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两年苦尽甘来之际,广州亿安百盛百货却突传“婚变”:本月5日,马来西亚金狮集团麾下百盛百货从广州亿安广场撤出,而实际在去年年尾(12月31日),“亿安百盛”所有权方亿安集团与输出管理方百盛集团已正式中止合作关系,“亿安百盛”这张外资百货牌匾最迟将于本月15日前更换门庭。据说这是百盛在与亿安集团经过15轮谈判未果之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做出的最后决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百盛亿安合作崩盘表面上看是由于亿安科技神话破灭后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骨牌”效应,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仍是地产商对零售业运作难以弥合的理解分歧全面爆发所至。
亿安“牵手”“洋管家” 这段短暂的跨国恋情始于1999年。热恋伊始,是甜蜜而高亢的!作为中国最大的百货连锁集团,百盛1999年前的目光一直停驻在中国的华东、华北片区。自1993年进入中国,它就一路平川,先后落子北京、成都、上海、重庆等城市。随着业绩的不断上扬,集团意欲扩大市场份额,于是,1999年始,繁荣的华南片区成了百盛新的一个战略目标。因急于抢滩广州,百盛在与亿安集团第一次亲密接触后,迅速进入蜜月缔结“姻缘”。
据悉,这段跨国姻缘的恋爱方式是以品牌输出管理为基准的。按中泰百盛高层解释,即广东“亿安百盛”所有权属于亿安集团,百盛只是品牌输出管理方。亿安投入资金、提供场地,百盛派高层管理人员全职投入管理,借助百盛品牌的影响力招揽专柜和品牌来统一经营“亿安百盛”(因此种合作方式存在一定弊端,也为以后“婚变”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1999年9月19日,亿安百盛在被羊城业界称为“商业死角”的老城区地段亿安广场落脚。应该说,随着广州地铁二号线建设的推进,经过两年多的辛苦支撑,这座全市唯一“女性主题商厦”经营定位的坚守,逐渐让人看到胜利的熹微曙光。按其高层说法,亿安百盛利润和销售持续以每年25%幅度增长,去年已进入稳健发展期。而与此同时,百盛在中国也进入了丰润期。因坚持因地制宜,投资店与输出管理店并举,百盛在中国分店迅速达到27家(其中6家是输出管理店),去年总营业额达50亿多元人民币,赢利在一亿元左右。

美丽“恋情”转瞬逝 为何这段跨国“恋情”在维系两年半后即告结束?
是“恋人”失和,还是“感情基础”本就不牢?对于业界的种种揣测,广东中泰百盛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道,这是由于百盛与亿安集团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分歧所至,至于双方分歧在何处,其避而不答,反复强调双方是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合作关系的。
与这“愉快”一说不符的是,业界一直传闻:亿安广场凭实力将所卖铺位悉数收回,引来百盛统一经营,但由于商场慢热,零售商与开发商之间利益诉求的矛盾随时可能激化。而与地产商对零售业运作难以弥合的理解分歧,“新婚”之初“婚约”(合作合同)上双方承担风险与瓜分收益的不对等,无可避免地酿出了今天劳燕分飞的苦酒。
百盛内部另一高层证实了此种说法:由于当初百盛是以输出品牌和管理、非带资经营的方式与业主进行合作,亿安最初的一些承诺在“结合”之后难以实现,因此在经营管理、资金调度、决策指挥等方面,百盛虽为一线管理者,但处处受到掣肘。这样,“百盛虽在人力、品牌、资源共享方面煞费心思,也不愿轻言放弃两年的品牌累积,但既然合作下去双方利益冲突不断出现,百盛也唯有忍痛割爱。”
另外,尽管亿安科技基金黑幕与亿安百盛无甚牵连与瓜葛,但由于跟亿安股票操纵案难以说清的关系,亿安集团的信誉危机随时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样,亿安急于套现的心态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对于物业和商业的二元角色冲突,行内人士认为,作为开发商急于回报,喜欢短线投资,追求物业投资的快速回笼,而零售业偏偏却是回报较慢的一项长线投资,加上经营者往往选择风险较少的输出管理模式,缺乏主动权,因而双方不可回避地产生分歧,最终走向婚变。
失恋后试问前途几何
对于维系两年半的这段“姻缘”,百盛方面是决意快刀斩乱麻,不容半点拖泥带水。百盛高层告诉记者,本月15日之前彻底退出亿安业务经营后的百盛,跟原业主不存在任何债务、人事、资产、品牌上的关联,迄今能称为“广州百盛”的也只有才试业一周的中泰广场一家。
百盛撤出亿安广场后有否余震?
