思、集体忏悔了。

 

               2、吃过千百堑,长了多少智?

 

    有人会说,那都是前些年的往事,现在银行管理严格了。我只能说,严格的并不都是有效的,现在的风险我们并不能漠视。人们会注意到,我国的银行信贷在不同时期呈现潮起潮落的脉冲现象,银行老是走极端?一喊开渠,就是滔滔奔涌、水急浪高;一声关闸,就又是滴水不漏、死水无澜。信贷管理毫无章法可言,商业银行狂起来的时候就算是叫化子也敢贷款给你,记起风险来的时候,又不分清红皂白觉得客户个个都是骗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紧钱箱冬眠去。哪有一点商业化的味道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波大投放的浪潮再次涌现,今年前7个月,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的水平,半年放了全年款,有的分行甚至半年放了等同于过去两年的贷款,这已引起了举国的关注。不久前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般的惜贷拒贷,一个早晨的阳光又让风险飞到了爪哇国,银行的变脸总那么突然。

    93年的房地产泡沫应该是银行至今仍心惊胆颤的噩梦,但十年残梦未醒。今年6月5日,央行被迫紧急出台121号文件,实行房贷新政,扼制房地产贷款泛滥之风。因为,到2002年7月,中国商品房空置总量达12000万平方米,空置率高达26%,远远高于10%的国际空置率红线标准,占压资金超过2500亿元,居各行业不良资产之首。目前房产商7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而80%的人买房是用按揭,据统计,1998年-2002年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达112.8%,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贷款年均增长率为25.3%。房地产贷款余额从1998年末的3106亿元上升到2003年9月末的21327亿元。仅2002年全国投入房地产的资金就达7855亿元,伴生着房贷黑洞触目惊心,虚假按揭层出不穷,巨大的风险已经聚集,不整顿谁也不放心,整顿急了谁也吃不消,商业银行再次把国家政策逼入了整顿时难放任亦难的左右为难的困境。搜狐网一篇文章说:用不着别的,只要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超过20%,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能足以把中国的商业银行拖进墓穴。

    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批评也很激烈。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稍许懂点经济的人最起码的常识,99年推行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也对单户贷款指标作出了严格规定,银行虽然曾经饱受“垒大户”的苦楚,却不长记性,一家企业拖跨一家银行、少数客户影响银行生存的悲剧反复重演。特别是近年来整个银行业掀起了全国性的信贷集中高潮,出现了明显的危险偏好,一是贷“大”,贷款向上市公司、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集中,热衷于基础设施、市政及房地产项目;二是贷“长”,贷款由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向中长期贷款集中;三是贷“垄断”,争先恐后向交通、烟草、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献殷勤。此风不止将会严重制约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以致企业打喷嚏、银行流鼻涕,银行命运反被客户所连累和主宰,银行的生存直接依附于大公司大客户的兴衰。

    近些年,中国的许多富豪富得莫名其妙,魔术般眨眼老母鸡变鸭,这要归功于银行业的“造神运动”,络驿不绝的问题富豪在国人的愤怒中曝光,空手道大师们在银行的慷慨下变幻出一个个纸醉金迷的神话,并且发生在银行自吹自擂管理日趋规范的今天和现在。这些丑恶的名字不需要任何人列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个地方的银行没有程度不一的“造神”?哪个地方没有暴富的大小“能人”?难怪互联网上有人发贴感叹,岂只时势定成败,多是无赖成英雄!许多媒体包括银行自身都在探讨不法民企屡屡骗贷得逞的原因,骗贷骗贷骗贷,好一个“骗”字了得,你银行装傻充愣的,把自己当成三岁小儿,我们的银行精英们真的是弱智是傻帽吗?信贷管理是吃素的吗?你叫赵本山来试试,看仅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能不能骗出一分钱贷款?你再让骗贷富豪们来试试,看能不能骗走银行官员们自己家里的一分钱存款?上千万上亿元的贷款肉包子打狗,居然能解释成受骗上当,实在厚颜。谁不清楚就是几十万的贷款,也得经过多少个关卡盖多少个印章开多少个会求多少个人。说这是同谋是内外勾结没有证据,只能说是睁着眼睛跳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干不得而知。

