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 中国 基辛格眼里的中国



     “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和他们代表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63周年之际,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重磅大作《论中国》在中国上市。在书中,作者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背后的文化传统与主导思想,并做出了深度解读,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基辛格过去的十多本专著,主要以论述外交政策为主,但这本书风格迥异,他更像一位历史学家,以学者的眼光去解读近代中国的盛衰变迁。著名汉学家史景迁认为,“作者拥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试图解释这2500年来中国的外交术和对外政策,通过回望过去,来解释当下。在形式上,该书独树一帜,因为它不完全是一本回忆录、专著或者自传,而是思考、历史以及直观探索的混合之物。”

 基辛格 中国 基辛格眼里的中国
  基辛格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89岁高龄的他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他对中国的看法首先在于理解中国的独特性,并以此为切入点阐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中国的人物与事件,把握中美交往的分寸和节奏。在书中他通过“围棋与国际象棋”的不同来对比中西方战略思维、军事理论的差异,颇为传神。西方是“象棋”逻辑,是一种绝对游戏或者灵合游戏的概念,即国家间的游戏更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游戏。中国所秉持的则是一种“围棋”逻辑,这是一种相对游戏,或者是非灵合游戏。他指出,中国外交思想在围棋中得到反映:弈者互相包围,而不像西方的国际象棋那样,以将死对手为目的。

  同时,在《论中国》里基辛格还首次披露和还原了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中的一些历史场景和细节,特别是41年前惊心动魄的秘密访华48小时以及他与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深入交往,对几位中国领袖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分析丝丝入扣,精彩绝伦。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讲述划时代的1971年—1972年间尼克松--基辛格的中国之行,在作者看来其实是最轻松的部分。“考虑到当时形势的必要性,美国与中国寻找走在一起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他写道,“无论两个国家什么人当政,这种事情迟早都会发生。”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基辛格还对中国作为崛起中的21世纪超级大国的角色做了展望。

  鉴往知来,此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建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基辛格认为,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所以他在《论中国》的结尾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他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如果美中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只是震动世界,那将是多么高的巅峰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579.html

更多阅读

从香格里拉到德钦 德钦到香格里拉的班车

去德钦是在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里的藏地青年旅社拼到车的,起初是因为那里住着的马叔要去。马叔今年67岁了,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戴着格子小帽,马叔说,戴这种帽子的都是宁波人,还翻出帽子的商标给我看。。。马叔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这次独行家

198本巴菲特相关及芒格推荐的书籍下载 巴菲特推荐的书籍

198本巴菲特相关及芒格推荐的书籍下载转载自jianxion网易博客,谢谢他的分享!有关巴菲特和价值投资的中文书我基本都买了(包括港台版),有的买了2、3本…花费不少,但这样做很盲目,当然也很浪费,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巴菲

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 罗恩格林 歌剧

瓦格纳的三幕歌剧《罗恩格林》,1850年在德国魏玛宫廷剧院首次上演。故事发生在十世纪初的安特卫普。第一幕:设特尔河畔乐队奏象征圣杯的前奏曲。德国国王亨利一世(男低音)想组织一支军队,发现民族内部不和,泰尔拉蒙特伯爵(男中音)告诉国王

声明:《基辛格 中国 基辛格眼里的中国》为网友黯然酸楚的戏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