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 《感应管理之路》摘录五 文学家比管理者了解深刻

 文学家 《感应管理之路》摘录五 文学家比管理者了解深刻


系列专题:《感应管理之路》

5.适应的状态

——文学家比管理者了解得更深刻

人对环境的适应是适合客观条件或要求,是有机体与环境的持续交往,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使之与环境保持协调。换句话说,人对环境的适应,总是表现为人的心理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平衡,或称为和谐统一。对此,文学家要比一般人了解得更为深刻、更细腻一些。“典型环境下的性格”的创作方法,即源于是这种环境与性格统一的认识。因此,文学家笔下的人物个性的成长,总是与环境的特色交织在一起的。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适应,首先是对整个机体的适应,其次是对外界作用的适应,人在行为中接触外界事物,同时,就要主动变革内在结构的格局承受、统一外界对象的反作用,以适应外界事物。”在行为中,大量的外界信息会涌现在人的周围,人会经常地感知这些信息。在此过程中,人一方面自觉地、有选择地进行感知,同时,也要适应这些信息的状况,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以便更好地感受和统一这些信息。

人对环境的适应,并不像动物那样只对大自然显示一种波动的、迁就的适应姿态,如森林中的昆虫长得和树叶、草丛相同的保护色彩;原野上兽群能根据不同季节的水草变化而迁徙聚集声所等。“人是所谓的社会性动物,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地表现为人对社会事物的适应。这种适应是随着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心理过程而产生的。”

由于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事物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因此,人的适应当中总是蕴含着积极的、能动的、进取的参与精神,想改变环境中的事物,使之更适应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比如,从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物价、交通、住房、教育,到国家的施政方针和世界大事,人们既对它适从,又对它发生作用。

人对环境发生作用,即改造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按照个性需求的规律决定取舍的。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想把环境改变得与自己的个性需求相一致。例如,爱好弄花的人,总是要在房前房后、屋内屋外开辟出花圃,放置好花盆,浇水、施肥、剪枝,精心侍弄,百般爱护,为花欢笑,使自己与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枝叶融为一体。又比如,以写作或研究学问为生活目的的人,总是要在室内排满书籍、报纸和杂志,经常地调整书架上的花样,变动着报架上的分量,使自己的大脑与四周的信息建立起传递网络,让自己在文字和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人适应环境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改变的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个性的变化和成长。把环境变成了半个花房的人,成天摆弄花草的人,花草也可能反过来对养花者产生影响;把环境变成整个书房的人,成天埋在书海当中的人,书籍会反过来影响读书人。

以上层层分析的人适应环境的原则,在领导、管理中是适用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适应适应你的领导环境,你的认识、情感只有融进你所处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感受、感知你的所需所求,以及所面临的利益和挑战,从而调整自身,适应生存和发展;同时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领导环境发生作用,引导工作环境中的反应,以适合于领导者、管理者的目标要求;在这样的传递、反应中,工作环境新变化、新态势又反过来影响领导者、管理者的情绪和认识。这种追求适应和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领导者、管理者不被环境因素羁绊而能驾驭环境因素,进而赢得生存成长的重要的自然环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843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文学家 《感应管理之路》摘录五 文学家比管理者了解深刻》为网友吃屎不忘挖坑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