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速机动 美邦失速



   百亿销售,25亿库存,快时尚“画虎不成反类犬”


  寸土寸金的上海淮海路,向来是时尚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而立志打造成中国版“ZARA”的美邦服饰旗下高端品牌ME&CITY,却在坚守3年后,将其旗舰店从淮海路悄然撤离。


  尽管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其最新公布的2011年业绩报告显示,其全年产生营业收入逾99亿元,同比增长33%。然而,站在百亿俱乐部门口的美邦,却迟迟未能解决高端品牌的短板。其2008年推出的针对“都市”消费人群的高端品牌ME&CITY,迟迟未能实现盈利。


  除了推出高端品牌,美邦董事长周成建还将企业转型的“宝”押在了学习ZARA“快时尚”经营模式上,希望通过提升供应链的效率,以改善经营水平并降低库存。但在这一方面的尝试,美邦亦不成功。


  多品牌战略之失


  ME&CITY盈利难题


  在ME&CITY市场总监周龙看来,淮海路店的关门,主要是因为租金涨得太高,而该商圈的客户群早已发生偏移,“五六年前和现在完全不同,以前适合大众的品牌占多数。如今LV、爱马仕等一线大牌已几乎挤占了整条街。”


  周龙以“商业秘密”为由,未能告知ME&CITY淮海路店的年租金状况,但据记者间接了解到,该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门店,与C&A、H&M两家品牌的门店相邻,与ZARA的门店隔街相望,全年的租金在5000万元左右。


  “事实上,多数品牌在该路段开店,盈利预期并不高,而更为在意其对品牌的提升。”一位熟悉美邦的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周成建在2008年创立ME&CITY,此后他将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是美邦集团品牌之一)和ME &CITY分为两大事业部,为ME&CITY独立建立了一支从设计师到渠道推广的团队。在自负盈亏之后,一直未能实现盈利的ME&CITY资金链骤紧,关闭淮海路旗舰店这样的做法已在意料之中。


  在很多人看来,ME&CITY自推出后,一直在拖累美邦的业绩。美邦的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虽然其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了7.88%,但净利润却同比减少了57.5%,两项数据均显著低于市场预期。周成建当时坦言,他创业15年来,这是公司出现的第一次季度负增长,“把这个财务报表一层一层剥下去,越看我心跳越快。”


  美邦的业绩下滑,使得ME&CITY自面世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创立之初,美邦已将2009年ME&CITY的销售额设定在20亿元的目标上,但该年ME&CITY最终只获得3.5亿元的营业收入。2010年,ME&CITY的销售额增长到6.9亿元,但是依然远低于预期。据记者了解,到目前,ME&CITY仍未实现盈利。


  事实上,直到2011年,ME &CITY品牌依旧未能实现盈利。针对外界有关“美特斯·邦威和ME &CITY将再度合并”的消息,美邦高层回应称“并不属实”,并表示,“ME &CITY盈利已在好转,公司看好其未来”。


  作为美邦多品牌战略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次尝试,ME &CITY是由美邦于2008年时创立。区别于美特斯·邦威针对“校园”的定位,ME &CITY目标客户群的定位从一开始即为都市白领,产品设计及售价均高于美特斯·邦威。


  ME&CITY品牌创办之初,在被媒体问到“成功的机会在哪里”时,周成建回应说,相比于众多海外的大众时尚品牌,美邦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研究更加透彻,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更为明晰,而国内的同类品牌又不够强大,这中间就有了需求的空缺。


  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表示,如果说拼命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店铺数量,包括确立行业领先地位,是美邦在上市前的目标和使命。那么在其上市后,如何向内部管理环节要效益,以及如何提升其品牌附加值,成为摆在周成建面前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一家销售规模上百亿的企业,不可能将目光长期锁定在低价基础上的三四级市场。


  “美邦当初很快打败了佐丹奴等若干品牌,但如果缺乏品牌附加值,难保我们有一天会被ZARA或者优衣库消灭。”美邦高层表示。佐丹奴国际有限公司最新公布的2011年业绩显示,其去年全年销售额为56.14亿港元,较2010年的47.31亿港元增长18.7%,已被美邦远远甩在身后。


  在潮流瞬息万变的时尚界,商品在供应链环节上多周转一天,就意味着贬值。引领快时尚风潮、从服装设计到上架只需10~15天的ZARA在中国有一群极为虔诚的学徒,美邦则是其中最为勤奋的学徒之一。


