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0秒瞬间美肌面膜 创造互联网的30个瞬间



    尽管互联网历史短暂且发展迅速,但它有着自己明晰的历史,而这些历史都将决定互联网的未来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创造互联网的30个精彩瞬间都彰显了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为繁荣而自主”的精神。

    文/蒋德嵩

  美国《纽约时报》曾在电视时代来临之际这样写道:“电视的问题是,人们必须坐在那里,两眼紧盯屏幕,但普通的美国家庭没有时间干这个。”如果把这段话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IBM公司推出PC的时候,也许可以这样说:个人电脑的问题是,人们必须记住一个个DOS命令,但普通人没有能力干这个。

  今天,电视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庭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而PC也成为越来越强大的信息沟通工具。当人们渐渐习惯于现实生活时,可能会忘记曾经的怨言和新事物出现时的激动不已。昨天好像还什么都没有,而明天可能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这几乎让人们都没有时间来思考它的过去,也不敢预测未来。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下: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瞬间,真的仅仅是个瞬间吗?

  与以往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相比,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可能是最快的,或许可以用“极速”来形容。然而,如同我们对待电视与PC的出现一样,又有谁真的在意互联网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今天,社会学家把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认为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传统组织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种网络化,或者说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组织方式,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形态。然而,历史学家也许并不赞同社会学家们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这本来就是互联网产生的根本基石。

  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争论不会影响我们使用互联网,但在这样一个精英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下,那些自认为精明的人群对于这一问题争论的态度,却可能影响我们创造未来,如同今天我们对待网络游戏的态度一样。混淆历史与未来,我们很可能迷失对互联网的认知,长此下去,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以下30个瞬间帮助创造了今日互联网世界,但这并不是它们入选本文的唯一理由。它们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互联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也不是一个可以被用来借用当作商业炒作的词汇。尽管互联网历史短暂且发展迅速,但它有着自己明晰的历史,而这些历史都将决定互联网的未来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有意思的是,这些创造互联网的30个精彩瞬间都彰显了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为繁荣而自主”的精神。

 日本30秒瞬间美肌面膜 创造互联网的30个瞬间
  请你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回到了二战之后那段灰暗的“冷战时期”,那时还没有出现所谓的网络。或者,你来到1975年,看看第一封E-mail里写了些什么?你也可以直接回到1983年,观看黑客与官僚之间的战争,以及重温1995年纳斯达克如何开始制造Yahoo!、Netscape这样的网络明星。当然,这里同样拥有历史灰暗的一面,2001年梦碎纳斯达克。

  当2004年Google上市、人们再次憧憬互联网的未来之际,中国互联网界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造星运动。从百度、盛大到今日的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似乎被灌以了浓厚的纳斯达克财富气味。你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之,眼前的历史在过去也曾是未来,真实的人物和他们的选择是沟通二者的桥梁。

  1945年:为繁荣而自主

  1995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举行了一个特殊的纪念活动,它让与会者的思维又重新回到了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结束,全世界处在一种迷惶的状态之中。虽然法西斯国家战败了,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未来的世界将怎样发展下去成为更多人思考的焦点。在美国和主要欧洲国家,科技对二战胜利的巨大贡献诱使政府增大对科学的支持。发展中国家也试图通过构筑本土研究能力以刺激它们的经济。尽管各国在以一般形式还是具体方式决定科学发展目标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尽管国家目标随时间和国别而不同,使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总体目标却一直是共识。

  麻省理工大学庆祝活动是在纪念一位伟大的校友——范尼瓦·布什(VannevarBush)。在那样一个彷徨而又躁动的年代,在面对科学如何更好服务于社会的问题面前,正是范尼瓦·布什的构想为日后美国科技政策与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最重要的思维启蒙。范尼瓦·布什在1939年至1955年期间担任美国华盛顿Carnegie学院的院长。二战期间,他领导6000名左右的美国高级科学家,帮助政府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范尼瓦·布什十分了解程序化的、目标明确的资助方式对于实现知识服务于社会目标的作用。例如,在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美国政府设定了一项特殊的目标,科学家则受命解决问题,他们既利用了自己已知的知识,也创造出新知识。