前日记者在原亿安百盛百货看到,广场外墙仍悬挂着“百盛百货”的广告牌,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如常进行,感觉不到有何异样;许多供应商均表示亿安店目前经营已进入轨道,供应商和商品结构比较稳定,且经过两年多发展正处于发力上升期,相信百盛的撤场短期内不会造成震荡,不过是店名改个字而已。至于以后会否照常经营下去,一些供应商持观望态度,认为这取决于两点:经营条件合适、货款资金能如期结算。
而此时百盛正屯兵中泰扎下其在华第28座营寨,作为华南的旗舰店,百盛中泰店成败非常关键。据悉本月19日正式对外营业的中泰百盛店经营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这家马来西亚最大的连锁商业集团迄今在华开出的最大百货分店,也是全国百盛改装之后最新最靓的时尚百货店。本月2日,羊城各路百货精英以“大而准”来评价试业的中泰店,但因口岸的杂乱与时尚的定位成悖论,另外,东站庞大的人流能否成客流,业界均对其口岸物业的做法有所迟疑。有人评价说,百盛中泰店肯定有一段艰难期要过。挺过艰难期后,还将要面对一个四年如何返租的问题,这很关键。
另眼看品牌管理
无论是今天“百盛”与亿安集团的劳燕分飞,还是去年6月百盛失恋辽宁天富爱客家,零售业界天天都在上演着分分合合的感伤爱情故事。而地产商与输出管理的知名品牌经营方经营思维不合导致渐生罅隙的故事比例越来越多。这种感伤故事出现的大背景不容忽视:近年商业物业高速发展,发展商苦心为商业物业解决出路,纷纷主动向知名百货公司抛媚眼。而知名百货企业在人手不够资金不足而竞争环境却日益激烈、商业选址难的特定条件下,采取品牌输出管理这一模式不仅低成本、无风险,怯还可以提取不菲的品牌费(据悉,一般是每月交5-10万不等品牌费,其他派出管理队伍的还有管理费,按销售额提成),故近年知名百货品牌输出日益增多。
对于近年知名百货品牌输出扩张这一方式,广东连锁协会会长孙雄认为,这是作为传统的主流零售业态探索新的发展出路的一种尝试。对于它的前途现在还不不大好说。其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其品牌是否有生命力,其代表的业态是否有发展后劲,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如何。
“中华百货”掌门人黄文杰认为,。知名百货采取品牌输出模式,短期内只是宣传效应大于实际经营效应。这只是权益之计,而不是长远之计。因为这一模式在理论上是低成本,但由于各投资主体不同,相互都是独立企业法人,无法实现统一的配送费用的分摊,故并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规模效益。
另外,这一模式根源还在于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形式,并非紧密型合作关系。输出管理方虽掌握经营主导权,但财务权则由投资方掌握,彼此经营思维上的不同,在加之地产商对短期内回笼资金的“快”与百货业缓慢资金回笼“慢”构成的矛盾,使得双方关系很难融洽。
在广州,众多的知名百货均采取了品牌输出这一低成本扩张方式。其中,广百信和广场分店是一个例外的成功例子。按广百信和分店总经理严盛华的说法,因为合作双方的互相体谅和,合作一直愉快,故广百信和发展稳健,终守得云开雾散。严认为,成功的品牌输出有赖三点:一是经营者应从品牌发展的的角度为合作双方牟取双赢的利益,经营兼顾两者,考虑投资者的风险。其次,发展商角色定位要准,不能一味的把所有利益寄托在合作者身上,应充分利用其附加值与外延利益,使得其物业升值。其三,另外,发展商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足的发展眼光,要有经营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