    纵观十年,决策风险可以说是最大的风险,决策时左时右,时而急躁冒进,时而保守僵化,决策失误有目共睹。但是,国有银行没有检讨战略方针和经营决策失误的勇气与度量,成绩归功于上级领导有方,失误归咎于下面执行不力,千错万错总是基层行的错,撤机构、减业务、裁人员、收权力,板子不问清红皂白一律打在支行的屁股上,基层总是替罪羊,然而,在商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体制下,基层哪一次不是忠实地按照上级的大政方针去贯彻执行呢?哪一次不是围绕着上级的指挥棒团团转呢?

    商业银行各级决策者贪污受贿一万元会落马,而因有意或无意的失误造成损失上千万、上亿元却奈何不得,他们永远英明。何况,还有的是办法来逃避责任,就拿不良资产剥离来说,就让少数人很高兴了一阵子,及时将自己审批有问题的责任贷款剥离出去,优先剥离自己房地产和三产投资失误的学费。谁去检查过决策带来的风险?谁又敢说商业银行今天的风险应归咎于战略决策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救助措施实在应该慎重和稳步出台,否则,部分银行管理者会把国家的血本当作重过几年舒适宽松日子的补贴,认为又有了高枕无忧再风光一阵子的新本钱,再有决策失误,你能啃他几口为国解恨呀?不从决策机制上检讨风险的根源,银行管理水平就不会有真的提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管理者不自责不自警,瞎指挥不悔过不受罚,银行业交再多的学费也不能变聪明。

    吃一堑长一智的要求并不高,凡有良心的中国人并不忍心尖刻指责自己的银行,重要的是,银行要停止往自己脸上贴金,对新旧弊端再不能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了,该是一针见血大刀阔斧地撕破遮羞布的时候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与其隔靴搔痒的和稀泥,不如在《国歌》声中奋起。以人民的名义请求,让我们痛定思痛吧!

 

 扪心自问图片 十年一叹银监路(中)——商行之弊,扪心自问可有愧

                    3、当制度成为花瓶

 

    1995年初,著名的尼森事件使巴林银行因亏损13亿美元而破产倒闭,时隔半年,日本大和银行又爆发出高级交易员井口俊英隐瞒进行未授权交易11年亏损11亿美元的丑闻。这引起了朱熔基总理的高度关注,专门批示央行加强金融内控制度监管,在随后几年大大完善了我国金融内控机制。但是,由于权力大于制度,一些领导害怕“水至清则无鱼”,为了维持政绩又忌讳捅漏子揭盖子,强化内部控制变成叶公好龙,对真正的高危区不敢触及,对心中无虑的地方反复稽查装腔作势搞形式,使内控制度成为偷梁换柱、模糊责任的花瓶和摆设,在执行制度上随意绕圈子移花接木,结果,银行的规章制度虽汗牛充栋,但因循僵化、瞒天过海、外强中干的弊病长期存在。信贷制度就是银行内控的一个缩影。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翻阅商业银行的信贷档案,所有的死帐乱帐当初都曾被一致认定为有前景的好项目,并且贷款审批手续规范得天衣无缝。答案只有一个,为立项而评估,为可行而论证,为放款而审批,看似严谨的信贷管理成其为弄虚作假的外套和装饰,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至今奉为法宝的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制度吧。

