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 移动商务受困多年终摆脱掣肘 手机支付便捷安全近在眼前



系列专题:年终营销盘点

    手机支付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近几年来时有时无的新闻几乎让我们淡忘了它。但移动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正赋予移动终端更多的功能应用,手机支付也开始暗流涌动,意欲一飞冲天了

    记者/庄芯

  日前,诺基亚宣布,由中国银联牵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5家银行参与,通过使用具有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技术的诺基亚6131i手机而实现的手机银行卡非接触支付试点项目,开始在上海投入商用运营。

  预计将有800位该4家商业银行的持卡人使用诺基亚6131iNFC手机参与本次试点体验。据悉,中国银联的新一代移动支付业务与以往的各种基于短信交互模式的手机支付业务相比,有着突破性进步。它是基于最新的无线通信技术(非接触芯片、WAP2.0等)和金融智能卡技术,在易用性、安全性、快捷性方面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和商户需求。

  诺基亚方面向《IT时代周刊》介绍,持卡人可使用这款内置有银行卡的NFC手机在上海陆家嘴、五角场、四川北路等上海核心商业区商铺的消费终端上实现基于NFC技术的非接触银行卡支付。

  据悉,本次试点采用的是中国银联新一代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可以将多张不同发卡行的银行卡和电子钱包集成在同一部手机中。且此技术牵动整个产业链各方:移动运营商、服务、商品提供商等,在技术、运营协作等方面充分配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商业模式,对移动商务的普及有着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对此,诺基亚方面负责NFC业务的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很高兴NFC技术应用在中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期待和中国银联及国内商业银行在移动金融支付领域开展更多更广泛的合作。”

  而中国银联负责人也表示,将国际领先的NFC非接触式支付技术率先应用于金融支付行业,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手机支付行业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经历了几年的沉寂,它是否可以成长壮大,它能成为新一代的移动商务形式吗?

  概念化渐行渐远

  手机支付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几年前便得到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但当时技术、政策、商业模式都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条件投入大规模商用,只是尝试性的测试,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近在眼前 移动商务受困多年终摆脱掣肘 手机支付便捷安全近在眼前
  2005年,上海已经有了手机支付服务,主要涉及支付水、电、煤等公共事业,通过和银行卡的捆绑实现缴费。当时上海移动推出以手机钱包为代表的支付方式,即以银行卡账号为支付账号,建立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对应关系,通过短信、WAP等接入手段,完成为手机充值、缴纳公共事业费、购买电影票、保险和彩票等小额支付,2007年上海地区的手机钱包用户数已超过30万。

  2006年中国移动联合诺基亚、飞利浦等移动终端厂商,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NFC)手机支付商用试验。这是区别于银行卡捆绑,通过软件实现交易的方式,利用无线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完成通信,是目前较成熟、普及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

  当时试点范围涉及厦门市指定覆盖的公交汽车、轮渡、餐厅、电影院、便利店等营业网点。用户还可通过手机屏幕读取该卡余额并查询最近9笔交易,并通过浏览一个内建的WAPSite,查询能接受该卡的商户范围以及消费者感兴趣的商品信息。

  不过受当时NFC技术条件所限,在测试阶段,所有NFC芯片组只能固化在外壳或者主板上。如果商家想普及这种支付终端,消费者要付出更大的设备成本和更长的更新信息时间,且在安全性和用户认知度方面严重缺失。况且消费终端的设备布置也远远不足以让用户充分体验,所以手机支付只是局限在小规模范围内,大部分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

  虽然手机支付只是一个美丽图画,但这种便捷的消费模式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据ACNielson调研公司2006年在上海的调查,八成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集成到手机上。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要经历一个抛物线状的发展过程,手机支付从概念到规模化,需要时间。

  突破重重障碍

  经历短短一年的试用和技术提升,手机支付开始表现出强大的市场力量和商业潜力。

  据中国银联统计,截至2007年10月,银联手机支付业务已在全国21个省区市开通使用,用户规模突破800万户。2007年1-10月份,累计实现交易约5000万笔,交易金额近80亿元。

  据诺基亚方面介绍,此次上海进行的NFC试点商用,很好地体现了NFC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用户反馈相当热烈。这种移动支付除有一般银行卡的支付、余额查询等功能外,还对银行卡信息进行电子管理,且新一代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在易用性、安全性、快捷性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及商户的需求。

