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源(1)



系列专题:《解析中国皇朝管理:黄色管理》

    第三节 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源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创业阶段,可以说哪一个创业集团拥有了人才,首先在力量上拥有了优势。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为什么对于创业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为创业之主又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来实现创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呢?创业阶段的人才政策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第7节: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源(1)
  创业阶段,人才不仅指那些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谋臣,也不仅是勇猛过人、力可拔山、于万马军中轻取敌将首级的大将,还指那些有一技之长,能够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的人。因此,人才的定义首先是与具体的条件、环境、任务、目标相联系的。千里马拉犁、负盐,不如黄牛;千金之剑,以之折薪不如笨斧;"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

  一、成就创业者的爱才之癖

  创业集团首先需要认识到仅依靠自己不能成就大事。要实现成功的创业,没有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是不可能的。楚汉相争中的项羽没有那种爱才的心,看不起陈平、韩信低微的出身,轻慢随意,使之先后投奔到刘邦集团。如果在成长阶段和盛世阶段,失去一个、两个人才可能不会对皇朝的稳定造成多大伤害,但是在竞争白热化的创业阶段,损失一个关键人物,就可能造成全局失败的后果。

  对人才的渴求,应该贯穿整个创业阶段。吸纳人才时礼贤下士,获得人才后以礼相待,对人才极大尊重。范增是项羽集团的第一谋臣,足智多谋,富有斗争经验。仅从鸿门宴上,范增建议杀死刘邦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范增非等闲之辈。但是,项羽却过于自大,不听范增的正确意见。项羽的自高自大、独断专行和刚愎自用最终送了自己的命。项羽临死之前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说明这种刚愎自用的心态还没有改变。读来掩卷,不亦悲乎!

  同是陈平、韩信二人,到刘邦集团后所受的待遇截然不同。陈平投奔刘邦后,刘邦立即拜陈平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相当于军级首长)。韩信投奔刘邦后,刘邦刚开始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但是刘邦的优点在于,一旦知道,立即"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立坛场,备好礼仪",拜韩信为大将。所以说,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能看表面形式,而要看实质,看对待人才的理念。没有这种理念,即使身边猛将、谋臣如云,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刘邦的人才理念就数次帮助他成功的获得人才。刘邦刚开始创业时,比较轻视儒生的作用。在行军到郦食其的家乡陈留地界时,郦食其通过朋友的介绍来到刘邦的大营求见刘邦。刘邦其时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见了郦食其也不起身示礼。郦食其也不下拜,而是径直问刘邦"足下是想帮助秦朝来镇压各路起义军呢,还是想率领起义军推翻秦朝?"刘邦一听大骂郦食其是"竖儒",说天下百姓都苦于秦朝的暴政,所以投奔义军想推翻秦朝,怎么会帮助秦朝呢?郦食其就严肃地对刘邦说,如果真想起义兵诛暴秦,就不应该对长者这样无礼。他觉得郦食其说的有道理。刘邦赶紧洗完脚,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座,表示歉意,并且诚恳地向他请教打击秦朝的计策。此后郦食其多次为刘邦集团出谋划策,立了大功。

  有了爱才的意识,就有了求得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可能性。但是,仅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行动,有寻访人才、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具体政策和行动。

  二、广开才路:创业路上没有局外人

  如前所述,创业阶段,天下处于乱世之中,群雄蜂起,一个又一个的创业集团都在寻找人才。但是,乱世之中,人才并不是都愿意出山的,人才也不是只可以到你这个创业集团中服务。这就需要创业者能够在复杂的局面中,发现人才,并通过自己的诚意和人格魅力获得人才的衷心拥戴。

  纵观中国古代的开国君主的创业历程,可以发现在创业阶段主要有如下几种访贤问圣、获得人才的途径:

  其一,就是"慕其名而拜访"。对于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超级人才而言,并不是随便哪个创业集团都乐意去的。由于他们早已名声在外,所以会有许多创业集团盯着他们。这时,就看哪个创业集团具有诚意,最有发展前途,并且愿意以最隆重的礼节去拜访、应请这些贤士了。

  一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卧居隆中,对天下大势却如此的了解,说明他的本意并不是要一辈子"躬耕于南阳",而是在等待明主。刘备抓住了这个机会。宋太祖的宰相赵普,也是赵匡胤听说赵普的盛名后亲自登门拜访而得来的。当年赵匡胤奉后周世宗柴荣之命,征伐南唐,大军攻至滁州,由于地势险峻,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只能出奇兵制胜。听到赵普的盛名,赵匡胤立即除去戎装,微服拜访,请教破滁州之计,并让赵普成为了自己的首席智囊。

  有时候,即使数次拜访,并不一定能使人才出山为我所用。不过,能够获得一个谋略或思路,也可以事半功倍。朱元璋集团在打下徽州后,通过邓愈的介绍,认识了老儒朱升。老儒朱升只是告诉了朱元璋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就是这九个字,成就了朱元璋集团的创业梦想。

  其二,颁布各种"求贤令"。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大范围内招纳到各种人才;缺点是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高层次人才,一般不会受到这种"招贤令"的影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需要创业集团的最高领袖亲自去请,才能显出自己的身份。三国时代的曹操便是典型。曹操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了前代的人才举措,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原则,并付诸实践,广招天下贤才,终成谋臣如云、战将如林的局面,曹操集团的势力一直位列三国之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建安十五年(210),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建安十九年(214),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意,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为此,他下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见笑之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1267.html

更多阅读

第7节:逻辑思考是成为领导必备的条件(2)

系列专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力》  逻辑思考的基础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使用了A=B,B=C,那么A=C的逻辑(理论)。另外还有一种理论,如果把整体看成T,那么它就是由A和B组成的,没有遗漏或重复。也就是,不

第7节: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5)

系列专题:《为什么你还没有好工作》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

第7节:谁是陈志武(7)

系列专题:《为民代言解读金融: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问:作为普通民众很容易就看到各位经济学家和学者们研究出来的结论、数据和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很清楚地看到他们所做研究的这个结果对于整个社会进程的推动作用。可否请您讲

第7节:对不喜欢做的事,大胆说不(2)

系列专题:《最实用的读心沟通术:女人的对话心理学》  如果是一名新职员,就请明确树立"我不是为了做杂务而来的"最初印象。如果您已不幸陷入了做杂务的境地,那就试着一件一件把它解决掉。否则,当其他同期入职的男职员纷纷晋升时,你自己

第7节:谁是最佳销售员(1)

系列专题:《寓言营销学:卖轮子·选择最佳营销方式》  4 谁是最佳销售员  随后,米妮便在城镇的广场上贴出了一幅广告:“招聘销售人员:必须有相关经验。”  第二天早晨,门口来了三个申请者。米妮把他们的简历收集了起来,然后邀请站在

声明:《第7节: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源(1)》为网友浮华独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