    你企业想上项目,得先找家说得上话的银行,想法子让人家对你产生兴趣,回头来搞可行性论证,帐算得天花乱坠,银行对你有了信心。开始贷前调查,信贷员是万金油,出外考察市场的时候,专业的你能够引导他同意你的观点,评估报告最终会按领导要求跟你同一个调门,按盈亏界点和预定还款计划倒着推算收支及利润。贷中审查时,报表资料不必太真实,注意编造你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等等,送上去的项目申报材料要装订得像辞典一样整齐美观,支行会把项目的可行性向市领导汇报,经办员按照教科书的流程审验一次,归纳两页项目提纲,看看领导的眼色,签上心照不宣的意见提交审贷委员会讨论,委员们鱼龙混杂,大多不是干信贷的,象是开一个中层干部会评选先进,会议纪要将会充分体现集体决策、审贷分离的原则。超权限的大项目再送省里,程序和市里差不多,不过信贷中心业务繁忙,纸上谈兵运筹千里,人家喜欢批上千万的大项目,没想到,信贷审批权上收后,省里也没有三头六臂,对企业不知根知底好象更好糊弄,也不想想,人家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果真有那么高,业绩果真那么好,还要你的贷款干什么?真是本本主义害死人。至于贷后检查不说也罢,即使走过场的检查也常会遇上些啼笑皆非的事,比如贷款的担保企业刚刚破产,质押的权证无效,抵押的土地是子虚乌有的一块地皮等等,甚至为事后费尽周折才补办了金融债权保全手续而沾沾自喜,但谁会把屎盆子往依靠民主集中制决策的审贷委员会头上扣呢?顺便讲一句,贷款的第一责任人往往是相比较最没责任的人,这个最底层的信贷员不过是个无法体现自我意志的傀儡。天哪,这样的信贷机制我们还要运行多久?这就是重大贷款层层审批还差错不断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建立独立信贷员和独立审贷官制度是个可行之策,象国外的独立审判官、独立检察官一样,权责利下放到位,一日贷款,终身有责,用职业荣誉、执业等级资格和身家性命去培植责任之花。实践证明,集体负责就是都不负责,层层把关就是容易公关,大量的违规贷款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手眼通天。各级贷款评审委员会来头吓人,知道企业底细的票数寥寥无几,领导的意志和影响暗中无处不在,省市县三级信贷部门操作雷同职责相近,在虚无的文字和数字上一审二审三审,审来审去却不断积累着垃圾。我想问,省分行信贷处是神仙处吗?权力上收后凭几个人的签字就决定了全省信贷资产的命运,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机率等同于求神占卜问卦。

    我的设想是,省分行机关是管理机构,应该把信贷经营权还政于民,不要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就英明,不要老把贷款视作权力来审批审批的,而要真正视作商品。在支行设独立的信贷营销员,在市里设独立的信贷审查员,在省分行设独立的信贷纠察员,三权分立各司其职。每笔贷款由市县的营销员和审查员平分责任,充分保障他们的自主权及责权利,奖惩分明,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考核体系,使贷款质量同他们的收入、级别、饭碗、前程密切相关,领导再干涉贷款就是把人推向火坑,信贷员自己也不会干,对串通起来贷款寻租捞一笔终生不愁的犯罪行为坚决追究严惩到底。同时,对大项目实行联合营销和联审,比如每两人一组的营销和审贷权限是500万,对1000万的项目就由两组四人来共同承担责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省里的信贷纠察员则对口一个地市,承担项目抽查、复审、巡视、分析预警、违规处罚的职能,纠察成效与对口行的风险状况挂钩进行考核。当然,要核定一定的风险允许值,起码3%,“零风险”就会逼人造假,毕竟不是在太空办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得改改已沦为形式和教条的信贷机制了。

 

                 4、兄弟相煎何太急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某学校开学,银行上门收费,另一家银行也闻风而至,对校长一番公关,校方于是便安排两家银行分别在上午下午轮流坐庄,前一银行不乐意,校长恼了,“这怎么不行,就是丢根骨头也能哄住两个狗子呢!”在各银行赤膊上阵刺刀见红的白热化竞争态势中,银行,你还有说“不”的勇气吗?

