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入 对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对“教与学”的思考和探究从未停止过,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其间经历过多种教学模式,不管哪种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几年来,围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种以“生本”理念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课堂中,被称之为“高效课堂”,在这种课堂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老师们敢“放手”了。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认识与实践的局限,我们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认识,结合近年来我们的课改实践,我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伴随高效课堂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案,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把“导学案”当成测试卷或练习题来讲评,这使得语文课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教学过程显得过于呆板,以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编写者要高度负责,下大功夫 ,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起点适宜,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能够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深度和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设计ABC分层,落实因材施教。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对于“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部分、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资料处理,生字词以小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组长负责过关,上课时一点带过。课堂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那些需要探究的问题,有选择、有重点的展示、点评。教师还要适时跟评,及时调控,保质保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是讲,还是不讲”?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恰如其分地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然而,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上,其主张是“老师少讲”,把内容问题化,学生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不能多讲,而是让学生多探究,多活动。于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越来越淡,最终造成语文课堂的失真,教学实效真正如何也很难以想象。

  那么,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是讲还是不讲?新课改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思“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要更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更加有效、高效,必然得从提高自身素养方面下功夫,深入分析教材,探究问题,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高效课堂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的手段,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要从声音、语调、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要让学生知道 “这个地方怎么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哪种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得这样读”等,比如在讲授《谈生命》一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舒缓些。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春水奔流入海,经过了四个“有时候”,第一个和第三个“有时候”代表着生命中的所有艰难险阻、痛苦、困难,并都勇敢、坚强地克服困难;第二个和第四个“有时候”象征着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欢乐。 这四个有时候正好是生命中的不同境遇,体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那么朗读时第一个和第三个应读得激昂一些,第二个和第四个应读得深沉些、舒缓一些。引导学生明确后,指一女生读舒缓部分,一男生读激昂部分,然后再齐读,进一步感受情感。 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

  四、怎样的提问更有效?

  我们日常的公开课、观摩课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儿的描写最精彩”,“哪一个情节最让你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很好,很有引导,但如果让我们做老师的处在学生这种被问者的角度来考虑,你是否知道这些问题该从哪个角度回答呢?是从写作手法?还是从内容本身呢?又该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说明自己的理由呢?由此可见,太过笼统的问题,以及缺乏目的性的提问只能陷学生于沉默。

  另外,我们还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读了之后你想说什么?”“你从这一段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些老师的“法宝”,逢课必用,不分什么类型的课文,不讲究哪一层次的学生。这样滥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如果教师不再做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定然不甚理想。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我们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从文本整体考虑,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出提升学生思考方法和回答能力的问题,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入 对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五、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高效课堂中,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一节课看似热闹有序,实事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的课堂中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程式,一种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看走过场一样,列举了一堆问题,却只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匆匆结束了;有的看似全员参与,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却是只有几个好学生积极参与,学困生只是凑个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很难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于是就开始借机说闲话、玩耍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不能说是合作学习方式出了问题,只能说我们的管理还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策略。为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内要分工明确,针对每个成员的个性及特长,划分成员职责,确保人人有“活”干,使每个成员的价值都能充分体现,然后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各抒已见,进而形成集体的意见。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当、科学。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一般要选择那些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同学的认识,使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要有所发现,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些内容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争议、有探讨,收到相互启发的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必然是有效的,当然也更有意义。

  3.适时、恰当的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并不是等待,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会“察言观色”,适时的讯问、指导,了解他们的疑难,知道他们的需求,适时点拨,恰当引导,使小组合作朝着积极的方向推动前进。

  课堂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也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更具成长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645.html

更多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全球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学生和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连最起码的内容、主旨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更不用说评价和赏析了。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也说明

声明:《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入 对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为网友因为他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