  美邦董事长周成建曾颇为自豪地向外界表示,ME&CITY品牌服装的设计、试装、定稿、样衣制作、货量统计、大货生产、物流配送等环节,共需要70天的周转时间。在本土企业中,这已是目前追逐“快时尚”模式的速度极限了。


  70天与15天的差距从何而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熟悉ZARA和美邦供应链的专家,对双方在追逐敏捷供应链模式的差异进行了解读。


  高库存之忧


  关键词一:设计


  但目前美邦所遇到的最大压力,还非多品牌战略给其带来的困扰,而是创下其历史纪录的高库存。美邦2011年三季报显示,美特斯邦威的库存为29亿元,与其2010年一季度的7亿元存货相比,增长了300%。


  申银万国证券发布的最新报告称,美特斯·邦威2011年底存货已降至25亿元规模,其中估计2012年春夏新款约为2.5亿元,2011年秋冬款为7亿元,属正常运营库存。但其余超过15亿元的货物皆为过季商品,已占美特斯·邦威32亿元净资产的近一半。


  业内对企业库存状态的评定,一般通过库销比、库存周转率等多项指标去衡量。一个最为简单的算法是,库存占当即出货额的10%左右属正常,以美邦全年100亿元,平均每季25亿元的销售额去衡量,其正常的过季库存应为2.5亿~3亿元为佳。对比美邦15亿元的过季库存,其库存状况值得担忧。

 过失速机动 美邦失速


  如此高的库存是如何炼成的?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认为,这与其对市场的前期调研及追逐快时尚的营运模式有关。


  服装行业的周期和其他产品不同。一般来说,品牌公司先把下一个销售季节的款式设计出来,召开订货会,专卖店和经销商到会上选择自己认为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然后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和计划人员的计划安排生产,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上市。


  服装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周期约为一年,但一个系列的产品通常在商店里的出售周期为两到三个月。因此,如果企业在设计服装时不能很好地预测和把握新潮流,那么它想要做到控制库存或是加快资金周转就会相当困难。


  美邦近年来一直热衷于学习ZARA的“快时尚”模式,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来提升经营水平,以及有效降低库存。其推出的ME&CITY品牌,更是在门店形象、直营模式等方面完全拷贝ZARA的快时尚模式。但快时尚模式的核心却是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使得ME&CITY走向了快时尚的对面。”汪前进说。


  不过美邦高管就此向本报回应称,相比于美邦100亿元的销售额,25亿元的库存并非太高,他们也正在通过折扣等手段,使得公司的高库存问题得以缓解。


  “从单个产品的设计到款式定型,ZARA的设计团队只需要5天时间,而美邦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位长期关注ZARA模式的行业分析师表示,仅在设计这一供应链的最初环节上,美邦就比ZARA慢了至少25天的时间。


  据记者了解,ZARA很少完全依靠自己设计和研发,而是从其他时装品牌的发布会上寻找灵感。ZARA的服装设计师定期穿梭于世界各时装中心,随时捕捉灵感,然后将这些信息迅速反馈到总部,再由专业的时装设计团队分类别、款式及风格进行改版设计,重新组合成ZARA自己全新的产品主题系列。


  而美邦的模式是设计人员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考察,并与国外的服装品牌资讯公司合作,并相应地对服饰产品进行细分。“ZARA是在创造潮流,而美邦则需要去复制潮流。”上述分析师表示,再加上美邦的设计团队,相较于ZARA,无论是在设计能力,或是在团队机制上都处于劣势,25天的时间差距已是美邦目前追赶的极限了。


  对于这种设计模式上的差异,美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ZARA本身具有高效的敏捷供应链,可以在潮流出现后15天内,完成从设计到出货的整个过程,因此货品在上市时,产品的款式及颜色都能紧扣住当季流行。而美邦完成整个供应链需要2~3个月,潮流风向早已转变,生产出来的商品多数只能转为库存。


  换句话说,供应链的速度,决定了ZARA可以创造时尚,而美邦只能通过自己的设计团队去复制时尚。而这两种模式的不同,又反过来给两家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至少25天的时间差距。


  关键词二:采购


  关键词三:衔接


  与ZARA相比,美邦在面料采购的速度上也输了一大截。“ZARA在面料采购上通常需要花5~7天的时间,而美邦则需要14~21天。”前述分析师表示,在这一环节,美邦又慢了至少10天的时间。对于此问题,截至记者发稿日,美邦并未给予回复。


