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33个月之后,华友世纪在海外资本市场的独角戏结束了。11月19日,在华友世纪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的前一天,光线传媒和华友世纪匆忙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两家公司合并。到会媒体记者在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光线传媒和华友世纪才正式签订完合并协议。 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光线华友”,双方以换股形式实现合并。协议规定,光线传媒初期持股42%,最高有望持股65%。此次合并没有涉及现金交易,而是以股价为依据,设计出4档股价。股价每达到一档,公司就会增发新股给光线传媒,光线传媒的持股比例就会上升。当连续60个交易日平均价格达到或超过8.5美元时,光线传媒便可持股高达65%。目前,华友世纪的股价在3美元左右。显然,这种股权设计充分考虑了股东的利益。 在光线华友公司核心管理团队中,原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出任新公司董事长兼CEO,也是新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原华友世纪总裁王少剑出任新公司联合总裁兼CFO。而原华友世纪公司CEO王秦岱尽管仍为新公司的第二大个人股东,但却出于个人原因选择退出新公司管理层。 光线传媒和华友世纪的合并,至少对王秦岱来讲,应该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王秦岱算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人,即便在2005年2月华友世纪刚刚上市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秦岱谈的最多却是SP所面临的几重危机,包括不具有品牌内容,以及过分依赖运营商渠道等。王秦岱希望用上市融的钱来解决这些危机。事实上,华友世纪也算是谋求转型最积极主动的SP了。自2005年以来,华友通过投资和收购,整合了飞乐唱片、华谊兄弟音乐、鸟人艺术、金信子等多家音乐公司,开始向数字娱乐公司全面转型。 但急于向音乐方向转型的华友世纪,并没有因此脱掉SP的大帽子。华友世纪的音乐唱片收入并没有给公司江河日下的财务状况带来转机,每个季度的音乐唱片收入都在150万美元左右,不及总收入的10%。2007年第二季度,华友世纪创造了历史上最糟糕的业绩,总营收仅为1460万美元,而利润只有20万美元,而公司针对移动运营商的增值服务平台软件的收入,也降到2万美元的历史最低点。随着移动运营商从2006年起不断加强对SP行业的监管整顿,华友世纪的股价也由上市后的最高11.2美元跌落至3美元左右。 捆绑新的合作伙伴,给资本市场输入新的概念,华友世纪早在一年多前,便开始寻求各种并购或被并购的机会。此次光线和华友合并案的财务顾问华兴资本,曾在去年下半年,尝试撮合正在上市道路上冲刺挣扎的猫扑和华友合并,但最终未果。而华兴资本同时也是光线传媒的融资和财务顾问,光线传媒正在为上市做积极准备。“光线传媒是一家内容背景的公司,这几年一直尝试在渠道里做一些事情,而华友世纪则是以渠道起家的公司,这几年也开始在内容方面做更多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家公司是相当互补的。”华兴资本合伙人包凡认为,两家公司在战略上具有可合作性。 继TOM在线退市之后,华友世纪终于也找到了一条SP的自救道路。光线华友新公司的出炉,可以称作是内容加渠道的样板戏。新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华语地区最大的传媒娱乐集团。

复旦大学新闻系出身、以默多克为榜样的王长田,雄心勃勃地要打造自己的传媒帝国。发布会上,王长田公布了新公司的11个事业部,包括电视制作中心、广告经营中心、数码音乐事业部、无线增值事业部、电视网事业部、电影事业部、电视剧事业部、大型活动事业部、线下渠道事业部以及行业应用事业部。王长田在最近新召开的光线华友中高层密会中,提出了“111工程”,即要打造国内“11个第一”。 由此可见,光线华友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电视节目、音乐、电影、游戏、场所秀等多内容,覆盖电视网、互联网、无线网络、户外媒体、线下终端、娱乐场所等多渠道的全媒体全娱乐公司。新公司的收入模式,将由广告、个人收费、发行、票房、无线增值、音像收入、品牌授权等多种模式组成。而这些正是国际化传媒娱乐集团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等走过的共同模式。 “在未来3到5年中,中国的传媒娱乐业将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主题,一个是市场的不断整合,一个是新旧媒体的对接、融合与完美联动。”同样为此次合并案的财务顾问的易凯资本的王冉这样总结道。这意味着,TMT领域更多的资本并购好戏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