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认清贸易真相:贸易打造的世界》
长期来看,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毋庸置疑。1750年,长江三角洲(中国最富裕的地区)的人均收入,大约等于英格兰(欧洲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有人估算,1800年时,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之比,仍只有2比1或3比1。但到了1900年,比例达到12比1或15比1;2002年时,达到50比1或60比1。当然,各国国内的财富分配也不平均。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有人估算,1988年,在全球财富排行榜上前5%者的收入,是后5%者的57倍之多;199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14倍。即使在以拥有民主中产阶级文化而自豪的美国,21世纪开始时,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一人的资产净值,据估计比美国国内普通1亿人的资产净值总和还要多。而沃尔玛百货的沃尔顿家族(The Waltons)的财富甚至超过了比尔·盖茨。财富集中在一小撮大型企业手中,这些企业不仅主宰了世界经济里最有利可图的领域(例如石油业、能源业、航空业、电子业、汽车业),还将势力伸进银行业、保险业以外的服务业,打造出沃尔玛百货等庞大的国际连锁店。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耐用消费品里,有三分之一由沃尔玛百货输入。一小撮公司掌控了报业、广播与电视媒体、出版、电信业。少数人如此紧密地控制这么多的产业,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

但在150年前,马克思预测的资本主义危机,却没有以他预想的形式发生。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0年代金融泡沫化和1990年代高速起飞的日本经济突然陷入泥潭,都曾危及世界经济。但消费不足的情景并没有出现:这有部分得归功于信用卡、自动提款机等新金融工具的问世,有利于有钱人增加消费和借款;还有部分得归功于穷人采取的集体行动,使至少一部分穷人可以更容易获得世界的财富;更有一部分得归功于庞大的消费性"中产阶级"如今已在一些穷人居多的国家(印度、中国、墨西哥、巴西等国)里形成。最后,得归功于中国政府将其贸易盈余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而不是更进一步投资于国内民生。 由于担心消费不足,现在,消费所受到的重视甚至高于生产。如今,我们总听到人说,推动美国、全球经济增长的是消费,而非生产或储蓄。很久以前就有人担心,如果世界上充斥着有待投资的利润,将导致高功率机器过剩,制造出远远超过消费者购买能力的过多产品,但这一古老的梦魇似乎没有出现的迹象,这是由于,事实表明人类可以将产品投入"机器"(如电视)和劳动力(如广告业者),制造出越来越多热情的消费者。换句话说,近代世界经济已经表明,人类不只有能力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商品,还能通过强调人所欠缺的东西,制造出需求,进而制造出越来越难以满足的欲望。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消费欲,资本家、商人、政府官员发明出方便的借款方法。在某些例子里,这类借款方法让不太富裕的人可以投资,最终缩小贫富差距,例如1950、60年代,美国政府补助自用住宅贷款的政策,就发挥了这个作用,而助学贷款大概仍继续在发挥这样的作用;在其他例子里,低利率的借款只扩大了负债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