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测”略》 第2章 漫话IQ:智商知多少 智商陷阱



     智力测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是人员选拔,还是智力开发,都离不开智力测验。

当完成一个智力测验后,测验的实施者一般都是以智商来评价人的智力水平的。我们这里介绍的几个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测量结果都是智商。那么智商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正确地理解智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心理测量史上,智力测验的使用也受到过许多批评和攻击,甚至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这一方面与测验本身不是尽善尽美有关,而更多的却是由于对测验的误用和对智商的误解。我们提醒读者在理解智力测验的结果时,必须注意以下有关方面的问题。

不要轻信提供测验服务的人。能够提供测验服务的人应该是具有测验资格的人。一个没有资格的不负责任的施测者,就像庸医一样误人。在心理学越来越热门的今天,我们也看到许多热衷于心理学的人纷纷来从事这个行业。而这其中的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心理学训练,可能只是一时兴趣,或因为这一领域内市场的繁荣而走进来。当你选择一家机构进行测验时,一定要确保提供服务的人具有相应的资格证明。

很多人把智商等同于智力,其实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智力水平是用测验的绝对分数表示的,在同一个测验中,这个分数在儿童期自然是年龄越大,分值越大,但智商却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常说的智商是韦克斯勒提出的离差智商概念。然而最早提出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推孟。他为了将智龄与个体的发展状态相联系,提出比率智商的概念,并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比率智商:

IQ=MA/CA×100

其中CA表示实际年龄,MA表示智力年龄。IQ等于100表示平均水平,IQ大于100表示超过平均水平,小于100则是落后于平均水平。在不同的年龄,比率智商分布有着不同的标准差。例如,10岁年龄组的平均IQ是100, 标准差是14;11岁年龄组的平均IQ是100,标准差是20。一个10岁儿童所处位置恰好低于平均分的一个标准差时,其智商为86;而一个11岁孩子低于平均分的一个标准差时,其智商为80。但实际上二者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11岁孩子与10岁相比,其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不变,但IQ值却降低了。这样,IQ数值在不同年龄组的意义就不同了。这个因素给智商的解释带来困难。如果一个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测验,所得到的智商不同,如何解释这种变化呢?是把这种变化归因于被试的能力变化,使得他确实在群体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还是由于测验结构本身造成的?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得出智商不稳定的结论。但是如果被试能力未发生变化,由于标准差不同,智商也会发生变化。比率智商的第二个困难是成年人的智商应该以什么生理年龄作为除数,没有一定的标准。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以智力停止发展的年龄作为除数,但智力发展何时才算到达终点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为我们研究人的智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惑。

为了改进传统的比率智商存在的两个困难,韦克斯勒在1949年所编制的智力测验中首先使用了“离差智商”概念。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几乎所有的智力测验,包括推孟当年所修订的比奈–西蒙量表,在后来的再次修订中也采用了离差智商。我们现在提到的智商概念也就是指“离差智商”,而不再是指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用同一年龄被试样本在智力测验上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是多少,所以称为离差智商。也就是说一个被试的智商是通过与其同年龄的人比较而得出的。

具体的做法,首先是标准化样本在测验的分数上进行正态化的转换。前面说过,人类很多心理特征的分布都是接近于正态化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测量得到的分数并不能够保证其分布是正态的,这时我们可以把原始分布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转换成正态分布。具体做法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正态分布上相应的标准分数值,这可以通过查正态分布表而得到,称为正态化的标准分数。正态化标准分数与直接计算的标准分数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是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所以也是有正有负的,并且经常是小数。以前面提到的线性转换的方法将被试的正态化标准分数转化成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韦氏智商,即:

IQ=100+15z

然后在测验量表上,将原始分数与IQ分数一一对应表示作为常模表。

离差智商已经为当代的许多智力测验所采用,只是不同测验的智商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差。那么我们在运用不同测验求出的智商进行比较时要注意,只有标准差相同才能比较。因为在不同标准差条件下,相同的离差智商分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

例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的标准差是15,而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标准差却是16,那么同样是处于正常人群的平均水平一个标准差以上位置的人在韦克斯勒量表中测得的智商是115,而在斯坦福-比奈量表中测得的智商却是116,但实际上这两个值的意义却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在把两个人用不同智力测验测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能草率做出谁高谁低的判断。

