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马曼然 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央行一系列措施(见附表)已让人感到“紧气逼人”,这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适时反应,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目标实现以前,10年来首度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是否将对现有的以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产生巨大杀伤力令人疑窦丛生,毕竟,上一轮“从紧”政策所导致上世纪90年代初的萧条一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而万科董事长王石关于“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的表述,更加深了人们的忧虑。 据记者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房地产业过热,导致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当时通胀率高达27%并出现挤兑风潮。在一系列紧缩措施出台后,三亚、北海等地房地产泡沫陆续破灭,让人们又一次心惊肉跳。据报道,当时价格为每平方米10000元的房子,两年后每平方米400元都卖不出去。直至现在,三亚等地仍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凹地。 中国经济不会重现过往一幕 不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万国测评董事长张长虹并不悲观。他认为,虽然从紧的政策将使房地产在过度投资后减速及资源消耗型行业衰退,但前度中国经济大衰退的局面不会再现。首先,经过20年持续发展和完善,中国经济的根基和抗风险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率远没有彼时那么严重,且作为拉动经济引擎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也没有当初那么极端。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贺强教授也对《红周刊》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来自扬州的个人投资者张世斌,通过邮件向《红周刊》记者分析说,国内11月份的CPI比同期上涨高达6.9%,改写了11年来这一数据纪录,预计全年CPI涨幅在4.7%。这些数据让决策层对“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担心更上了一层。而央行最近一次的不对称加息,其实质是想通过拉大利率差,通过活期转定期来锁定更多的货币,以抑制市场中货币流动性过剩,进而防止通胀向恶性方向发展。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今年国内利率虽然经过多次上调,但仍低于CPI水平。从另一方面看,政府每次加息的幅度都不大,只不过次数较为频繁,总体上调控手法温和,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经济热度并没有严重到棘手的地步。 汇率或成未来调控的重要手段 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如何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此张长虹认为,汇率有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调控的重要手段。首先,由于美元的贬值,实际上人民币对欧元等其他货币升值幅度不大,未来将继续遭到欧盟国家的施压。而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将引起关注。其次,人民币加快升值也有利于抑制通胀,且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从紧货币政策对资金面的冲击。 而白景明则对房地产市场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他认为,由房地产市场繁荣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具备持续性,且政府也不会将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运“拴在房子”上。当房地产投资过度乃至整个投资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偏大时,政府必会借鉴1993年时的经验教训,改变以往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目前看,主要是有效地启动内需。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严重匮乏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4日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2007年上半年国内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5.9%,这个速度高于消费增长的10.5%。据此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仍十分明显,也意味着普通公众并没有通过相应提高消费来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福祉。 不过,张长虹认为,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启动内需型经济增长模式,其成功与否值得怀疑。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减速,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就业机会,总体上拉低居民购买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红周刊》表示,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但以前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拉动,造成了诸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居民购买力明升暗降等民生问题。而十七大提出的“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也从侧面说明政府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匮乏到了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严重地步。而这一现实将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严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