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的培养 与年轻朋友谈如何“培养高度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近日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接连发表《南瓜蒙人多少年》《难识孔明几千年》《是什么误导中国管理?被误读的中国人“素质”》等几篇文章后,收到许多热心读者朋友的邮件,在这些邮件中,许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朋友热切希望了解一些如何培养自己独特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与技巧,其中一位来自天津的读者朋友的邮件就极具代表性。

这位朋友在邮件中谈到“我是一个工作快一年的大学生……我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做一些事务性的文秘工作。现在刚好有一个机会让我跳槽去一家保健品、药品专业营销策划机构,所以我经常阅读一些这个行业的文章。”

“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看文章越多越找不到自我,自己的思想逐步成为了别人思想的附庸,那些文章不是启发我思考,而是带着我思考,甚至是代替我思考,最终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亟待解决的是培养自己对事物、事件独特的鉴赏力,也就是培养自己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我认为您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特色,不但思考角度不同,而且非常有深度……这当然和您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密不可分。对于我,一个一穷二白又陷入如此境地的年轻人,要想培养自己看问题的独到眼光,您作为一个前辈,能为我推荐一种训练思维的方式么?”

我的答复——首先声明的是,我不是什么前辈,希望我们能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你自己的思想不“逐步成为别人思想附庸”的基础:)

 观察力的培养 与年轻朋友谈如何“培养高度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针对许多年轻人希望站在我这个“巨人”肩膀上的说辞,我认为我并不多么“高大”,强壮一些倒是事实,所以站在我的肩上并不会看到多远——所以最为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亲身体验。

这绝不是虚伪的谦虚说辞——我最讨厌的就是一些带着一大串自封头衔的所谓“专家”告诉大家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对其论据故做神秘的含糊其辞——我一直以为,结果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得出结果的过程。

以下是我给这位天津读者朋友的回信,当然,在此我做了相当程度的修改——

我的认识,这并不是你的错,也跟你的天赋以及智商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许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朋友都有相似的经历,包括我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也是如此——这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如果要找其根源的话,我想主要是因为工作经验以及阅历的不足,是年轻的必然代价(学费)——由于缺乏了实践这个平台以及经验积累,使年轻新手们无从比较判断,失去参照系的结果,就只能屈从于别人文字上的逻辑。

就象“南瓜蒙人多少年”一般,许多所谓的“专家”“思想” ,只是“一种‘解释’而已——所谓解释,一般是先有既成的结果事实,然后根据结果来搜罗可以服人的理由或者证据甚至说辞,这与根据已知条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可以不断重复的实验证实来得出结论的过程正好相反——因而,这里的关键要害是‘解释’已不在于是否科学,是否经过科学的验证,而是在于如何听起来圆满,看起来煞有其事——也就是说,所谓的原因只不过是人为的臆想与编造而已——因为极富目的性以及针对性的主动编造,对于往往处于下意识被动接受状态的受众而言它的欺骗力就非同寻常。”

即使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能你还记的“一位投身于保险销售的青年人在业务拓展上屡屡受挫之后,无奈之下退而写起了有关保险销售的文章与书。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本有关保险销售技巧的书在业界颇为畅销,从此,这位青年人一炮而红,名利双收。随着各种培训授课邀请的接踵而至,青年人竟慢慢成为业界的专家级人物……这位青年人在保险推销业务上的失败,以及保险推销理论上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不正折射出中国营销界的一些真实现状吗?真正可怕的是这内里的逻辑与衍生关系:有关成功的理论是否应该来源于实践?这位青年人鲜有成功业绩,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位青年人确有才华(甚至可能是非凡的保险专业技能),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写出一本专业畅销书的……他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回避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本原问题,而是选择了逻辑(当然还要加之于激情等其他因素)──在远离了真实世界的喧嚣之后,逻辑是为数不多的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途径之一。”