既然离差智商是测验分数与同龄人的平均数之比而求出来的,也就是说智商表示的是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水平,因而智商一般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年龄测得的智商又是可变的,这除了测量误差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本身在其同龄人中的位置是可能发生变化的。人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匀速运动,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如有的人早慧,他的智力发展早于一般的人,因而在一段时间里得到的智商分数也会较高,但以后的发展并不比别人好,所以到了一定时期后智商的优势就不再存在了;有的人大器晚成,在发展的前期智商始终不高,但到某个时期后突然加速发展。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描写了一个早慧的孩子,但几年以后就“泯然众人矣”。

 《读心“测”略》 第2章 漫话IQ:智商知多少 智商陷阱
另一个造成智商变化的原因是智力的结构本身在幼儿期和成人期本身就有所不同,如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出现时,就无法测得。所以小时候的智商无法完全预测成年后的智商。婴幼儿时期的智力测验比较侧重于对感知觉和运动方面的测量,而儿童期以后的智力测验则强调言语、抽象、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能力,因此虽然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却不是一测定终身的。有研究表明,测验的年龄越小,对将来的预测性越差,尤其是婴儿期的智力测验结果不能很好地预测以后的智力发展。

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那么做家长的最好不要给孩子测智商。虽然你去做之前只是想着做好玩而已,但看到分数以后,没有几个人会不受其影响的。无论分数高或低,都会影响你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影响你看待孩子的眼光,更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事实上,婴幼儿智力测验更多的意义是为提前发现智力落后的孩子以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而这些测验对于鉴别这样的儿童效度更高,但对预测正常儿童的个别差异效果并不好。人的智力在一生中是变化的,是发展的,当时的分数只能说明当时的情况,可以部分地预测以后的状况,但是不能绝对说,现在是多少,以后还将会是多少。

另外的问题是,测验总是不能避免误差。测验时的情绪、身体状况都会影响被试的分数,即使主试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也不能避免。特别是首次参加测验,有人会因为紧张或因对测得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忧虑,进而影响分数。有研究发现,第一次测试会比第二次低5分左右,所以有心理学家建议可以用几次测验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分数。或者在正式测验之前,安排被试先接受一些练习,使被试熟悉这些测验,以减小误差。而且IQ分数是个得分范围而不是绝对分数。

测验内容可能是不全面的,我们在前面智力测验的介绍中也已经看到了,这些测验的结构都不尽相同。我们通过测验分数来估计智力水平,是否完全代表了智力的全部,是不一定的。如智力测验往往注重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形象思维能力也是智力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而智力测验对这方面特长的孩子是不公平的。更为重要的是,智力测验往往忽略被试在音乐、绘画以及体育方面的天赋和领悟能力。

智力测验也不是预测职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更应该指出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人格特征。而一个人的智商高或低,不代表其他方面都优秀或相反。特别是有些智力超常的儿童,反而可能存在着社会交往问题,其运动能力、情绪及情感等方面发展都可能不是同步的,而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儿童的适应能力。在人才选拔中,不能够只根据智力来预测他在某种职业上的成功与否。考虑一个人与某职位是否相符,不仅要考察其智力水平,还要考察其兴趣、价值取向、个性等方面,这些因素有时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都属正常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出某一个人的智商比另一个人高几分的,毕竟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在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而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毅力、情绪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坚持到成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577.html

更多阅读

通志总序 《读心“测”略》 总序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研究内容是最为丰富和广泛的,活跃在我们生活的众多领域。比如,在各种医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心理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的身影;在幼儿园、学校里,儿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指导教师和家

测绘实习报告前言 《读心“测”略》 前言

     满天飞的心理测验  你是否见过类似这样的测试:  有四件事同时发生,  1.孩子在哭  3.水龙头在流水  2.电话铃在响  4.有人在敲门  请仔细思考一下,然后再回答你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处理这四件事呢?  A:抱着孩子

《读心“测”略》 第1章 心灵的尺子:心理测验

     谁不想了解别人呢?相信任何人都有了解别人的欲望—倒不是想知悉别人的内心隐私,而是想通过这种了解为自己的行为决策提供帮助:你的父母在想着什么?你的恋人在想着什么?你的孩子在想着什么?你的朋友在想着什么?你的同事在想着什么

声明:《《读心“测”略》 第2章 漫话IQ:智商知多少 智商陷阱》为网友烟雨万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