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雀巢:“地球村”式治理



     没有美英德法日意等国公司那样拥有强大的母国市场支持,发轫于瑞士小镇上、仅从一种婴儿麦乳粉起家的雀巢,最终成长为在五大洲建有400多家工厂、销售额98%来自国外的食品巨头。2011年,公司营收902亿美元,位居世界500强第42位,净利润102亿美元,成为最全球化的领先者。雀巢,很好地诠释了“全球公民”的身份与能力。

  创业七年退出

  亨利·雀巢(1814—1890)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父母14个孩子中的第11个。1833年亨利全家移民瑞士,定居日内瓦湖畔的小镇沃韦——至今仍是雀巢总部所在地。

  22岁时,亨利结束了四年的药剂师学徒生涯,于三年后投身药剂实验。在开发出起家产品婴儿麦乳粉前,亨利还涉猎过很多的行当,包括油菜籽产品、坚果油、酒、醋、苏打水等。

  如今,已经无法准确知道亨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婴儿食品研制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下几个因素刺激了他的兴趣:家族中很高的婴儿死亡率,14个孩子中一半在成年之前死亡;药剂师出身;妻子是一位慈善医生的女儿,熟知婴儿的高死亡情况。

  1860年代中期,亨利用牛奶、面粉和糖混合制作出了婴儿牛奶麦片粥,作为母乳的替代品,给那些缺乏母乳喂养的孩子食用。他还和一位营养学家朋友合作,去除了面粉中不易被婴儿消化的酸和淀粉。

  1867年,53岁的亨利创立了育儿奶粉公司,以他的名字Nestle作为产品的品牌名称。他用这种产品喂养活了一个男婴——其母亲患病严重,没有母乳,从而导致声名鹊起。第二年,亨利育儿奶粉公司在巴黎、法兰克福和伦敦设立了销售办事处,并在随后的五年内扩展到了南美和澳大利亚。

  有意思的是,1874年,也就是亨利60岁时,他以100万法郎将公司转让给了商业伙伴,过上了退休生活。

  尽管创立公司短短七年后就转手售出,但亨利一直被雀巢公司尊为创始人,用雀巢董事长Peter Brabeck-Letmathe的话来说:亨利为公司提供了名称、标识和第一种婴儿食品,还有态度和价值观,即实用主义、灵活性、乐于学习、头脑开放、尊重他人和其他文化。亨利家族因政治迫害以及社会不安定,从德国逃亡到瑞士,这也奠定了雀巢公司如同瑞士这个国家一样的“性格”——安定、专心、政治中立、小产品大世界。

  在亨利创建雀巢公司的时代,沃韦这个小镇是个国际性的富人度假胜地,“法国人的生活方式、瑞士人的秩序理念和国际化的思想”交融在一起。今天的雀巢公司,则以其产品推动着一种全球趋同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创造共享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对奶制品的大量需求。为跟上市场增长,雀巢在美国收购工厂,到战争结束时,已在全球拥有40家工厂。1920年代经济萧条,雀巢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时期,但仍旧能够持续发展——1925年通过收购进入巧克力领域,1938年推出雀巢咖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雀巢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转移到美国,管理西半球及大英帝国和海外的雀巢业务。“二战”影响了雀巢咖啡的推出节奏,却加速了它的推广步伐。美国参战后,雀巢咖啡和可口可乐一样,随着美军走向欧洲和亚洲。“二战”后,雀巢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数十种新产品上市,并开始进行大量并购。1974年,入股欧莱雅,雀巢第一次在食品业外涉足。

  在“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帮助下,雀巢2006年引入了“创造共享价值”的概念,不仅仅是为股东,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谋求长久兴盛。2009年开始,雀巢每年举办一次创造共享价值论坛,并设立了一项“创造共享价值的雀巢奖”,支持那些在营养、水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创新性项目。按雀巢官方的说法,在创造共享价值过程中,“我们需要为运营公司所在地的人民创造价值,这包括为我们供应原材料的农户、我们的员工、我们的消费者以及我们运营公司所在的社区。作为创造共享价值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信守承诺,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和国际规范,保障可持续性发展,彰显我们所承担的责任,确保我们的经营行为有益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并切实可行地在经营中得以实现”。

  雀巢公司的食品和软饮料等主营业务施行分地域管理,有欧洲区,美洲区,亚洲、大洋洲及非洲等三个大区。2011财年,这三大区域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是欧洲31%,美洲45%,亚洲、大洋洲及非洲24%。水、营养和健康科学等为全球管理业务。此外,还有一些控股和参股企业,包括2012年完成的118.5亿美元收购的惠氏,在中国的银鹭和徐福记两家控股企业,以及雀巢与其创始人家族同为大股东的欧莱雅。