“然而,这种逻辑并不是由于体制因素所造就的社会不同群体共生关系的必然性存在,而几近演变成为一种纯技术层面的文字游戏──由于人为地无视环境因素的真实存在,它的前提假设就往往来源于一种感性色彩浓厚的主观臆想,成为一种随机的偶然,因而这种逻辑尽管可以从技术角度精益求精,却也从起始就注定了其结论只能飘游于半空而很难脚踏实地。”

因而,许多伪理论由于自身的出色伪装,就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恰恰由于年轻人经验阅历的不足,导致对过程的把握不力,从而对结论判断的失误。

不用说你们,就“南瓜”问题,我不也让人家“蒙”的像傻瓜一样?:)再看看那些“伪书”,能以几十万甚至数百万销售占据排行榜前列,引领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管理潮流,许多读者是否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趁着年轻,多经历些事情,多走些地方,是提升自己思维以及辨别能力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路径——所以我感觉年轻人最好在工作初期能做一些营销(销售)等基层工作,而不要过早追求舒适与稳定的办公室生活——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

我自己的经历不知道是否对你有些启发。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营物贸企业工作。刚刚20出头的我当时傻的可爱,那个年代名牌大学生的稀缺,让我幸运的很快进入公司的重要业务岗位——负责山东建材产品在华东(主要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以及北京)地区以及海外的市场开发。

那时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际,而我所在的部门管理着产值从几千万到几个亿不等的70多家企业的部分产品销售。我从一个普通的业务人员做起,在短短几年时间大半个中国几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上万吨的一单水泥,从山东发运到南方,要经由统筹生产、公路铁路短盘集港、订船订舱、疏港海运、堆场销售、货款回收(出口还要报关、商检、结汇等)等一系列复杂流程,周期较长,而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其中的风险倍增——这一阶段与我相伴的是无时不在的经营风险以及与之对应的巨额利润或者随时可能的血本无归,每单业务输赢数额都在几百万元之上——在深圳的蛇口港,我亲眼见到一位40多岁的老总多年辛苦毁于一旦而在港口嚎啕大哭——我自己也不知被别人骗过多少次,也做过许多当时自以为是的蠢事——在这种情况下,与许多没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不同的是,现实逼迫我所刻意关注的往往是营销安全,它的直接表现就是从单纯看重市场到着重管理的转变——表现在我的思维上,就是我更看重的是营销管理于细节上的可操作性,而远非脱离具体产品、地域与时段玩弄文字与概念的“黑板经济学”理论。

后来进入外经贸委公司从事海外市场项目开发以及进入一家省级党报担任策划部(负责广告策划与设计制作)主任的经历,让我能够从政府以及媒体角度来重新看待企业,缺乏这一课对于企业人士而言往往难以理解在中国的许多事情,也就难以理解政府以及媒体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因而许多人的“策划”就存在很多的先天不足而在具体运做中往往纰漏百出。

由于机缘,我得以赴新加坡工作,这让我切身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海外企业,并且让我亲眼见证了其由盛至衰的全部过程,对我的触动可以说是震撼性的。也正是在新加坡,我第一次接受以及明白了作为一名职业经理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职业培训(设计),也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学习实践西方最为流行的管理理论体系与管理技术。这种海外企业工作特别是随后一家美国大型投资公司的高管经历使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以往的某一局部认知上升到从企业全局看待问题,进而从企业内部价值链以及外部产业链的环节分析问题。

所以,我形成今天的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跟我的经历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从一个傻乎乎的年轻人逐渐成熟起来。没有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形成今天的这些代表自己思想的文字是难以想象的。

《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我这些经历的一个记录,一个缩影与总结。

有的朋友会讲,你很幸运啊,有那么好的机遇与经历。

我说,其中的辛苦谁知?我的幸运,我自己的一个感觉,因为我并没有太多从自身的切身经济利益去考虑问题,所以我往往没有因为眼前的东西而阻碍我追求长远的东西——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不容易——很多朋友实际上就是因为勘不透这些,往往成为眼前利益的奴隶,这样,多少年下来,思维怎么会开阔精深?

