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躁动 躁动与平和之间--浅谈酒类品牌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酒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越来越明确,走品牌国际化之路成为最热门儿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建立国际化大公司,走国际化之路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但是面对全新的经济形势,面对白热化的竞争,大家心态复杂。本文集中一些人的说法加以辨析,对于站在国际化市场大门口的中国酒企或许能有一些有益的提示。   

  树立信心与把握机遇   

  改革开放,中国酒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完成了质的飞越,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对当前全球汹涌澎湃的国际化浪潮,我们的国际化进程是应该快马加鞭,还是观望等待?   

  有资料记载,改革开放前,我国啤酒产量只有几十万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时间我国啤酒产量已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啤酒销量达300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啤酒消费市场,有的国内知名啤酒公司已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公司,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达到每年10%的增幅。让人瞩目的中国绍兴黄酒近年来已外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美地区。有资料说,绍兴黄酒基本占领了日本市场,在日本中国黄酒占有率已达到94.2%。近年绍兴黄酒出口量每年增加两万吨,创汇3000万美元。 

  简单举例足以说明中国酒企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面对已走过130多年历程的欧洲跨国公司强大对手,我们首要的是树立信心。   

  在今年召开的酿酒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上,一个关键词是“出口创汇”,会议提出黄酒要达到出口额2005年比2000年提高50%,到2015年增长100%;提出葡萄酒“十五”期间出口量每年增加500吨,到2005年达到6500吨,2015年超过1万吨,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提出露酒要提高装潢水平,扩大出口创汇;提出啤酒力争在“十五”期间出口量有较大增长。   

  为加快行业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中国酒业今年不但要出台几经讨论修改的葡萄酒国家标准,多项白酒标准也将或正陆续出台。中国酒品牌走国际化之路目标是很明确的,树立信心是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前提,树立了信心才不会消极地等待,才会把握战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树立信心是我们走品牌国际化之路必要的心理准备。   

  国际化与被国际化   

  什么是品牌国际化呢?通常讲品牌国际化就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跨国营销。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怎样才能有好的思路呢?好的思路源于对经济全球化大环境有清醒的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活动连成一片,融为一体,中国经济已完全过渡成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酒业都会面临跨国兼并大潮,这种跨国兼并使我国酒企向更大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国际化其实就是打破国界,联合发展。国际化就是要讲借力,讲合力。   

  从网上读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应邀剑南春说过一段话,有人向克林顿提问题说:“我们有一个梦想,希望剑南春酒有一天能出现在白宫酒宴上。请问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并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克林顿回答说:“你刚才谈到中国在1500年前是非常强大的,现在的美国也是很强大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印度的经济也很有可能比美国强大,欧盟的经济也许还要强大。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世界经济上占主导地位,这是好事,这使我们学会合作。按照一定的法则,大家发展经济和友谊。”   

  克林顿的话讲出了全球国际化的大道理,讲出了合作的大道理。国际化其实不是目的,国际化是手段,目的是最终获得发展。   

  有人担心,酒品牌在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化”变成“被国际化”。这种担心有没有道理呢?中国酒企业走品牌国际化之路需要把心态放平和。所谓“国际化”与“被国际化”,意同“并购”与“被并购”。中小企业被大集团并购后,有的大树底下好乘凉从此走上兴旺,有的则可能被吞食走向消亡。但从整个全局看大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迅速做强做大这是发展的需要。并购与被并购已成为酒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一大景观。企业的规模不同,生产经营状况不同经营模式也肯定不同。中国酒企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能因怕“被国际化”而止步不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趋势,并购、兼并是大趋势,只有认清形势,保持良好心态,才有助于谋求好思路好出路。   