  战后,范尼瓦·布什希望在研究共同体与政府之间建立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关系。他争辩说,为了加强“曼哈顿计划”所发挥的那种创造力,为了探索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新思想,需要以更加自由的形式来支持科学研究。范尼瓦·布什坚持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源是战后满足国家安全、健康和经济之需要的基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一文中,范尼瓦·布什提出了关于研究公众之间关系的“为繁荣而自主”的模式。1945年,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发表了他的著名文章《按照我们的想象》(AsWeMayThink),范尼瓦·布什在这篇文章中呼唤在有思维的人和所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更准确地说是直到今天,在促使科学服务于社会方面进行的大多数试验,采用的都是范尼瓦·布什“为繁荣而自主”这一基本模式的附属形式。在范尼瓦·布什的努力下,美国“国家研究基金”(NationalResearchFoundation)也于20世纪后期成立。可以说,在一种精神力量的倡导与推广作用下,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度过了一段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时期。

  在此基础上,受益于科技领域的“为繁荣而自主”精神所带来的显著变化,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导向自由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位在芝加哥大学不被理解却执著不悔的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FriedrichA.Hayek)的思想能够被罗纳德·里根执政的美国政府,以及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英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所采纳,除了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主义自身的问题外,在社会基础层面所形成的自由所带来的美好进步愿景也是很重要的基础条件。正如《富足的年代——全球化的新说法》作者彼得·马伯尔(PeterMarber)在书中所言,“我从有幸作为21世纪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是财富创造了自由:选择如何支配个人时间的自由。由于我看到财富在全球增长,我可以泰然自若地表示出我的乐观”。

  1967年:超文本技术

  是超文本概念揭开了网络链接的基础。

  美国计算机界公认的超文本的鼻祖是范尼瓦·布什。由于条件所限,范尼瓦·布什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变成现实,但是他的思想在此后的50多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道格·英格尔伯特(DougEngelbart)将范尼瓦·布什的思想付诸实施。1967年,他开发的联机系统NLS(oN-LineSystem)已经具备了若干超文本的特性。此外,英格尔伯特还发明了鼠标、多窗口、图文组合文件等。

  “超文本”这个词在英语词典中其实并不存在,而是由美国人泰得·纳尔逊(TedNelson)杜撰出来的。有意思的是,纳尔逊是个在中学七年级时退学,自称是独立的社会评论家、知识分子和设计人员,但却从来没有取得过技术学位的人。1965年,当纳尔逊在一个书刊公司工作时,他开始了名为“Xanadu”的超文本系统的开发。据纳尔逊讲,Xanadu这个名字取自一首有关中国承德避暑山庄的英文浪漫诗歌。

  纳尔逊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世界文库,把世界上所有作品都放到一个超文本系统中。在Xanadu中,用户可以从任何一个文档中任意地访问其他文档的一个子字符串。在这个系统中,永远不删除任何东西,Xanadu会对所有文档进行版本管理。后来,超文本一词得到世界的公认,成为非线性信息管理技术的专有词汇。在1999年国际超文本大会上,设立了“纳尔逊新人奖”。

  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超文本系统是美国布朗大学在1967年为研究及教学开发的“超文本编辑系统”(HypertextEditingSystem)。之后,布朗大学于1968年又开发了第二个超文本系统——“文件检索编辑系统PRESS”。这两个早期的系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超文本特性:链接、跳转等。

  1969年:阿帕网诞生

  上个世纪后半期的几十年,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

  1951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专门研究防范苏联轰炸的著名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lab),其主要研究项目就是“远距离预警”。这个系统是由美国军方主管并操纵的一种中央控制的网络结构。按照专家们的设计,这个网络必须完成三个任务:第一,采集从各个雷达站搜集来的信号;第二,通过计算判断是否有敌机来犯;第三,将防御武器对准来犯的敌机。从现代意义上看,这是第一个真正实时的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