再来谈谈读书。

我的父亲是个画家,所以我从小就不得不学习几笔涂鸦。

大学时,学校开西方艺术鉴赏课程,我选修,发现一个问题,要获得真正的鉴赏力,不通西方艺术史不行。所以开始读些这方面书籍,然而不久又发现,想通西方艺术史,不通西方历史则是根本没门。对于中国画同样如此。

所以,我课余时间开始读史,系统的读史,而我的专业却是海洋生物。

我发现,历史发展与经济进步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这不是结论性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直觉认识。

所以我兴致自然而然转向经济,于是又选修了经济专业。

当时大学兴中西比较,在这东西方历史的对比学习中,我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似乎开始与经济学专业的同学有些不同。

现在我并不敢肯定自己在经济领域到底有多大的“观察力”与“分析力”,不过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看待经济问题时,已经自然而然的从其历史沿袭、东西方比较去看待问题。这是一种感觉吗?不是很清楚,可是仔细想想,确实又是,可是这种感觉不是自然形成,似乎是歪打正着。

我想我们大家都应感觉到知识于结构角度的逻辑关联。

这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自己的文章、行事等诸多方面,我现在的认识是:这种观察力与分析力以及形成那种“感觉”的基础之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雄厚的知识储备。没有无用的知识,这些在你的头脑中形成无数的神经接点,当达到一定密度的时候,其联系自然形成。我现在非常感激的是,在中学里,由于老师的严格教育,使我们那一批毕业生有着非常坚实的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基础,这也使得我们那一帮同学在大学里格外与众不同,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与“感觉”出类拔萃。最重要的是,由此导致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比较理智的分析社会而很少“愤青”与变态。

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需要自己知识的合理结构以及看问题的历史纵深。

所以,当我以营销史观的视角去探讨营销理论的沿袭时,我就很容易的发现许多营销理论以及营销“专家”的错误,而他们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们割裂的看待事物,就营销谈营销,把它做成了一门学问,一个系统的课程,而非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也就是说,这种“学问”成为他们谋生致富的手段,而不是首先出于一位学者甚至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道德良知。

因而,坚强、执着、勤劳、忠诚等优良品质是观察力与分析力以及形成那种“感觉”的载体。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可能有一时小成,但绝对不可能长久。

“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梁启超的这一段评述,不仅是对李鸿章的论定,对于我们有志于创立一番事业的朋友而言,可能不无裨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9558.html

更多阅读

shcc_05 我眼中的心态和技术 心态与技术的关系

发布: 2008-6-21 13:42 作者: shcc_05 来源: 炒客论坛我的理念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重操作轻分析注意一点,是轻分析,不是不分析我的技术和分析水平绝对不低,这大家想必不会有太大意见可如果我的分析和操作理念造成对下单的信号相反,我宁可取

如何与外国朋友相处 如何与外国人相处

开馆仪式上,来宾对中国扇子赞不绝口法国在南半球的海外省留尼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一共有八十万人,其中有二十万印巴人、三十五万克里奥人、四万多华人,还有阿拉伯人、毛里求斯人、马达加斯加人、法国人。经过几个世纪的

服装店设计与展示的运用和分析 服装店设计分析

服装店设计与展示的运用和分析装修时间:一般每年的2月、7月是销售淡季,准备开店的商家最好选择在淡季装修,装修一结束就赶上销售旺季,有利于打响第一炮。服装店设计与展示的运用和分析服装店空间的设计与展示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到服装店

如何做产品的评估和分析-定量的数据分析 定量pcr数据分析软件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在死了一大片脑细胞之后,产品终于如期上线,接受用户的检验和评价。而作为PM,接下来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继续磨练自己强大的脸皮和内心:评估和验证产品。评估产品的效果是否符合了预期目标,验证产品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

电影《玛丽公主》:与弗洛伊德的相遇和分析

《玛丽公主》与弗洛伊德的相遇和分析  上部,影片从1925年开始,波拿巴公主进行蓄谋已久的阴蒂手术(passage al·acte),试图以实际的外科手术改善自己性冷淡的精神问题,真可谓是男版的Gross或者Re

声明:《观察力的培养 与年轻朋友谈如何“培养高度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为网友未满十八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