  创办于1975年的ZARA,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其掌握的面料厂仓库里,储备有大量没有经过染色的原坯布。该公司的产品还处于设计环节时,就会围绕其库存原坯布的状况作出相应的考虑和安排。因此,ZARA在产品设计出来之后,他们的原料采购环节,多数可以“将布从仓库里提出来”,需要的时间周期极短。


  据了解,ZARA自己设立了20个高度自动化的染色、裁剪中心,根据需要进行染色后再生产,而把人力密集的工作外包给周边500家小工厂甚至家庭作坊。其甚至将周围200英里的地下都挖空,架设地下传送带网络。每天根据新订单,把最时兴的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保证了总体的前导时间要求。


  反观美邦,服装产业的面料、辅料全部外包,成衣厂掌握着服装材料的采购大权。出于库存的考虑,成衣厂一般不会储备大量的布料,而是在收到美邦的订单以后,再向上游采购。采购也主要是以染色布为主。因此,在产品生产阶段,又比ZARA多出了相应的沟通、加工、物流等环节,从而影响到生产进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设计环节,产品需要到成衣厂多次打样。这种样品从公司—成衣厂—公司的周期,美邦都要比ZARA多出好几天来。”美邦高层亦承认,双方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信息、沟通、机制等“软实力”上,在硬件配套上,美邦仍有很长的路程需要追赶。


  在国内,业界很多人对ZARA存在一个误解:其是属于“轻资产”范畴的公司。但事实上,ZARA的做法与业界流行的外包模式大相径庭,其拥有自己的纺织厂和服装加工厂,也在欧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物流运输企业。美邦通过10多年的发展,在生产外包及物流配送方面也已经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


  “从供应链的这两个方面看,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双方的差距并不大。”高剑锋说。


  但在订单处理环节,ZARA显然还是要胜出很多。ZARA的门店均为直营,这保证了门店经理与总部间的顺畅沟通。而美邦虽然也坚持将ME&CITY品牌完全直营,但在终端信息的收集、反馈,以及对终端信息反应灵敏度等方面,较ZARA还有很大差距。这项差距也直接影响到了双方对销售预期判断的准确程度,以及最终库存的形成状况。


  为了打造一条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供应链,美邦在信息化的投入上可谓不计血本。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后的美邦,有15%的募集资金用在了信息化建设上,先后向SAP、Oracle等国际知名信息化方案提供商引进了软件系统。


  不过在熟悉美邦业务流程的人士看来,美邦的信息化水平虽然已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但从时尚行业信息化的的三个目标层次来看,还处于相对粗放的阶段。目前美邦的信息化,更多体现在减少流程失误率及优化业务体系等方面,一旦涉及改变业务结构,最终往往折戟而归。


  “敏捷供应链的核心,其实是在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衔接,在这一点上,美邦无论是在人力配置,或是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上述人士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289.html

更多阅读

美邦官方旗舰店 美邦旗舰店

美邦官方旗舰店美邦官方旗舰店:http://metersbonwe.tmall.com/美邦官方网站专卖店_美邦官方旗舰店美邦官方网站专卖店在淘宝开设的美邦官方旗舰店销售美特斯邦威男装、女装,美邦官方网站专卖店正品特卖,美邦淘宝旗舰店假一罚十!美特

肯德基概念店 借概念店“过冬” 美邦服饰渠道变革启幕

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有过在火车站铺一张报纸过一夜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在创业维艰之时,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邦服饰”,代码002269)董事长周成建更屡屡如此。如今,在美邦服饰渠道升级的当口,周成建希望将自

裂帛网络营销策划案 裂帛们给美邦上的两堂营销课

     声东击西:诱敌偏离主渠道  一边是裂帛、韩都衣舍们以强烈的个性(而非低价)崛起网络江湖,一边是美邦、特步们忙乱不堪地清库存、关门店。难道是要乱拳打死老师傅?  实际上,有两类网络品牌给实体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有可能借

美邦服饰:百亿裁缝的四道坎

   2008年,依靠生产外包创立了“虚拟经营”模式的美邦服饰(002269)登陆中小板。持有公司大部分股权的周成建,身家一下子由上市前的60亿元增至161亿元。不过,这位自称是“小裁缝”的内地服装行业首富,近期似乎碰到了大麻烦。  美邦

声明:《过失速机动 美邦失速》为网友傲气冲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