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裁缝纪录片 红帮裁缝 :始于一百年前的事业



   宁波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年产服装近15亿套,占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13%以上,是拥有服装行业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城市。不过,有一点值得关注,宁波的服装业,以男装为盛,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培罗成等中国驰名商标,均以生产男装为主。

    如果顺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对于宁波当今服装业尤其是男装业的发达,或许能从100多年前的“红帮裁缝”找到根源。

    深入了解“红帮”,那些生动、鲜活的人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时光长河中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鞭策着今天的宁波服装业不断变革、创新、发展。

在宁波服装博物馆和宁波继明红帮服装研究所的支持下,从这一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推出“红帮裁缝”系列文章,我们希望通过挖掘“红帮”历史,找到一种得以延续至今的精神。

 

红帮裁缝:始于一百年前的事业          

本刊记者 苏旭

 

    34岁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陈尚斌以前并没有想到,而今他会成为正宗“红帮裁缝”的第七代传人。

    10月7日,和陈尚斌一起从“红帮裁缝”第六代传人江继明手中接班的,还有陈尚斌30岁的二师弟戚柏军和31岁的三师妹卓开霞。74岁的江继明老人看着三张年轻的面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没有辜负师傅临终时候的嘱托,红帮事业而今有了继承人。

   “红帮裁缝”究竟所指为何?其在中国服装史上的地位怎样?为何发端于宁波?

 

从海滩开始

    故事,得从19世纪初的一场海难讲起。

    那一天,宁波鄞南平原上的茅山镇孙张漕村人张尚义,照例随船出海。

    张尚义由于家中贫困,早年学了裁缝手艺,但由于整个村子都极度贫穷,因此有了手艺仍无法糊口,只好到渔船上帮渔民做饭。

    海上生涯自是凶险无常。这一日,忽然狂风大作,渔船倾翻。张尚义抱着一块木板,随波漂浮,居然漂到了日本横滨。

    独在寂寞异乡,多亏张尚义早年学过裁缝手艺,他得以靠帮人缝补衣物为生。

    由于横滨是当时日本的第一大港口,港区内有不少来自欧洲的客商,有些客商的衣服破了,也会交给张尚义缝补。

    那些欧洲的商人们穿着的就是西装。比起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西装显然更简洁、方便,对人体形的修饰作用更好。

    或许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张尚义认识到,随着洋人的大量进入,美观、方便的西装一定会大大流行,而在横滨,能做西装的裁缝店屈指可数。

    何不开家西装店呢?张尚义憧憬着。

    当然,开店,首先要学会西装的裁剪之道。张尚义趁着帮洋人缝补的机会,悄悄把西装拆开,并将各个部位画在纸上,做成了裁剪西装的样板。靠着这些简陋的样板,张尚义反复琢磨、试制,终于做成了第一套西装。张尚义的西装店,也兴办起来了。

    张尚义的预感果然没错,西装渐渐开始流行,许多横滨当地人在洋人的影响下,也爱上了西装。张尚义本来就有一手好活计,做的西装精细、精致,深得顾客喜爱,久而久之,他的西装店竟在横滨做出了名气,生意越来越红火。

    赚了些钱的张尚义感到西装事业大有前景,他想起以前在家乡,为了糊口,许多乡亲们都学过缝纫手艺,干脆,回趟老家,带帮朋友出来,把西装店做得更大!

    就这样,张尚义回到了家乡。乡亲们看到活着回来的张尚义都很兴奋,尤其看到他一身鲜亮打扮,更是羡慕不已。张尚义向乡亲们讲述了他在日本的经历,邀请大家一同前往横滨。

 红帮裁缝纪录片 红帮裁缝 :始于一百年前的事业

    张尚义的经历极大地鼓舞了村民,在他再次去往横滨时,他带走了儿子,还带走了许多亲朋好友。

    正是这批人,成为“红帮裁缝”的发端。

    张尚义重渡日本后,悉心传授西装制作工艺,扩大店面,创立了“同义昌”和“公兴昌”西服店,员工达百人。

    与此同时,张尚义扩展西装店的业务,不但制作成衣,还兼售面料,生意越做越大,从奉化江两岸前往日本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初,孙张漕村大部分人家都有人在日本靠制作西装为生了。

    许多人在日本做西装发家后,回到了中国,在上海、哈尔滨、武汉等地,设立西装店,为洋人,也为追求革新的同胞缝制西装。

    而宁波当代服装业的根,也就在这里扎了下来。

 

 “红帮裁缝”由来

  “红帮裁缝”的名字由何而来呢?对此,许多历史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红帮裁缝’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19世纪初,宁波地区奉化江两岸的一些裁缝,先后在日本横滨、东京和中国上海、哈尔滨等地开始缝制西服。他们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荷兰、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在此前很少见到西方人的中国民众心目中,这些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显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白皮肤、红头发,根据这些特征,中国老百姓便以‘红毛’称之。而宁波西服裁缝又是主要为这些‘红毛’做衣服的,所以人们便以‘红帮’称之了。”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著名“红帮”文化研究学者陈万丰解释。

    不过,还有学者认为,“红帮裁缝”是由“奉帮裁缝”讹传衍化而来的。但是,不管是怎样的解释,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来自宁波的裁缝,主要的业务就是缝制由西洋传来的西装。

    为什么“红帮裁缝”会发轫于宁波,而不是其他地区呢?

    有一个数字是这样的,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宁波鄞县人口为305999人,到了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人口就达到了607749人,翻了近一倍。人口大量聚集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禾稼所出,不足以自赡”(乾隆《鄞县志》)。

    导致人口聚集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北方屡屡社会动乱,北人南迁。在人地关系日渐紧张的情况下,宁波人不得不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手工业、商业,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外迁。

    另一方面,跟中原地区不同,宁波由于地处东海之滨,受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小,儒家重农抑商的观念不深,反而重商惠商(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因而能出现在中国经济史上富有盛名的“宁波帮”。显然,“红帮裁缝”的兴盛也与此紧密相关。

    随着大量宁波本帮裁缝的外迁,再加上西风东渐,“红帮裁缝”从日本到中国,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的代名词。可以说,他们改变了过去中国人长袍马褂的着装传统,开创了中国近代服装变革的先河。(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5494.html

更多阅读

红与黑:文交所的危局

  如果人们注定摆脱不了人性中的贪婪,无法和投机行为说再见,那么,至少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智慧、节制和勇气——这句股市中的警示名言,放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中同样适用。当“金融创新”的大旗在艺术品市场举起,“权益拆分”以及“份额化

企业互联网 红领集团:西服大规模定制C2M

红领集团董事长 张代理消费者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想要的西装款式、面料、纽扣的款式数量,再通过一系列个性化设置(如:刺绣、珠边设计、钉扣缝制方式,甚至每一根缝衣线的颜色)组成定制版型。常言道“量体裁衣”,衣物服饰是与“以用户为中

声明:《红帮裁缝纪录片 红帮裁缝 :始于一百年前的事业》为网友沧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