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国学到商道管理哲学:学而优则商》
从产品美学的角度上看,产品的结构、功能、外观、大小乃至外包装等都很重要,有时技术能力也很重要。有时候是大而美,有时则是小而美。在过去,人们多喜欢日本产品,而不怎么喜欢美国的产品,因为美国的产品耗能大,又不那么精致。产品的美学设计与它的技术是融为一体的。技术在变化,产品的美学设计也在变化。现在许多企业尤其是IT类的企业都很注重产品的美学效果。产品的美学常被人们误解为只是对产品外在的设计。其实,一个好的产品的外观必须与其内在的功能和品质相融合;否则,虽然外观设计得很花哨,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例如,某些手机产品非常漂亮,但老是断线;当然这终究会对企业的效益产生影响的。索尼在日本是领先的企业,总是以技术取胜。它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技术美,顾客很信赖它,但这种信赖也需要可靠的质量做保证。不过,在电子产品的领域,它后来因为忽视数字化技术与美学时尚的结合,就被苹果公司超越了。因此,产品美学与时尚的潮流有关。产品美学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概念。时尚在变化,企业要捕捉时尚的元素,不仅要关注技术的潮流,还要关注人们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产品的美学除了与产品本身有关外,还与产品的包装、推广过程中的展示方式所给人的感觉有关。例如,一辆新汽车的展出,厂方往往要请个模特来给它配上,这就是产品在推广过程中的美学包装。或者说,产品的美学包括在产品的设计、技术质量内涵、包装及推广等等整个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观也传递着文化品味。产品安全和造型等美学因素对消费者来说越来越重要。例如,在路上看到一辆车在跑,它的外形、色彩等往往能直观地告诉人们这辆车的档次。某辆车也许不是那么昂贵,但一眼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可能就是很上档次的。有些车漆给人的感觉非常结实,但有些车漆的感觉却不同,好像轻轻拍一下它的漆就要碎了。这也与人们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有关。 总之,产品的美学效果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是很重要的。国内有不少企业近年来开始重视产品美学,也重视品牌建设,不过,其中也有一些企业忽视了产品的内在品质,就是产品的质量和制造技术,只重视外观乃至外包装,就没有真正体现产品美学的本质。

◎ 设计与传统产业的改造 企业的产品美学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重视产品美学,一是要与时尚相结合,包括最基本的颜色选择和新的生活方式中审美感受性的把握;二是要提高设计能力,最终通过这些设计上的文化、美学思想实现对旧有的产业领域在设计上的改造。设计成为一种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这些设计的领域包括建筑设计、时尚设计、手机设计,以及其他工业产品,如电视机等的设计,等等,都是工业设计和美学设计的融合。 美学设计的范围很广泛。例如,工业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色彩的多样化。早先的汽车色彩是很单调的,后来就出现了色彩繁多的家庭用小汽车。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色彩也增加了其销量。IBM一直用蓝色作为基本色,其实它要是有更多种为女性着想的色彩,或许女性也会很喜欢它的。传统制造业中的一些产品的主流色彩,不只谈不上外观上的时尚设计,简直就是笨拙、土气,缺少个性化且其颜色也不够吸引人。艺术或美学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凡是涉及视觉的东西,色彩是第一元素,因此,色彩的使用非常重要。 举例来说,九十年代之前,电脑的颜色几乎都是一样的,就一种颜色。后来,电脑的造型、颜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电脑普遍都可爱多了。另外,如果你到了一个城市,单从它的建筑物的色彩就能看出它有没有文化品位。通常,素雅的橘红或橘黄色,以及素雅的纯白色或淡白色多会给人以高贵、有品味的感觉。例如,纽约是很有艺术感觉的地方。它的颜色大多有点偏重素雅,而不像我们某个城市,它靠海的建筑有不少大玻璃还搞成全部深蓝色的,给人愣愣而僵硬的感觉;它应该用一种素雅的颜色与大海对比起来才显得漂亮。一般来说,凡是使用大块深色的人要么是怪异的艺术家,要么就是没有品味的人,因为这些颜色显得很傻很呆。色彩使用的一个要素是流动感。显然,素雅一些的色彩比较容易有流动感。色彩在视觉效果上须给人一种有品味的感觉,它应该很容易吸引人,很容易抓住人的视觉。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与颜色相关的要素。 现在我们国家的设计中有了一些新的时尚,不过,这些时尚的把握缺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延续和过渡。例如,国家大剧院的外形就像个鸟蛋,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大楼的外形是个扭曲的形状。鸟蛋、鸟巢、扭曲的大楼,设计文化一下子变得令人眼花瞭乱。设计者固然是自己在设计作品,但是,欣赏者花了巨资却只能得到一些很怪异的东西。这些东西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间缺乏一种自然的过渡。从北京的胡同到现代建筑之间,一些建筑物的造型一下子就跳到了"现代"或"后现代"的阶段。可以设想,有关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缺少有针对的美学训练或熏陶,传统文化没有体现出来,最后只能凭直觉、直观,凭个人的爱好去决定设计式样。同时,设计者也缺少积累。好的设计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需要积累一些好的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