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裂变 产业裂变—名酒60年轨迹探寻



     从1952年名酒概念初定,到1989年名酒阵营初成,直至今日名酒阵营走向裂变,跨越一个甲子的中国名酒,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跌宕起伏,写下了中国白酒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60年我们发现,辉煌背后,白酒经历了多舛的遭遇和蝶变的剧痛,沉浮之间,既有山穷水复之困顿,也有柳暗花明之欣喜。

  列阵:1952-1989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举行,中国名酒正式登场。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名酒概念初起,品牌初响,市场未定,没有一个品牌可以绝对主导。而名酒阵营格局的最终形成,无疑是连续五届评酒会的结果,属于政策主导下的自然列阵。全国评酒会,曾让许多品牌徘徊于名酒之外,也历史性地让许多品牌处于同一起跑线,并由此埋下了日后名酒变阵的伏笔。

  阵营初定(1952年):“老四大”登场

  1952年,中国轻工业部43岁的高级工程师朱梅接到一个特殊任务:组织举行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评酒会。

  30多年后,朱梅感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命名的名酒,在历史文化上便是一大缺陷”。因为这一历史机遇,朱梅被誉为“我国现代酿酒行业质量品评奠基人”。

  这是一个性质特殊、过程艰难的任务: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无统一酒类产品检测项目,也无既定检测方法。

  朱梅不敢懈怠,严肃认真地制定了名酒入选四大条件:1、品德优良,并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2、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3、历史悠久,在全国有销售市场;4、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还不能仿制。

  名酒评选的工作地点设在北京实验厂(后更名为北京酿造总厂,现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室。1951年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后成为中国著名酒业专家、酒界学者与大家的辛海庭,以及后来在酿酒行业赫赫有名的王秋芳等四人则负责酒样分析工作。

  为了寻找评酒标准,辛海庭等参阅了李颖川所著《食品检验及分析方法》、山田正一所著《酿造分析方法》、田中芳雄所著《化学实验法》及英美等国有机化学方面的分析资料,拟定分析方法、反复试验,自7月起,历时4个月时间最终推选了八种酒——白塔牌泸州老窖特曲酒、飞天牌茅台酒、古井亭牌汾酒、西凤牌西凤酒、绍兴加饭酒、红玫瑰葡萄酒、味美思酒、金奖白兰地酒,并一一上报审批。

  根据分析结果和推荐意见,这八种酒被命名为中国“八大名酒”,并于1953年正式公布。其中,“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四个白酒品牌作为最早入围的“名酒”,亦成为中国名酒时代的开启者和奠基者。今日提及,往往被誉为“老四大名酒”。

  其后,四大品牌各领风骚,在中国白酒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的名酒阵营中,“茅台”一骑绝尘,成为领袖;“汾酒”和“泸州老窖”风光依旧,堪称行业巨擘;惟有“西凤”仍处于艰难蜕变之中。

  阵营扩容(1963-1979年):“新四大”进入

  1978年3月18日,内蒙轻工研究所课题组组长沈怡方赶赴北京。沈怡方是以白酒行业科技先进代表的身份,受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0天后,作为白酒行业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沈怡方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表彰,并在北京人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

  沈怡方能“上”全国科学大会,是因为内蒙轻工研究所“提高液态法发酵白酒质量”的课题成果同时在三大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与突破:一是首次运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和分析了国内100多种白酒的芳香成分,为白酒“绘制”了一张脉络清晰的“基因图谱”;二是成功开创了己酸菌分离、提取和培养的科学方法,实现了在脱离窖泥情况下己酸菌在液态发酵白酒中的应用,为日后人工培养老窖泥创造了先决条件,使白酒在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实质性和历史性进展;三是研创出提升液态发酵白酒质量的一系列创新工艺。

  今天看来,当年的这些探索和成果,不仅为白酒产业科技化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且至今仍然对企业生产和行业进步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

  今天的白酒界泰斗级人物沈怡方,在谈及白酒发展时多次强调:“白酒是从试点起家的”。而真正拉开“试点”大幕的,则是1955年著名的“烟台试点”。

  为鼓励白酒发展,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之后,轻工部专门从全国各地抽调力量加强白酒生产的科技研究和公关。于是,1955年中国酒业开启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烟台试点”。而以“烟台试点”为起点,1957年又进行了“泸州老窖酒新老操作法总结”、1963年沈怡方带队的“包头试点”、以及1964年前后以名酒命名的“汾酒试点”和“茅台试点”。几大事件奠定了这一时期白酒技术探索的基石,也由此确立了传统白酒酿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方向,提升了传统白酒的质量水平,同时为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首次按香型分组评优并制定科学品评标准提供了依据,白酒的香型分流和个性化发展战略由此而得以滥觞。而1978年沈怡方所享有的特殊礼遇,正是国家对这一时期技术革命成果的价值肯定!