    中国金融体系的内耗问题,抬高了全行业的经营成本,加大了银行自身的风险。四大银行好比是一个模子刻下的四兄弟,擅长窝里斗和手足相残,叫化子恨死讨米的,说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也毫不过分,其恶性竞争致使我国金融秩序一度严重混乱。

    早在四大银行为专业化银行的时候,就很快逾越了彼此的界限,人们称为“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当然这无可厚非,竞争嘛,不能画地为牢。令人不解的是,四大银行这么多年老是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在业务发展、改革举措甚至违规违纪上都是你学我我学你,经营方式和产品服务更是趋同,连机构和业务的扩张与收缩也都是亦步亦趋,银行间明争暗斗,无序竞争的硝烟从未散去。

    在存款竞争上,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灯,利率大战把储户的胃口吊得老高,他们揣着存款东探西问南攀北比的,法定利率实际上被废除。我粗略地算过一笔帐,得出惊讶的个人结论,在三个方面,银行和国家都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一是银行历年来已超出法定利率多付出了5000亿以上的存款利息支出。从1988年至1997年的十年,各地的利率秩序从来没有真正好转,如93年至96年一年期储蓄存款法定利率为10.98%,而实际利率在18%-24%之间徘徊,那时候的钱存银行如计算复利四年翻一番,沿海地区的利息更高,内地有的银行甚至把大额资金转到沿海存起来赚利差。保守的估计,每年三分之一的储蓄存款是高息,平均多付10%的利息,加上超额利息支出的复利,银行损失巨大。除高息外,银行逢年过节还普遍给重要储户另外赠送可观的纪念品,储蓄成本开支居高不下。在对公存款方面,银行的公关力度同样很大,请客送礼、多策酬谢、额外服务、安排子女、降低贷款利率等等。二是银行为揽储对职工付出了大量工资外奖金,多年累积数量惊人,对职工揽储行为存在价值高估和超额回报,前几年会拉存款的人发财,每揽一万元存款在工资外支付50-120元计件奖金,许多储蓄能手成为几十万元户。现在有客户资源的人发财,一些有重大社会背景的人周旋于各银行间充当客户经理,出现了年薪百万的资金掮客和倒爷,今年吃甲行,明年吃乙行,资金在各行间无谓的流来流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使行业融资成本水涨船高。三是国家自99年开征利息所得税至今,一些银行除串通客户以私款公存逃避利息税外,更在教育储蓄上大肆造假、乱开口子,不分对象,不问存期,不顾限额,见钱就办。通过利率优惠和免征利息税为储户变相提高利率。我不知道全国教育储蓄的余额,但相信其违规率在50%以上,每万元偷税39.6元,减少的国家税收相当可观。综上所述,我认为,仅存款的恶性竞争损失就是天文数字,极大的戕害了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银行不去自相残杀,我就不信存款人的钱会埋在自家的坛子里。

    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大家一致提供免费的午餐,现在银监会规定收费却没有商业银行敢率先充当出头鸟,银行靠非理性手段争夺中间业务,争相搞无节制、无尺度、无原则的过头服务,或明或暗进行倒贴,低三下四、巴结奉迎,使客户待价而沽的心理增强,对银行漫天要价,甚至将本属自身的支出转嫁到银行身上,极大地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导致银企之间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损害了银行系统的整体利益,有损于银行的社会形象,使发展中间业务走入岐途。

    在培植客户上,大家互挖墙脚互相拆台。地方上好的企业为数不多,各银行便对优质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搞集中攻关,争相许以多种优惠条件诱使企业跳槽,以至企业多头开户,大额对公存款频繁搬家,对企业多头授信多头贷款,有的企业甚至是四家银行同时染指,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大大降低,银行因内耗而得不偿失。有的银行不按统一要求对逃废债企业实施联手制裁,甚至将制裁逃债企业作为拉走别人客户的机会,暗渡陈仓为其提供服务和方便,谋得自己的蝇头小利。