  营销战略大师科特勒六年前就指出,中国人办企业喜欢向亲戚朋友或通过关系借钱,但很少向陌生人借钱,这个观念应该转变。中国中小酒企走品牌国际化之路,应该学会融资,应该备有专业的商业计划书,随时发给感兴趣的投资者。坚持国际化,而不被国际化即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中小企业要做好融资,大企业一定要强强联合。小企业通过融资得到发展,大企业强强联合如虎添翼的许多实例,可以给我们充分的启迪。  

  竞争与创新   

  最近描写商海竞争最热的词汇叫作“红海”与“蓝海”。所谓“红海”,就是指一定要“击败对手”,要“浴血奋战”。代表着不计成本的直面竞争,狭路相逢,两败俱伤,直至双方头破血流,血染成“红海”。所谓“蓝海”,核心是开发创造捕捉客户潜在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满足客户的眼前需求,以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代表着创造,捕捉潜在的不被人注意的需求,犹如在一个没有竞争的风平浪静的蓝色海洋上,即称为“蓝海”。变“红海”为“蓝海”则达到了一个超越竞争的境界。   

  “红海”和“蓝海”战略为征战在商场上的中国酒企开拓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毋庸置疑,如果能在“蓝海”中取胜,谁也不会愿意战死“红海”。坚持“蓝海”战略就是要不断创新,坚持差异化之路。只有坚持差异化才能走在竞争前面,从而避开竞争。品牌靠什么拉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呢?一种方法是靠广告宣传,这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只要大家花同样的钱,就很容易拉平。一种方法是建立完整的优秀的销售渠道,对手也容易如法炮制。再有一种方法就是坚持品牌创新差异化,品牌差异化获得品牌独特的魅力,对手则难以效仿。坚持“蓝海”战略,就是要坚持第三种方法,不是总盯着竞争对手,而是要创造独到的产品价值,要有独到的策略,策略相同等于没有策略,差异化创新是拉开和对手的距离的最有效方法。   

  以前人们总说“商场如战场”,“同行是冤家”,现在很多人不再这样说了。商家们更愿意说商场不是战场,同行未必是冤家,某种意义上这些也可以理解为是“蓝海”思想吧。   

  我们坚持“蓝海”坚持差异化创新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双赢,甚至是多赢。 

  培养人才与知识共享   

 喧哗与躁动 躁动与平和之间--浅谈酒类品牌国际化

  中国酒企要实现品牌国际化,归根结底要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在21世纪,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对知识的投资也将获得最大的回报。   

  全球经济一体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知识共享。近两年不断有中国酒企与国外签订人才培养议定书,互派人员学习,或召开各种国际研讨会,聘请国际专家来我国讲学。例如珠江啤酒集团和英博集团签署了包括人才培养的各项合作议定。这是主动学习共享知识的好方法。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国际化经济实力特别是中国酒企与世界跨国公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的品牌国际化之路真的还很长。改变自己缩短差距的方法就是学习。   

  关于人才问题似乎是一个老话题,听起来总感到是老生常谈,但做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酒企走国际化之路不是口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力资源工作,中国酒企的品牌国际化之路必然会迎来广阔的前景。 

  原载:《中国酒业》2005年第7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中国酒业》杂志记者,联系电话:010-64671445,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3085.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日本足球与日本足球文化(一) 浅谈企业文化论文

日本足球的迅速崛起,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与羡慕,甚至有一点点的嫉妒,日本拥有今天的成绩也是建立在10年卧薪尝胆,努力奋斗的过程之上,现在,日本足球终于得到了回报,日本足球的水平已经处于欧洲级别,日本足协宣布2050年争取能在本土举行世界杯,并

浅谈物业管理与服务 服务行业管理理念浅谈

昨天陪友人去某个理发店做头发,坐在店中等候的我忽然很有feeling,一直想着什么样的服务可以让人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心满意足,服务差点的当然没有什么考虑点,只能改善服务再或是破罐子破摔,继续维持现状。同样有时候服务好却也经常

声明:《喧哗与躁动 躁动与平和之间--浅谈酒类品牌国际化》为网友铵恠誐憱吣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