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经营之神”王永庆



  文/ 陈会

         2008年10月15日凌晨,台湾企业巨头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住宅因心肺衰竭过世,享年91岁。4天前,因担忧台塑在美业务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王永庆带着夫人和子女前往美国,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产房。

         16岁白手起家的王永庆在台湾广受尊敬,他的“台塑集团”居世界化学工业界50强之列。据台湾中华征信所2007年资料,台塑集团员工共有9.55万人,营收总额是新台币1兆9674.38亿元,约占台湾GDP的7%。他个人被业界誉为“经营之神”。

         王永庆的一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缩影。台湾媒体认为,他之所以能得到“经营之神”的美称,正是因为他一直在观察、呼应台湾的变化,不曾脱节,不曾落伍。

      从一家小米店起步

         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一个穷苦茶农家庭,小学毕业后,没钱继续读书,只好跟随父亲到茶园里打杂。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种茶这一行,难以为生。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于是15岁的王永庆走出大山,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送米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

         第二年,王永庆就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有米店26家,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初入行业,难以立足。父亲为他东挪西借的200元,只够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个小铺面。地段不好,又没有老主顾,王永庆米店新开张的那段日子,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经营之神”王永庆
         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想尽办法。父亲经常说:“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那时候,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沙粒。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王永庆却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糠谷、沙粒清理干净。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王永庆却是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马免费送到。而且他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就算。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自然地,米店有了很多固定的老客户,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客户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客户需要买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到今天台塑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说起源于此。”

  挑战经营的逆境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庆靠着卖米闯出的名号,引起了当时积极筹备工业化发展的政府官员重视。

         1954年,37岁的王永庆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进入塑胶工业之前,王永庆向许多专家、学者讨教,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还去日本考察市场。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3年后建成投产后,王永庆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首批产品100吨,只销出了20多吨。王永庆的对策是加大投入,向上下游行业扩张:一方面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优势,增强价格竞争力;一方面在获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优势。

         王永庆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但是合伙人不敢跟着他冒险了,要求退出。于是王永庆变卖家产,买下了公司全部股份。

         第二年,王永庆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公司,直接将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实证明了王永庆是对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他的公司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几十年来,王永庆的经营之道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王永庆经常说:“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在南亚化工,王永庆的办公室至今还保留50多年前的样子:木制的桌椅、衣架、洗手台,陈设都相当简单,椅子把手上还用胶带缠着,充分显示出王永庆的俭朴作风。

         王永庆还有一个经营哲学——“冰淇淋哲学”,或称为“瘦鹅理论”。所谓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经营者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

         王永庆的一生正是在不断地挑战经营的逆境,在产品苦无销路时,他一面开拓客源、一面节约成本来度过冬天,在1990年代末全球金融危机时,他又果断出手大笔盘下岛内地产;甚至在最近一波的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台塑还大手笔地投资,在越南开始兴建数一数二的大型钢厂。这样的经营哲学,与股神巴菲特等人所提倡的“低买高卖”不谋而合,忍住困难,把握机会,在逆境中奠定成功的基础。对于身处新一轮经济危机的企业来说,王永庆的冰淇淋哲学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

  善于知人用人

         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令王永庆创造出一套科学用人之道,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套方法。王永庆对员工施加巨大的压力,同时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有名。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员工们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代价的,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在人员选拔、使用上王永庆也自有一番心得。他认为人才往往就在你的身边,求才应从企业内部去寻找。他说:“寻找人才是非常困难的,最主要的是,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先要做好;管理上了轨道,大家懂得做事,高层经理人才有了知人之明,有了伯乐,人才自然就被发掘出来了。自己企业内部先行健全起来,是一条最好的选拔人才之道。”王永庆分析指出,身为企业家,应该知道哪一个部门需要何种人才,任用人才时应首先确定工作职位的性质与条件,再决定何种类型的人来担任最适宜,然后寻求担任此职位的人才。

  王永庆说:“就像苦苦的研究一样东西,到了紧要阶段,参观人家的制造,触类旁通,一点就会;如果不经苦苦的研究追求,参观人家的制造,仍然一无所得。要自己经过分析,知道追求的目的,才知道找怎样的人才,否则空言找人才,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懂得用。还有,人才找来了,因为自己的无知,三言两语便认为不行的也多得是;或者因为本身制度的不健全,好好的人才来了,不久就失望而去。”

         纵观“经营之神”的一生,王永庆选择投资经营的方向始终创新,管理企业的步伐始终稳健,永远往前看,永远在规划下一步,也在设计事业程序。

  他的女儿王雪红说,最佩服的是父亲做事的眼光和格局。事实上,王永庆的企业家精神也激励了着所有的企业家和创业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2481.html

更多阅读

“王永庆卖米”的启示 王永庆卖米

这是前几天我在企业员工素质培训中所讲到的一个实例,整理之后贴博与博友共分享,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对朋友有所帮助。“王永庆卖米”的启示徐宜发企业家王永庆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台湾具有“塑料大王”之称的王永

王永庆简介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成功八法

“经营之神”王永庆仙逝后, 他给年轻人的一句话,言犹在耳:“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从实务经验才能培养坚强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王永庆的成功八法 :     第一: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

经营之神王永庆 台湾首富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首富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首富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他是台湾首富,身价54亿美元; 他的企业创建至今已50多年,他当了50多年的董事长; 他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 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也无专著出版; 现在,他交出

“经营之神”王永庆:中国式管理的10大关键

  比起更富有的李嘉诚,王永庆对中国企业做出的贡献却更大。因为,他通过50年的企业实践不仅缔造了一个石化王国,更真正总结出了一套对所有中国企业都有益的管理思想!  王永庆,是世界知名的中国企业家,也是民族企业”经营之神”、”

声明:《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经营之神”王永庆》为网友等数载海棠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