    在打造品牌形象上,大家都贪大求洋、盲目攀比、损人利己。在一哄而起的机构扩张和撤并热后,又竞相对营业网点进行新建、翻修或装修改造,拚硬件和资金投入,片面追求豪华,打肿脸充胖子,寄希望于“生意不好整柜台”,甚至在风水上、建筑物高矮上比来比去,加大了经营成本,未添实力反增包袱。各银行连对外宣传上都互相充满敌意,宣传用语任意抬高自己、贬损别人、模糊概念、误导公众。你标榜自己是国家信誉,他吹嘘自己的服务最好最优,我说自己的排名第一,有的行还夸大别人的风险互相造谣中伤揭短。这些现象,使银行业斯文扫地,造成银行间两败俱伤共同堕落。

 

                 5、优质服务优在哪里?

 

    银行喊了几十年优化金融服务,视客户为上帝,我认为不过是做秀,确切说,仅仅只是对存款客户表现了一点职业的笑容和虚伪的客套,对少数所谓核心客户表现了言听计从的阿谀逢迎,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服务水平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花旗银行重回上海滩给国有银行带来了惊诧,一夜之间变聪明了,立马想对提前还贷收费,想对小户收“数钱费”,又是算帐说吸收1500元以下的存款就要亏损,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替银行存上1500元,岂不要害得银行千百次地破产?帐是怎么算出来的?是计算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思想意识出了问题?可怜中国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本来就少,银行再弄些玄虚竟也忍心。想起了那个著名的贷款1美元的故事,西方的银行并不是歧视小生意小客户的。我们要向外资银行学习什么?我们的服务又优在哪里?

    银行对社会公众的服务优在哪里?我国的金融产品匮乏,老百姓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寥寥,存款时你是上帝,可提前支取试试,看那脸子拉的。严格说贷款才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服务,银行没有关上的窗口只有存单质押贷款,找本行的存单吧,爱贷不贷,但别人能放心把存单交给我,何不直接借钱给我还得点高息?住房贷款吧,虽说房产商们能收购和编造身份证搞那么多假按揭,但一般人却别想,特别在市县,住房贷款对象基本都是银行、财税、公务员、垂直垄断部门,房产证抵押后再由单位签合同担保,发工资时按月给扣划过去,而对一般企业和市民的住房贷款根本没有启动。想起刚创建农村信用工程走访农户,农民对小额农贷政策不了解时说,“哪有这样的好事,不打砣子么样能贷到款?”城镇居民享受的金融服务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银行都成立了个人业务部,除了发放存单质押贷款和好单位组织的住房贷款,也不知还有什么更大的作为。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优在哪里?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势利眼丝毫不亚于别人,在资金配置上的马太效应表现得很突出,只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不愿花真功夫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前景,不愿花心血主动培植自己的优质信贷载体,都想着抢别人的核心客户,哪家企业形势好就竞相争抢,优惠条件多多,把上市公司和大集团拉来装门面,求人贷款,你评级我授信,人家的钱多都用不完,就请客送礼求企业不还贷款,造成资金的浪费,也驱动了优势企业的自信膨胀和盲目投资。而企业一不景气则马上翻脸,先下手为强杀马断臂割肉,在企业资金链的生死关头停止资金供应,扣划回笼货款,竞相逼贷落井下石。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但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银行缺乏战略眼光,资金配置上的“马太效应”浪费了宝贵资源,坑苦了中国的企业,也使自身发展步入狭窄的胡同。