  以今日之视角来看,1963—1972年国家科委确定的“白酒生产工艺应以液态和固态发酵相结合为发展方向”的产业方针,直接推动了新工艺白酒的发展,并奠定了白酒产品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以传统固态发酵酿制的高档白酒为塔尖,以固液结合法酿造的中低档白酒为塔身和塔基。其结果是,到1978年,白酒产量达到了143.74万吨,是解放初的近15倍,产业发展方向基本定型。

  1963年,在轻工部主持下,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白酒评出八个名酒品牌: “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

  除了过去的“老四大”,名酒阵营在这次评酒会上首次实现扩容,其中“五粮液”、“古井贡”、“全兴”与“董酒”共同入围,与“老四大”一起构成了今天我们时常提及的“老八大”名酒。

  但就当时而言,除却“老四大”,新进入的四大品牌显然属于“新贵”。而正是这次入围的四个新贵,后来一度在白酒行业书写出了惊人奇迹。今天看来,若没有此次阵营扩容,就没有后来白酒市场波诡云谲、跌宕起伏的壮丽画面。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次全国评酒会较之第一届评酒会虽标准有所提升,但意义远不如之后举行的第三届评酒会。理由是,上述著名试点的结果并未对此届评酒会形成主导,评酒的依据依然缺乏系统标准和技术指标。

  1979年,由周恒刚、耿兆林两位白酒专家主持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在大连开启。第三次评酒会上首次提出:将白酒按照 “酱香型、特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清香型、兼香型”九种香型进行分类评比。

  今天看来,第三届评酒会是中国白酒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届评酒会,为未来中国名酒阵营和白酒香型风格的最终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由此开始,全国优质酒产量增加、质量提高,香型日渐分流,度酒初现差异。名优酒身价日渐抬升,各地创优夺牌呼声日趋高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的八大名酒中,“洋河”入围与“西凤”出局。今天看来,“西凤”当年的出局显得相当诡异,有观点认为,这与其 “香型”个性有莫大关系。从另一个层面看,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名酒的第一次“变阵”。当然,导致这次变阵的主因未必来自企业自身,但却为后来的“洋河”崛起和“西凤”沉寂留下了某种暗示。

  阵营成型(1989年)“十七大名酒”定格局

  1989年,轻工部在合肥组织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十七大名酒,阵营中除了之前第四届的十三大名酒外,又新增了“沱牌”、“武陵”、“宝丰酒”、“宋河”4个品牌。

  从此之后名酒评比成为绝响。能在最后一次名酒评比中进入“十七大”,对所有白酒企业而言都是最后一次“贵族身份”认定。

  由此,中国名酒阵营完成列阵,浩然成形。

  变阵: 1989—2012

  市场经济的到来为中国名酒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名酒企业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机遇。从仅有名酒概念到名酒营销意识觉醒,老名酒使出浑身解数、各领风骚。新名酒犹如雨后春笋、竞展风采。“名酒变阵”从此上演。

  领袖易帜:汾酒、五粮液、茅台“各领风骚”

  1988年,“汾酒”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第一名。此后六年间,成绩一直保持,被业界誉为“汾老大”。“汾老大”开启并引领了一个时代,即“清香时代”。这是在全国评酒会时代结束后,名酒阵营中出现的第一个领袖品牌。今天,四十岁以上的酒民谈及“汾酒”的“红盖汾”、“竹叶青”,大都称为“美好的记忆”。

  然而,处于巅峰状态的“汾酒”未能注意到,“五粮液”与“茅台”作为紧随其后的对手,早已蓄势待发。

  1994年,国家经济第一次宏观调控,“汾酒”从第一位置滑为第二;次年,从第二狂跌第十。“老大”的宝座随着“五粮液”崛起,首次易位。

  此时,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正在出现。1994年初,经济不景气背景下,“茅台”首开降价先河,“五粮液”则咬牙坚挺。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事件,却一举奠定“五粮液”其后十几年的领袖品牌地位。

  此后一段时间,“茅五争霸”大戏上演。但“茅台”鉴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虽对“五粮液”每次涨价都有所跟进,但平均价格却比“五粮液”仍低100多元,难以领跑。

  1999年“茅台”完成改制,2001年成功上市。2002年,“国窖?1573”和“水井坊”迅雷不及掩耳地以比“五粮液”更高的价格占位局部市场并取得成功。“五粮液”第一高端地位受到现实挑战。此时“五粮液”不仅忽视了一直谨小慎微跟进自己涨价的对手“茅台”,更忽视了系统价格整合战时代已悄然到来。

  2003年底,在没有理顺经销商关系的前提下,“五粮液”更换三重防伪新包装,每瓶酒一次性提价100元(涨幅30%)。一时的理性缺失使市场出现强烈反弹,直接造成随后的价格倒挂,一些经销商离去,“五粮液”销量下滑。这一策略失误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到随后几年“茅台”在价格上的强势超越。

