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爱,不是感觉(1)



系列专题:《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

   受虐待狂者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我们前面提到那位牧师,他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认为自己的动机完全是为家人着想。他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好形象。有时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一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出自个人意愿,核心动机却是满足自我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也许都是为赢得私利。譬如,有时候,父母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此时,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两回事,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爱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坏性。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在外在对象上,并将其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和真正的爱容易混淆,但仍有显著区别。

 第49节:爱,不是感觉(1)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精神贯注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珠宝,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极性依赖症的人,甚至害怕贯注对象成长和进步。那个开车接送孩子的母亲,显然是以孩子为精神贯注的对象。她把个人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却不重视其心智的成熟。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在酒吧里初识的两个异性,可能在短时间内相互贯注。他们事前没有安排约会,没有做出过承诺,没有考虑过各自家庭的稳定性(它们显然要比性接触更重要),当事人的情感和需求,仅仅是追求性的满足。最后一点是,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性接触和性行为结束后,双方兴味索然,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换句话说,精神贯注生命力极短,不可能长久维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9361.html

更多阅读

第49节:笑里藏刀,移花接木(1)

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谎言秘笈:揭开谎言的秘密》  七、笑里藏刀,移花接木  人类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于习于奸诈,这种本能就变了质也走了样。哭和笑,都有真和假,成了制造谎言的一种独特手段。真哭或假哭,充其量不外发泄内心的郁

第20节:子女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10)

系列专题:《成功私教: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们是不是觉得我这样的教育方法给了他们很大帮助,现在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只给孩子大体的方向性指导,例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具体的

第18节:子女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8)

系列专题:《成功私教: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经验,不仅让自己有所收获,同样也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我特别有做父母的成就感。所以,我以我的经验告诉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让自己成长,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人

第49节:左右逢源而不依附任何人(1)

系列专题:《生存谋略:历史中的阴谋阳谋》  葛拉西安智慧箴言29  在和一个人格伟大、意志坚强的人互相交往、接触的时候,他会挖掘出你身上存在的许多潜能,让你自己拥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能力。  左右逢源而不依附任何人  在15世纪

第9节:重要的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能不能(7)

系列专题:《职场12条黄金法则:不靠父母找工作》  自信是一种心境,有自信的人不会在转瞬间就变得消沉沮丧。而没有自信的人,在遇事时,通常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能力,放弃了让自己成功的机会。所以,在很多时候,打败你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你的心

声明:《第49节:爱,不是感觉(1)》为网友雨夜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