    银行对产经政策的服务优在哪里?目前,银行贷款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基建、汽车、钢铁等行业,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新一轮重复建设抬头,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传统行业仍在大上项目,一些新兴行业、“高新”项目遍地开花;各种开发区过多、过滥,大量的土地被圈占荒废,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房地产开发结构不合理。我们从以往银行业在家电、建材、房地产贷款的失误和教训来看,银行信贷对国家产经政策的配合不力,对产业前景的判断不准,以短视眼光刀头舔血般的赌博逐利,往往在虚火的势头上推波助澜,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使这些企业出现严重的产品积压和过度竞争,在相关产业的衰退期和经济景气的回落期大受其害,既导致国家产业结构失衡,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优在哪里?在商业银行不约而同的机构和业务调整浪潮中,县域经济逐渐成为银行的弃儿,1998年至今,四大银行在县级及以下的网点已经撤消了4.5万个,其中县支行约1800个,即使是农行,原来县级及以下的网点也由6万个,撤掉了1.4万个。而未撤的机构,也很少放款,一心把农村的资金抽到大城市淘金,县域经济面临着空前的金融困境,只得在招商引资上饥不择食,优惠政策出尽,国有资产半卖半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资源和环境面临掠夺性开发。银行业将战略重点转向大中城市,未必是中国经济的福祉,从实践上看,广东的发展模式就没有照搬外国从城市工业化开始的老路,从农村工业化搞起,不仅崛起了大批新兴城市,而且使蛮荒之地的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现在渐领风骚的江浙经济模式也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要活力,银行业的“城市中心论”,不知会否与中国的宏观经济合拍,起码,与西部和东北大开发有点背道而驰,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地域差距。

    美国银行盈利的法宝是客户多元化和非利息收入占据半壁江山,而我国银行近年来片面追求自身利润,依靠在信贷配置上的客户和地域偏向来被动防范风险,银行因本位主义而在金融服务上存在严重惰性:一是大面积拒贷消极无为,二是热衷于信贷资金买国债坐收渔利,三是喜欢贷国企可以推卸责任高枕无忧,四是众人拾柴垒大户短期无风险,五是龟缩大城市逃避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义务,六是喜欢贷房地产等暴利行业投机,七是喜欢贷垄断和行政部门少操心,八是喜欢基建贷款期限长,风险可以留给后任。商业银行哪里顾得上整个宏观经济及全国大局的资金产出效率和实际需求?利润中心论是饮鸠止渴,弱化实质性金融服务会加剧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怀疑,风行一时的“二八原理”和银行股权分散理论对中国来说只是一剂毒药,或许是中国的银行业理解上有偏差,把80%的利润来自20%客户,理解和执行成80%的资金要集中配置给20%的所谓核心客户,这将把中国的银行业引向歧途。以上海为例,2002年其贷款超亿元的客户1300家,贷款额6000亿元,占贷款企业数量5%的大企业,贷走了超过60%的贷款,而恰恰是大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多已形成,比起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他们并不那么缺资金。广大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是支持中国的希望和根基,不能仅凭银行盈利的二八之分来定取舍,国有银行信贷绝不能太集中太唯利是图;金融是社会经济服务的公共资源,是国家公益和经济意志的命脉所在,国有银行股权绝不能太分散、太容易被暗中间接收购和控股操纵。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彻底的和绝对的,银行改革不是为了社会上多几家盈利商,掌控着全社会的资金资源应该担负起注定的社会责任,若只顾自己赚钱何不改行搞工商实业干脆?银行盈利要服从国家公益,为国家大局服务是银行永远的主旋律。

 

                 6、我们失落了传家宝吗?

 

