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这个时候,“亚洲奇迹”被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打得粉碎。由于不合理的外债结构、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和过高的经济对外依存度,从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开始,灾难蔓延到整个亚洲。《福布斯》杂志的专栏作家罗奇(DavidRoche)在《十周年纪念》一文中生动地用“高尔夫球场资本主义”来描绘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即亚洲各国以高昂的代价从外国投资者那里借来中、短期资金,却投资到回报率正在下降的长期项目上。 从本期刊登的《泰国十大富豪》中,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身价超过10亿美金的富豪如今只剩下3位。今年榜上的富豪多来自食品、汽车、零售和金融行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亚洲国家,尤其是当年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东南亚国家,在危机爆发以后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的努力。出口加工模式曾令“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面对危机毫无还手之力,依靠廉价劳动力和透支资源的模式不堪一击。 亚洲各个国家从前年开始相继走出经济低谷。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或转移,韩国企业大力发展本土品牌;新加坡和香港分别将电子、化工和航运、金融作为产业支柱。2005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达到3.9%;新加坡达到6.4%;香港更是达到7.3%。这几个地区毫不讳言,危机以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都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中国已经成为重现亚洲奇迹的关键因素。不仅一度成为他们产业转移的下家,也成为外国服务和产品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本期特别报道——《全球投资超市》中,我们特别推荐了与亚洲、与中国大陆以及与中国大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密切相关的投资机会。不仅仅是中国大陆,澳门赌业的放开推动了当地酒店房地产业的发展;而相比红到发烫的中国A股市场和印度股市,运行不过7年的越南证券市场也许才是关注亚洲的投资者的淘宝圣地;如果仅从市盈率来看,谁也不如台湾股市的估价便宜。

事实上,产业转移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现在的中国,在高达9.9%的GDP增长背后要面对的是土地匮乏和资源紧缺的挑战。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长江三角洲在几年前也面临了与亚洲四小龙类似的风险,并一度令人产生发展后劲不足的担忧。近两年,浙江和江苏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中部和西部搬迁,而当地根植于传统行业的信息技术、物流和金融服务业开始发力。这就是本期封面故事《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长三角的反攻》要告诉大家的另一个“重生”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