  由于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人的干预,所以被称作是“半自动”的系统。该系统于1952年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一个典型。这种中央控制式网络在上世纪50年代确实为美国搜集军事情报以及协调各军事部门的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中央控制式网络不久就受到了怀疑。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57年11月3日,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又上天了。苏联卫星上天事件对美国军方的教训是深刻的。在收到苏联发射卫星成功的消息后,美国军队的威信和权威,甚至自信心,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在苏联的第一颗卫星上天后第十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Eisenhower)召集他的科学顾问进行了长时间讨论。

  1958年1月7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向国会提出要建立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rrange,即DARPA),希望通过这个机构的努力,确保不再发生毫无准备的看着类似苏联卫星上天这种让美国人尴尬的事。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给网络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所以,美国军方当年提交给肯尼迪总统的一份建议书中,对美国当时的网络布局设置感到担忧,并提请总统予以关注。该建议书认为:尽管美国军事网络按照当时的标准是高水平的,但是这种由中央控制的网络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苏联的导弹只要摧毁这种网络的中心控制,就可以摧毁整个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通信联络的网络化程度越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更何况这种网络在导弹面前是如此脆弱,很可能用一颗导弹就可以切断整个美国军队的联系。

  这一问题立即引起总统的高度关注,肯尼迪随即命令DARPA着手改进网络结构的安全性,以保证美国军用网络系统在遭受打击后,如果其中的一台或几台计算机被破坏,其他的计算机仍能有效地通信和工作。

  1964年3月,研究人员保罗·巴兰(PaulBarn)发表了《论分布式通信网络》。这篇报告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没有明显中央管理和控制的通信系统。在这种通信系统中,每一个点都可以和另一个点建立联系。这样,破坏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点都不致于破坏整个网络。分布式网络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网络发展最具关键性的一步。它基本上奠定了如今互联网的特质:分布、开放、不受中央控制。

  DARPA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证后认为,可以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帕网(ARPANET)的网络,它采用网络控制协议(NetControlProtocol)把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几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机起来,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阿帕网就是Internet的基本雏形。

  某种意义上讲,是冷战加速了网络的诞生。随着网络的出现,诞生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它是随计算机实现网络通信而产生的。这种技术是将传输的数据加以分割,并在每段前面加上一个标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标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也是上世纪60年代网络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未完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3439.html

更多阅读

美白面膜的做法 制作补水面膜的方法

美白面膜的做法——简介想要美白么?成'妆老师和大家分享美白面膜的做法,简单又有效。美白面膜的做法——工具/原料茶、糖 红酒蜂蜜、珍珠粉香蕉牛奶美白面膜的做法——方法/步骤美白面膜的做法 1、

如何用珍珠粉自制美白面膜 珍珠粉美白面膜做法

珍珠粉是不可多得的美颜圣品,美容护肤的功效立竿见影。珍珠粉可以内外双管齐下产生神奇的美容功效。今天小编教大家几种珍珠粉自制美白面膜。1.珍珠奶粉面膜你需要先准备奶粉、蜂蜜和一个鸡蛋蛋白。先将一匙脱脂奶粉与一匙蜂蜜混合

美即面膜哪种好 美即vc嫩白面膜好用吗

美即面膜有很多系列,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到底哪一款适合自己,这就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肤质来选择适合的面膜,下面就简单介绍几款:美即海洋冰泉补水面膜,带来海水婆娑浩淼的清爽气息,让肌肤感受海底世界的浪漫与奇妙。蕴含多种对

睡眠面膜:蜂胶睡美睡眠面膜的正确使用方法

睡眠面膜:蜂胶睡美睡眠面膜的正确使用方法——简介?为了保持美白肌肤,爱美MM们一天到晚都在做着护肤工作,夜间也会使用睡眠面膜来塑造自己的美;蜂胶睡美睡眠面膜进入人们的视线后为爱美人士夜间护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少朋友也因为肌肤

自制美白面膜效果持久的小窍门 自制面膜大全补水美白

  你是否也害怕夏日的阳光,潮湿燥热的天气呢?即使做足防护功课,肌肤的伤害却已然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皮肤变黑及脸上长斑成了所有女生的心头之恨,使用面膜是一个很好的美白去斑方法。但你是否也常烦恼着,为什么每次敷美白面膜,虽然白的

声明:《日本30秒瞬间美肌面膜 创造互联网的30个瞬间》为网友黑道大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