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玖资本骗局袁国顺 壹玖捌零 80后:媒体长征后的喧嚣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策划/执行帅周余

  当80后成为热点时,吸引我们的问题是:管理者们是不是在关注着80后群体,80后能不能成为一个管理学课题;60后、70后的上司们是否正面临着无法和80后沟通的困惑,怎样才能消除障碍,实现团队稳定?80后员工对现有管理体制的姿态如何,80后的管理者们又会将企业管理带向何方?

  在和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沟通后,我们发现,看似热闹的讨论其实只是开始,暗潮涌动的实质还没被揭开,80后会以扫荡性的姿态席卷每一个角落,企业管理也不例外。我们不是第一个站出来讨论80后,但是我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声音:是决策者们停下手中的工作,把目光转向目前尚处于组织底层但是却勇于发表意见的80后的时候了。

  80后:媒体长征后的喧嚣

  于贵敏

  到底谁才算是80后

  追本溯源,80后这个词本来是指文坛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最先出自少年作家恭小兵之口,后来被其他领域纷纷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果这种称谓只是为了人口划分的方便,以十年为单位,给不同年龄段的人贴上不同的标签:60后,70后,80后,90后等等,那么自然天下太平,根据自己的年龄,贴个标签,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当我们看到被列举的80后的特征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的标签是不能随便领的,因为根据这些特征的描述,虽然按照年龄,应该被划分在80后的范畴,但在特征归属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美国《时代周刊》把80后与垮掉的一代以及嬉皮士相提并论,“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在一份调查中显示,半数以上的“80前”认为“80后”是永远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承担责任,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基于此评价,他们对这一代人充满了怀疑:这样的人是否能够担当起未来的重任?

 壹玖资本骗局袁国顺 壹玖捌零  80后:媒体长征后的喧嚣
  而在另一些评论声中,80后被认为普遍具有这样的特征:独生子女;所受教育高;他们的父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叛逆;自我;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沉迷网络和电视。更有人毫不掩饰地说“80后是垮掉和没有希望的一代”。

  根据这样的特征描述,尴尬的一幕出现了:80后出生的人去对号入座,可是很多人却意外地发现从中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大多数的80后都没有像韩寒,春树,李扬那样高中辍学,选择另类生活方式的勇气和机会,他们依然像父辈们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他们更不是什么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

  在针对80后人群所做的调查中,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确实有“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薄”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可见,在大多数80后看来,他们是不认可这样的评价和特征描述,他们可以拿出一堆的证据来证明这种说法的荒谬。2006年7月,为救两名落水儿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李春华;1982年出生,13岁挑起家庭重担的“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同样是80后出生的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年轻人的职责和使命。

  所谓的“普遍特征”到底能代表多少80后的年轻人?自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而80后作为这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受到政策的限制,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逻辑似乎没有问题。可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任何政策的发挥作用,首先都是从城市开始的,其次才会波及到农村,计划生育也不例外,在城市已经开始响应“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倡议时,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昂首走在超生的大道上。所以说,泛泛地说80后出生的人都是独生子女,实在是有失客观。既然独生子女的前提存在问题,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所推断出的一些列结论:冷漠、自私、自我、缺乏沟通和团队合作等等可信度和科学性还有几分?

  80后的划分,到底是以年龄为依据,还是以这些所谓的80后特征为准绳?如果是前者,那么后者的存在和讨论是否还有意义,这些根本没法代表一代人特征的特征,到底是哪些人的专利?如果这些“特征”才是确定80后的依据,那么对于那些无号可对,又无奈地出生在80年之后的年轻人,他们该被划分在哪个群体?到底谁才是80后,一场沸沸扬扬的讨论到底在讨论哪些人?这样的问题少有人追究,可是他们却都激情澎湃地投入到这种对80后的大批判中,极力地为这场批判添砖加瓦。

  80后是一个复杂的群体,IBM大中华区的人力资源部梁炜陇说:“即便都是80后,但是每个人的个性、追求和特点不一样,我见过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80后,也见过好高骛远的,所以我不觉得有什么标签可以贴在这些人身上。”

  80后一代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诺大的中国,改革进程不可能整齐划一,于是多元化就不可避免。尤其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在这样多元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人,在他们身上也必然有着多元化的印记。

  如果有人一定要一言以蔽之地概括这代人的特点,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其结论也必然只是子虚乌有的空谈而已,这样的大肆批判和自言自语的泼妇骂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针对性,只是发出一些粗糙的声音。

  对80后的成见从何而来

  对80后的一味批判,不但挽救不了80后的“垮掉”,反而会增加批判者的焦虑。全国人大代表王树国这样说道,“不论我们同意不同意,未来早晚要交给‘80后’。”“如果我们把自己对后辈的担心形成阴影,在社会上扩大,是对未来不负责任!”对80后的批判是否是这样的焦虑越燃越烈的结果?这样的焦虑当然是出于对未来的负责,但是在这种焦虑的背后,却暗藏这样的不平等:批评者在以过来人的标准衡量着这些80后的年轻人。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说:“我们这一代也参加过文革,我也喊过口号,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但从另一方面看,不经过文革,我不会成长那么快;不上山下乡,我也会非常单纯。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把一些人不成熟的表现夸大。”用四十岁的眼光来批判二十岁的人,难怪会觉得这些80后如此不成器候。

  在一些人眼中,80后就像是一颗随时都会爆发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将世界变得面目全非。80后在社会上是否真的如此强大?作家王朔说:“我认为‘80后’基本不构成力量,基本是泡沫。他们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可见,80后仍然处在被统治的地位,所谓他们的“破坏力”只是一个想象中的虚幻泡泡。

  实际的情况是,无论在社会上的话语权,还是在企业内部的决定管理资格上,80后的立足空间都很有限,因为论经验,论资历,他们都无法与父辈们相比。IBM大中华区的人力资源部梁炜陇说,企业在用人的时候,看重的是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而不在乎他的年龄,不在乎他是80后还是70后。

  除了对未来的过分焦虑,思想代沟同样不容忽视。武汉大学教授顾海良说:“上一代从来都认为下一代是要垮掉的,现在美国的诺贝尔获得者、科技带头人就是当年‘垮掉的一代’。”上一代人批判下一代人,似乎成了一个传统。对80后的批判主力是60年代或者更早出生的人,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上山下乡,看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巨变。现在的他们虽然摆脱了物质贫乏的困扰,但是这些经历已经让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观念:和谐、节俭、从众、朴素和奋斗。而80后不同,杨雄教授说“80后这一代,是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这也成就了他们的特质: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信息更丰富,生活更多彩。”80后的人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而他们的父辈、他们父辈的父辈则更愿意强调集体;60后的人喜欢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而80后喜欢听《不想长大》……总之,在爱好,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造成了两代人的“冲突”,于是,掌握话语权的长辈们就对80后展开了“征讨”。

  而传媒的发展,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则在这场对80后的批判运动中,起到了“扩声器”的作用,从而使这场运动沸沸扬扬,吸引了不同力量的参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0835.html

更多阅读

单国玺枢机主教病逝享年90岁 克里姆林宫的枢机主教

单国玺枢机主教病逝享年90岁来源:网络综合自由时报、中央社 报道,耕莘医院今天(22日)表示,枢机主教单国玺下午6时42分安息主怀,享年90岁。单国玺1923年生,天主教耶稣会会士,曾任辅仁大学董事长。今年7月下旬就有媒体报导,指称周大观文

声明:《壹玖资本骗局袁国顺 壹玖捌零 80后:媒体长征后的喧嚣》为网友闪现放空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