    曾几何时,金融业引以为自豪的“三铁”成为历史名词,铁帐本、铁算盘、铁规章,它使金融在文革时期也保持不乱,老一代金融人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秉公敬业,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但这一传家宝今天已悄然失落,银行的“三铁”也成了“三纸”,豪华奢糜成风,弄虚作假成风,营私舞弊成风,整个行业短期行为严重,本位主义严重,官僚主义严重,对触目惊心的金融风险熟视无睹,可以说,金融业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缺乏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某县一商业银行,93年前是一位正统的女行长,守着几百万积累不敢动,每年都提倡职工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退休后至今仍是人们的笑柄。后任胆大妄为,一掷千金,自己大搞违规经营中饱私囊,也极力为职工谋福利,虽然留下巨额包袱,此君先后搞垮了两个县支行,但数年后职工讲起来人人都是充满感激,个人的房子票子都是他打下的底子,而无人为国家资产百倍的损失而痛心和追悔,无人为支行的现状未来而担忧。群众在金钱和私利面前,人人都成为乌合之众。拜金主义的思潮一旦成为主流,思想政治工作竟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可悲的是,现在群众眼中好的单位领导不再是大公无私一心干事业的领路人,充其量只会景仰而不会喜欢,他们喜欢的是大枰分金小枰分银的首领。只要是分钱发物搞福利,每个群众都会双手赞成欢呼雀跃,又有谁会在意单位的长远发展甚至金融风险呢?

    真正应了那句话,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群众同样是贪婪的,大家原来是众多自私的“小家”组合而成,觉悟成为一层虚伪的面纱。人的本性需要用法制和铁的规章去约束,思想道德成其为遮羞布而已。我无意抵毁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法宝,也无意棍扫一大片,只是想说,同其它行业腐败一样,金融腐败也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头头想搞腐败,只要不忘给群众分一瓢羹,事情往往不会败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内控制度建设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近几年,商业银行也象其它部门机关一样出现流行病毒,认真工作的、埋头干活的,在人们心目中是货真价实的傻子,会搞关系八面玲珑的才是能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成为窝囊废的代名词。在商业银行官僚化的变异中,商业银行成为一个硕大的货真价实的官场,特别是一二级分行,机构人员臃肿,因人设官,人浮于事,冗员充斥,失去了公平的竞争规则,踏实负责埋头苦干的人少了,说假话搞日哄风行一时。真实的基层信息双向梗阻,上级视察稍有级别的都会受到前呼后拥的礼遇,座谈只会听到阿谀,走访只会看到假象,员工为迎接某某大检查已辛苦多时;下级汇报多半报喜不报忧,基层负责人只有维持平安无事才会功德圆满仕途畅达。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实在是看准了人性的弱点,古往今来环球同此凉热。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次多、冗员多,相应带来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一个二级分行的一年的机关费用动辄千万,银行花钱普遍很潇洒大气,各地热衷楼堂馆所建设,走过一些省市会发现很少有地级市没有金融机构办的星级酒店。而在内部,商业银行苦乐不均两极分化,总行拨到分行的费用指标还是充足的,经过一二级分行层层截留,到基层已寥寥无几,上级买车子盖房子经费不够都从下面雁过拔毛的盘剥,有的基层商业银行月费用竟只有五万元,有激愤者斥责少数上级行的作风象旧社会喝兵血的军阀。各级员工的收入水平更是天壤之别,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网点各层之间或明或暗的收入差距不是用一个悬殊所能概括的,各种既得利益使商业银行精得了兵简不了政,员工们的机关情结前所未有,因为大家都知道机关里太安逸了,基本没有任务奖金又高,乡镇的想调县里,县里的想调市里,一线的想进机关,外勤的想搞内务。比如某行一乡镇分理处搞三定,大家都不干信贷,只有一个傻乎乎的炊事员去竞聘信贷员。基层除了怎么也完成不了的定期、活期和外币存款任务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卖保险收话费售基金的指标,管理上左一个规范右一个达标越来越苛刻严厉,基层员工每月千元的工资扣这扣那这后,也就只剩区区几百元,分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是体会不到他们的无助和辛酸的。一线人员自嘲为乞丐,白天穿梭游荡在商场菜场见人套近乎,夜晚提着些水果色拉油到大户家揽存,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在大规模裁员撤机构猛药的改革后,基层员工心中产生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基层人在上级眼里早就被蔑视为“操作工”,即使留下的也是收入没了保障提升没了希望,跳槽的、混日子的、开辟第二职业的越来越多,个别支行充斥着悲观失望和牢骚,有个问题商业银行自己也没弄明白,就是无论怎样扁平化,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究竟谁才是中流砥柱?战场上不能都去当督战队吧?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是,拿现在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机关人员编制数量同98年对比。一个现象是,随着银行在中西部县域经济的无为政策,基层支行在地方心中失去了往日地位,在社会眼里失去了往日形象,在上级掌中失去了往日份量,在员工心内失去了往日激情和信心,经历连续五年改革阵痛和付出25万人被精简的代价后,基层行确实应该吃几剂补药来回暖人心和重鼓士气。正因为我不是商业银行员工,所以才敢言他们所不言。在此,我愿意用良知替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们呐喊一声:基层真累,基层真苦,基层没干劲,基层真危险!我不知国有银行的高层是否知道基层的现状和实况,但我知道,如果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同甘共苦,何来振兴事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呢?万丈高楼平地起,谨防金字塔的底座成浮沙啊!切切引起重视!