  跨国公司“地球村”式治理

  雀巢公司股份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有ADR在美国进行柜台交易。按股东国籍分,持股最多的是瑞士人(接近40%),其次是美国人(接近30%),英国人、德国人、挪威人、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各自持有5%左右。从股东身份类型来看,机构投资者占比例接近80%。

  雀巢公司在完整年度结果公布之后的几周之内,会召开年度股东大会,一般在4月份。2012年度股东大会2012年4月19日在瑞士洛桑召开,2689名股东出席,出席会议的股东代表了公司总股本的38.689%、公司股份表决权的61.134%。

  作为一家全球化的领先公司,雀巢承受着来自全球的各种治理压力,这要求其在公司治理上必须高度透明和合规。在雀巢公司网站的投资者页面里,从公司章程,到董事会规章、董事会委员会章程以及公司治理报告等一应俱全,且时时修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雀巢公司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公司治理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集团结构和股东,董事会,管理委员会,薪酬、持股和贷款,股东参与,审计师和信息政策等。雀巢公司还有单独的薪酬报告,描述公司薪酬政策,薪酬报告定期在股东大会上单独提交给股东审议批准。

 跨国雀巢:“地球村”式治理
  董事会是雀巢公司的最高治理机构,负有对整个集团的最终监督和管理权。董事会照管公司没有被法律、公司章程和内部规章规定为属于公司股东大会或者其他治理机构权力范围的所有事项。

  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人数不能少于7人,目前董事会有来自7个国家的15名成员,其中瑞士7人,法国2人,美国2人,奥地利、比利时、印度、荷兰等4国各1人。董事会下设四个委员会,分别为主席和公司治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董事长Peter Brabeck-Letmathe是公司前任CEO。雀巢董事任期是三年一届,但各位董事届期起始和终止年份并不一致。

  除首席执行官Paul Bulcke之外,雀巢公司董事会中所有其他成员均为非执行董事。Peter Brabeck-Letmathe是积极董事长,除担负对整个集团的指引与控制职责之外,还指导雀巢健康科学公司、雀巢与欧莱雅的合作等事项。除Peter Brabeck-Letmathe之外,所有的非执行董事都是独立董事,不是前任管理层成员,也与公司没有重要业务关系。此外,除Peter Brabeck-Letmathe和Jean-Pierre Meyers 两位同时为雀巢和欧莱雅的董事外,不存在其他的连锁董事关系。

  在董事会的授权之下,雀巢公司的日常管理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目前共有14名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8个国家,其中美国4人,瑞士3人,加拿大2人,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和印度等5国各1人。

  作为全球公司,雀巢不仅仅体现在股东基础和销售额分布上,在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高管)成员的国籍分布上也充分体现了出来,来自10个国家的29名成员在集体控制和管理着雀巢公司。

  迈克尔·波特把母国市场支持作为全球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雀巢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反例,雀巢一路都是在克服着各种反全球化的阻力之中前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237.html

更多阅读

我的爱机之一,懒人机:雀巢胶囊咖啡机NespressoC290

早上起床在睡眼惺忪之际想立即喝杯咖啡,我可能需要一个仆人,或一台好机器。来自雀巢的Nespresso,可以在三个动作内拥有一杯纯正的意大利浓缩咖啡:打开盖子,放进咖啡胶囊,按下按钮。一颗小小的咖啡胶囊,包含的是工业设计师为了让人可以方便

雀巢:安全质量是我们的DNA

     “这是我们新推出的丝滑摩卡,尝尝味道怎么样,提点意见吧。”还未坐稳,雀巢大中华区食品及饮料部总裁Daniel LUTZ就热情地递过一瓶咖啡。Daniel LUTZ在雀巢工作已经20多年,熟悉雀巢推出的每一款牛奶、咖啡,来中国后,他给自己起了

雀巢“克扣门”:超常扩张埋隐患

      雀巢所遇麻烦不小。  近日,雀巢被接连爆出一系列问题—克扣奶农、垄断奶源以及手工挤奶,卫生堪忧。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雀巢近年来扩张迅速,经过多次收购,现已覆盖了奶粉、液体奶、速溶咖啡等数十个食品细

“收购之王”雀巢:狄可为操盘中国棋局

2011年3月,更为年富力强的狄可为接棒鲍尔,担任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新官上任三把火”。狄可为上任之后的“两把火”就已让外界瞩目。刚上任一月,雀巢便对外界宣布收购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银鹭集团

徐福记:不会将公司全部卖给雀巢

  在百胜宣布收购小肥羊之后,国内市值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徐福记也传出了被外资收购的信息。昨日,徐福记负责人证实了正与雀巢进行收购谈判的消息,雀巢也证实双方正在进行初步非公开的收购谈判。如果雀巢能成功收购徐福记,将是

声明:《跨国雀巢:“地球村”式治理》为网友中国好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