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谁的悲剧



     如若不是一则股权转让消息,承载了几代人书写记忆的“国民英雄”式品牌似乎早就被人们忘却。去年11月19日,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提出申请,以250万元的价格转让公司49%的股份。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发展后,英雄金笔在新世纪进入持续下滑的轨道,其自身进行的种种自救举措已被市场证明无法引领这家老牌企业走向复兴之路。不合时宜的多元化战略让英雄金笔背负了巨大的资本负担,而新型书写方式的崛起则加剧了这一危机。英雄落寞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情?

  败光的家底

  英雄金笔辉煌形象的最后存在,或许是对80后一代而言。自此以后,电脑以及新型书写方式的兴起取代了人们对钢笔的依赖,英雄钢笔的形象随之模糊。

  在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提出股权转让申请的同时,人们不仅惊讶于其缩水的股权价值,更对其经营业绩的快速下滑感到惋惜。数据显示,2011年,英雄金笔厂营业收入为3779万元,亏损472万元;而到2012年10月31日,亏损额更是攀升到822万元。

  截至2012年7月31日,英雄金笔厂的资产评估总计2497万元,负债评估却达2289万元,净资产仅208万元。而1998年,净资产还有6.55亿元。才十几年间,英雄金笔厂的家底就只剩下了原来的一个零头。人们不禁要问,英雄金笔其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据了解,如今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的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是上海海文集团2003年向英雄实业公司收购而来。收购后不久,海文集团更名为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海文集团出资收购了英雄实业从英雄股份剥离的部分制笔生产资料,其中主要包括存货、设备,还有员工,重新组建了如今的英雄金笔厂。此后,海文集团于2005年花费数千万元买下了英雄等制笔商标。目前英雄集团的净资产评估有10个亿左右,年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在2500万元以上,除了收购而来的英雄金笔厂,其他9家下属企业都是盈利的。

  公司董事长史惟康表示,虽然名字都叫英雄,但现在的英雄集团和以前的英雄实业、英雄股份没有任何资产和法律上的联系,完全是两家企业。

  有消息称,此次英雄金笔挂牌出售股权正是想借机引入战略投资者,盘活英雄金笔厂这块金字招牌的核心资源。但无论这家曾经的国民英雄式企业能否重新复活,其经历的悲情式过程的确让人惋惜。

  多元化危机

  新世纪前后,全球化市场浪潮让英雄金笔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多元化成为他们做大产业蛋糕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前后,英雄金笔先后投资了煤气厂、钢琴厂,甚至进入了收益率更高的房地产行业。1992年10月,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公开发行1680万股新股,企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英雄金笔不断强化对其他产业板块的投入。据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的年度报告披露,当年“公司培育和发展的厨房设备已成为第二支柱产业”,并提出“在1999年加大对钢琴公司的技术投资”的计划。

  然而,快速多元化扩张却为英雄金笔埋下了巨大的隐藏危机,过度分散的投资加快了这一危机显现的速度。尽管1998年英雄厂的总资产达到13.9亿元,股东权益达到6.55亿元,但流动负债也攀至约6.25亿元,高额财务费用侵蚀了相对健康的制笔板块的资金流。

  英雄金笔快速多元化的过程恰如一个多米诺骨牌的形成,一环扣一环;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结构也将随之崩塌。这一刻最终还是来了。随着浙江、江西等民营制笔公司的崛起,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钢笔品牌层出不穷,英雄钢笔行业老大的地位受到冲击。从1999年开始,英雄的主营业务开始出现亏损。时至2001年,英雄金笔由于业绩下滑严重,不得不退出资本市场。

 英雄末路:谁的悲剧
  照理说,行业领先者应对冲击的最佳路径,是设置其他企业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与品牌障碍。然而,彼时英雄金笔快速的多元化,导致其面临着无钱可用的局面,只能坐视市场被蚕食。

  人们常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显然,英雄金笔不合时宜与偏离战略的多元化成为压垮企业的战略“负债”,在未能为主营业务提供强力支撑的背景下,产业资本过分分散的确让企业背上了沉重包袱,就像当年史玉柱倾力打造的“巨人大厦”一般,自己打败了自己。

  被时代抛弃

  值得一提的是,与派克公司合作也被视为英雄金笔走向失败的诱因。有消息显示,在英雄金笔厂发展的高峰期,派克公司曾先后派出三个代表团访问英雄厂,计划由英雄金笔厂生产派克自来水笔销售亚太远东地区,包括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大中华市场,以降低供应链费用。不过后来此项合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股权转让消息在业内爆出后,有人说,英雄的下坡路是市场变化的必然。中性笔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改变了文具市场格局,钢笔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沉重打击了“英雄”的主业务。我们不得不说,时代发展的确对企业的兴衰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的显现在外部,而非内部。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曾表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似乎为企业在顺应时代发展方面提供了借鉴。时代的发展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全球产业界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才有了全球手机业的智能化转型、全球彩电业的网络化发展等诸多产业转型。

  对企业来讲,要做时代的强者必须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而这对企业的战略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能否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成为企业能否在时代变化浪潮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英雄金笔的遭遇告诉我们,企业的战略固然与外部发展环境相关,但要真正将外部环境带来的市场变动转化为发展机遇却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这也正是所有中国企业值得思考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362.html

更多阅读

养老金入市:谁的养老金?

养老金入市:谁的养老金?家宝同学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在中国两会中,温总的一句7.5%,立即让全球的股市、大宗市场和外汇市场炸了窝。不过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戴相龙老哥拼命向大家显示裤衩,让大家看到社保基金的9%回报的骄人战

蒋昕捷:谁的城市?(中国青年报 2009-2-25) 新闻联播2009 05 25

首页->>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冰点特稿冰点特稿第699期【冰点】:谁的城市?本报记者 蒋昕捷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25    [打印] [关闭]中央电视台新址的电视文化中心(缩写TVCC)着火的时候,李照兴正在上海的一家小饭馆里喝

汪晖与王彬彬:谁的学风问题?

赵牧王彬彬批评汪晖的“学风”的文章,在网上掀起了又一轮讨论学术不端的高潮。毫不讳言,汪晖是我颇为仰慕的一位学者,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却不是为他辩护,而是感到一种悲凉:哪怕对当前学术的圈子化、利益集团化有不少腹议,但总

傅斯鸿:谁的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是曹髦讨伐司马昭的檄文。但曹髦不仅没有能成功讨伐司马昭,反而刚一冲出皇宫就被司马昭手下将领成济给杀死了。…………………………谁的司马昭之心文/傅斯鸿什么是“司马昭之心”?根据史书《三国志》裴松之

声明:《英雄末路:谁的悲剧》为网友凌波痕湮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