    行文至此,已痛陈了商业银行这么多不是,心血文字恐怕还会被人误会和指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自己也曾在内心颤抖中百感交集,当我们历经苦难的国家刚刚露出腾飞的曙光,当我们要应对并不太平的周边环境和国际利益纷争,当我们一代代平民父老在物质匮乏中仅仅为追求温饱而耗尽一生的时光,当我们体味温家宝总理那“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冻饥声”的忧民情怀……高尚的银行菁英和金领阶层们,难道你们不能做得更好些吗? 如果金融不能稳定,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化为乌有,民族复兴的路途将充满变数和坎坷,这是国家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唯有重树理想和信念,用历史责任感筑起抵御金融风险的长城。入世的缓冲期即将过去,我仿佛看到西方的资本伴随着狞笑和硝烟席卷而来。面对依然麻木和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在机制上安步当车、在经营上尚未稳健的金融业,怎不叫人悲从心起?含泪问金融,你究竟还需要多少人民血汗来注资来扶持?你非要全民族为你的再三失误而付出代价吗?你知道你对国家安全和未来的责任吗?时不我待,人民呼唤整肃金融的暴风雨,我们需要力度万钧的变革雷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6334.html

更多阅读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是杜牧的《遣怀》诗,就像这首诗后两句所说的,杜牧生活中的一些风流韵事,曾给当时及后世人留下了一种印象:这个恪守儒家价值观念与生活信条,自称“世业儒学,自高、曾(祖

大运小运 十年一大运

  命运二字,命为静词,是天生的,犹如一粒金子与生俱来,是受人喜爱的贵重物品;运为动词,是后天的运行轨迹。同样一粒金子,命是一样,而运则不同,有的金子永远被埋在沙土里,哪怕重量再大,质量再高,终不能为人所发现,更何谈受重用,受人喜爱。这就是所

读徐景贤《十年一梦》 徐景贤十年一梦全文

             “文革”红人徐景贤最近在香港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十年一梦》。全书的行文表明其对几十年前的“梦境”仍有深深的留恋和怀念,对梦里岁月不乏粉饰之词。但即使这样,在徐景贤的字里行间也不时能看出那个

余秋雨《千年一叹》题跋 千年一叹 余秋雨 ppt

余秋雨《千年一叹》题跋一“读了几篇余秋雨的文章,张口闭口就是文明、文化,仿佛你就是余秋雨似的!”多年以前,一位貌似很铁的朋友向我发难道。“去了一趟敦煌,又去了一趟平遥,回来后,张口闭口就是余秋雨怎么说余秋雨怎么说,好像余秋雨是

十年一觉扬州梦 十年一觉扬州梦怎么读

【简介】本典出自杜牧《遣怀》诗。全诗的内容是杜牧回忆往事之作,诗中突出了他主要在扬州落魄十年,在青楼妓馆中醉身于声色之中的往事。【出典】杜牧《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①。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声明:《扪心自问图片 十年一叹银监路(中)——商行之弊,扪心自问可有愧》为网友闲言碎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