  2004年年底,价格超过万元的“茅台年份酒”面世,开白酒年份酒先河。今日来看,“茅台年份酒”的诞生不仅为其后来成为一线领袖品牌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茅台年份酒”的诞生首次在价格上反超洋酒,改变过去白酒“万元”酒价格荒局面,并从此打破了洋酒万元以上价格带的垄断地位。

  次年,“茅台”实现对“五粮液”价格超越,成为新领袖品牌,至今未变。

  白酒革命:“降度”与“跳高”

  1989年秋,有“酒业狂人”之称的“古井贡”当家人王效金,针对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名酒滞销不利局面,高调提出“市场如战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理念。面对市场危局,通过著名的“黄山会议”,“古井”连续使出“降度降价”、“负债经营”、“保值销售”等一系列风险策略,抢占先机,占领大片市场。此番创举使“古井”率先走出了中国名酒的销售误区,在全国白酒行业中率先冲出低谷,并首次跻身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实现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痛苦嬗变。

  1992年,循着“科技立厂,多角开发,复合经营,综合发展”战略,王效金带领“古井”成立了古井实业集团,依靠核心企业“古井”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积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和第三产业领域的投资开发,逐步完成了具有规模经营和综合功能的中国酒业航母雏形的打造,并在1996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酒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古井”在闯入名酒一线阵营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白酒的资本市场时代。

  2000年,“水井坊”、“国窖1573”几乎同一时间亮相成都春季糖酒会,在价格上他们不约而同超越了“茅五”。中国酒业“超高端白酒”概念首次出现。有观点认为,这两大品牌的面世,可以看做“老名酒”和“新名酒”的分水岭。由此开始,高端白酒传统格局被打破。

  如果说两大品牌“调高”本意旨在占位超高端市场的话,那么 2001年5月白酒消费税“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的复合计税法的出台,则催生了整个行业价格体系的整体“跳高”。这也是后来影响名酒变阵的另一重要因素。

  阵营挪移:名酒阵营成员换位

  2001年,在全国市场跑马圈地的豫酒企业受税改影响,未能在战略上适时调整,陷入低迷,直到现在仍处于复兴状态。同年。“郎酒”进入改制初期阶段,“洋河”则开始谋划“蓝色”战略。

 大地的裂变 产业裂变—名酒60年轨迹探寻
  十年后,成都上善公司做了一项关于名酒阵营排位的调研,对2011年中国白酒骨干企业按销售规模(50%)、利润(25%)、省外市场销售占比(15%)、自酿能力(10%)的权重进行综合打分排序。其结果是:

  一线企业7家:五粮液、茅台、洋河、泸州老窖、郎酒、汾酒、剑南春。

  二线企业10家:口子窖、稻花香、四特、习酒、古井贡、迎驾贡、今世缘、牛栏山、皖酒集团、白云边。

  三线企业11家:丰谷、河套、金种子、水井坊、沱牌、枝江、西凤、 衡水老白干、红星集团、伊力特、景芝集团。

  如果说1989年“十七大”名酒的列阵让大家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那么今天这样的方阵排列,则让我们看到最初的阵营早已被颠覆。而对比“十七大名酒”名单我们会发现,这一次“董酒”、“黄鹤楼”、“武陵”等品牌已被拒于新方阵之外,而从未在评酒会上榜的企业如“今世缘”、“河套”、“景芝”等如今已跃然榜上,实现了对老名酒的超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828.html

更多阅读

建国60年谁是共和国最可敬的人们? 共和国记忆60年 下载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阿信的故事——实录我东北下岗工人的童伴今日真实的生活态巴俊宇.文 共和国的江山是靠农民打下来的,共和国的江山是靠工人建设起来的,共和国的江山靠知识分子发展起来的,如今的靠什么改变什么我就说不清了,但

魔兽世界最新剧情之大地的裂变 魔兽世界大地裂变

从过去至今:魔兽世界中的纷争和胜利今昔建立杜隆塔尔两年之后……虽然强大的部落和联盟之间签署了休战契约,但是世界各地间不断传出的冲突还是让双方陷入紧张局面。脆弱的协议已荡然无存,大规模战争眼看就要一触即发。在几处具有战略性

新中国60年儿歌童谣的印记 儿歌童谣

引言:每个人的心中都一定会珍藏着几支不朽的歌,而其中必定有儿时的歌谣。儿童歌谣不论是由稚嫩悦耳的童音唱起,还是由老奶奶沙哑的嗓音哼出,都必定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童年的回忆与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潺潺的小溪流,去找寻那新中国60年

60年不洗澡的生活照 重口味中年妇女生活照

伊朗南部法尔斯省一个村庄里的80岁老翁哈吉,足足60年未曾洗澡,打破印度男子辛格38年不洗澡的纪录。哈吉童年时遭遇挫折,自此隐居避世,即使有好心人愿意让他免费洗澡,他也断然拒绝,他认为身体洗干净了就会生病。哈吉的饮食口味也十分独特,他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 府向大地的身影

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

声明:《大地的裂变 产业裂变—名酒60年轨迹探寻》为网友未央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