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心灵鸡汤作者潜心之作:快乐人生7步骤》
我们想着她会一下子跳进礼物堆,可是她没有。她举起小手说:"停一下,咱们假装,假装格林奇来过这里还拿走了所有的东西,咱们只剩下墙上的钩子和电线了,而我们依然快乐。" 就像格林奇一样,那天我的胸怀似乎一下子宽广了3倍。 如果我们能做到什么情况下都快乐,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当你体验到内心的快乐天性,做到快乐无缘由的时候;当你仍然会欣赏生活中的一切,但却不依赖于它带给你快乐,你就能够摒弃占有欲的魔咒。 有条件快乐的心结

有条件的快乐是占有欲的快乐心结的姊妹。下面这些话有多少是你熟悉的? ·当我有一个完美的伴侣我就会快乐。 ·等我有了好工作我就会快乐。 ·等我有了孩子(或者又一个孩子)我就会快乐。 ·等孩子上学以后我就快乐了。 ·当我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欣赏时我就会快乐。 ·退休的时候我就能快乐啦。 不管有多少个这种条件式的快乐,这个清单都没有尽头。在每一种条件下,你体验到的无非是短暂的满足或者彻底的失望。想想最近实现的5个目标,这些目标带给我们多少快乐?这种快乐感又能持续多久呢? 然而我们忽略了还缺点什么的感觉,我们会不断尝试:更加努力地工作,告诉自己只要再得到多一点我就快乐了;如果我能处理好这件事,我就快乐了。就像轮子上的仓鼠,不停地奔跑,但却无法到达终点。我们像小仓鼠一样一圈一圈地转着,疯狂地想要掌控外部环境,总是害怕失去任何已经拥有的东西。当你被这种条件式的快乐所困之后,快乐就总是在遥远的前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条件式快乐毫无用处。丹尼尔·吉尔伯特是《遭遇快乐》(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书的作者,他做了一些很有趣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人类并不善于预测未来什么事情会带给我们快乐。他的结论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夸大获得物质财富能够带来的快乐。想象着去度假、升职或其他事情带给我们的快乐感觉,但是当这些目标真的变为现实时,我们通常还距离想象中的快乐很遥远。此外,我们习惯于认为物质财富能带来长时间的快乐,而每次我们体验到这种快乐时,快乐感就随即消失。 为了更加快乐,我们必须迅速从"有一天,当我们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就会快乐"的痴迷中清醒过来。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快乐都存在着,它就存在于你的眼前,而不是遥远的未来。 3条指导准则:赖以生活的准则 倾听快乐100人士描述他们的生活,一些快乐生活模式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他们都摒弃了占有欲的魔咒,也跳离了条件式快乐的魔爪。他们谨遵3条快乐准则,这些准则帮助他们做到或者保持了真正的快乐,这3条指导准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