  集成了NFC功能的手机还能提供互动的使用体验,如用户接触到带有NFC功能的海报或信息栏,它们可以将用户自动链接到一个互动的互联网界面,并打开音频文件,或自动将各种内容下载到手机上。

  至于安全性方面,用户在使用非接触支付时,手机可以为用户设置密码保护,用户相关信息都集成在安全芯片中,而芯片设置了密钥。当用户丢失手机时,可以拨打相关电话,要求锁死芯片以及信息,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用户再办理相关手续,通过身份验证后,可以得到复制相同信息的新卡。

  目前支持此类业务的手机已售出800多台,银联在沪上布置此类支持手机支付的POS机也达300台,促成交易上千笔。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还将出现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使用更加便捷的产品。

  据易观国际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2006~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而用户规模也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2006~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24%。2010年,估计30%的手机都将拥有NFC功能。

  行业分析师表示,由于手机支付相关创新技术的出现,手机支付市场将获得指数倍的增长。这些技术不限于增加手机通信带宽的技术,如3G、4G通信技术。预计从2008年开始,这些技术中的一部分将得到范围较大的商用。

  他山之石可攻玉

  易观国际2007Q3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整个电子支付市场的份额仅为1.83%,用户认知度和商业普及仍需要时间累积。相比中国,NFC技术在欧洲、日本、韩国的应用更为广泛成熟,这些成功的模式都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以韩国为例,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成为其发展的契机,同时产业链上下各方的紧密合作使手机支付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在韩国,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能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信息加密功能的手机,有70%的数字商品都是用手机而不是传统的信用卡方式付费的,这部分商品的交易额超过了10亿美元。

  韩国的SK、KTF、LG三大运营商已成为其产业链的主体,如SK电讯和威士公司2007年初宣布推出面向所有SIM卡/USIM卡、采用空中下载技术的业界第一个非接触式支付应用。在初始阶段,该合作使SK电讯3万左右的3G用户通过LG提供的WCDMA终端在1500个商场和零售店购买商品和服务。

  GSM协会在2007年2月宣布的移动支付计划大大促进了NFC在全球的部署,该计划旨在开发一种将NFC应用嵌入到SIM卡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已经获得了包括中移动、沃达丰和AT&T在内的24家移动运营商以及诺基亚、三星电子、LG电子等手机厂商的支持。

  2007年10月,KTF、LG电子和三星电子联合在韩国进行端到端的试验,GSM协会的项目经理NavBains博士表示,NFC价值链上的其他一些关键组成部分也参与了该试验,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商场、通用集成电路卡(UICC)制造商等,试验的目的旨在寻找适合NFC价值链的商业模式。

  更多的努力尝试将在2008年得到结果,可以相信,手机支付的明天已经不远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2485.html

更多阅读

商机无限 电影 移动商务服务领域商机无限

   中国企业移动商务服务市场已经进入到深入应用阶段。沟通、传输的快速实现;商家与消费者、产品服务与用户间的贴近;虚拟、通信、消费身份的还原正在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当前,我国的移动商务正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据

好赌的男人都很自私 “受教育多的人都自私”

“受教育多的人都自私”听话音,出租车司机的年龄是位老者,我一向不习惯上车后看司机的脸。他从这座城市的地理变迁开始谈起,话语深处有某种自信和坚定,这是他这个行业的从

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移动商务——扑面而来的现代商务模式

摘  要:本文较全面讨论了移动商务的概念、核心技术、发展趋势、前景和遭遇的瓶颈,同时重点探讨了其在中国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移动商务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补充,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它必将带来企业信息化运营和用户交互式

销售力 利用移动商务管理系统提高企业销售力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式功能强大、价格低廉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工作人士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收发邮件、查询信息,得到业务支持,而同时企业管理端也存在着对职员实时管理、指导的需求。近年来,企业在

阿里巴巴商务模式 滚石移动助阿里巴巴实现移动商务

传统电子商务网站正逐步应用新兴的移动商务模式。日前,阿里巴巴与国内移动商务的领军企业滚石移动展开合作,其旗下支付宝、淘宝、中国网站等部门正式使用滚石移动联络佳产品,率先步入移动商务时代。  据淘宝网站规划师严俊透露,目前移

声明:《近在眼前 移动商务受困多年终摆脱掣肘 手机支付便捷安全近在眼前》为网友卐混丗魔王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