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产业:下一个王者品类的突围之战



   08年经济危机之后水产出口企业转内销,国内水产消费大致经历了冷冻、鲜活和稀缺消费三个时代,海产品也已经从传统的沿海地区开始向内地市场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水产品竞争的核心依然是产地、品种、价格、规模,但品牌化发展已成为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

  如专注于海珍品类的大连獐子岛,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声名大噪,成为水产业知名度最高的企业。从品牌传播,营销水准,销售指标等方面来衡量,海珍品类可以说是目前水产业的王者品类。在这个品类中涌现出了獐子岛,上品堂,棒棰岛,海晏堂等企业集群,而王者品类也成就了獐子岛这个王者企业。那么,水产业下一个王者品类是谁呢?在我们看来,是对虾!

  一、对虾产业成为王者品类之“因”

  1、从水产业的品类格局分析入手

  水产业除了海珍类还有鱼类、虾类、蟹类,根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数据来看,2011年,对虾在全球水产贸易中占到了15%的比重,居全球水产贸易额的首位。也就是说在水产业的品类格局中占比最大的是虾类,不是海珍类,但是在中国市场,从品牌传播,营销水准和销售业绩三个维度来看,海珍类却是王者品类,这就说明了虾品类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而对虾只是虾品类中的一个。

  2、从消费习惯和消费基础入手

  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类消费主要集中于高收入人群,地域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及东南沿海区域。由于消费门槛高,很多消费者把食用海珍类产品当成一种体验,没有强烈的重复消费欲望,加之对其烹饪方法还不太了解,可以说这些因素将成为限制国内海珍类水产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再来看虾品类,在中国虾品类的主要消费品种是对虾,小龙虾和基围虾。由于价格适中,虾品类消费门槛很低,加上虾品类富含蛋白质、锌、镁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消费者不会把吃虾当成一种体验,会经常的去食用虾。因此从消费习惯和消费基础来看,虾品类尤其是对虾完全具有成为下一个王者品类的基础。

  3、从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入手

  近10年来,虾品类以其丰富的营养,亲民的价格,广泛的消费基础,成为水产类中成长最快的品类,而猪肉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了6%。目前日本人均消费对虾是65公斤,而中国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对虾总产量约为156万吨,其中出口约为30万吨,进口量为4.5万吨左右,2011年中国消费者消费掉的对虾约为130万吨,人均只有10公斤,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日本人均消费量的15%,未来存在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二、对虾产业面临的行业之“困”

  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未来三年增长5%是完全有可能的,届时中国对虾的市场需求将达到200万吨,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对虾纯进口国。为什么这么巨量的一个市场,这么好的一个消费基础,虾品类尤其是对虾,为什么没有成为水产业的王者品类,更没有诞生出海珍品类中诸如獐子岛这样的王者类型企业?李明利本人认为,主要有四大原因:

  原因之一:产品同质化

  从品牌运营角度来看,产品是品牌运营的基础,只有在质量、外观上有差异的产品才能形成具有消费差异力的品牌,实现产品的附加价值化。而从湛江对虾水产企业来看,所做的产品大多是生熟带头,生疏凤尾,生熟虾仁,板冻等产品,就连面包虾也是照搬国外,国内对虾行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极弱,远远跟不上常规食品企业乃至速冻企业的研发水准!

  那么导致产品同质化的根源是什么呢?在于产品与渠道没有做到有效对接。企业没有做必要的渠道调研,渠道沟通工作,研发人员拍脑袋,不给研发人员出差机会,闭门造车,产品怎么能适应渠道,适应市场!

  原因之二:消费品类化

  正是对虾产品这种从内到外的同质化,导致了对虾难以形成有效区隔的差异化价值。而这种困境延伸到消费市场,就形成了对虾水产市场目前的另一重要特征:消费品类化。消费者消费品牌对虾的需求早已具备,但受制于对虾产品同质化,目前消费者消费的标注基本上遵循品类标准,依靠传统的消费价值观进行购买决策,致使对虾产业的发展依然停留在品类消费,很少受到品牌营销的影响。

  原因之三:营销渠道化

  渠道是产品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与载体,“渠道为王”的营销理念也早已被多数国内企业所认同,但这对于处于初级竞争阶段的对虾产业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因为对虾产品没有独特品牌定位的传播,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对虾时无法依据产品品牌进行决策,认的只是渠道品牌,渠道对对虾产品的品牌就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价值遮蔽。渠道与供应商永远是一种互赢而又博弈的关系,过度地依赖于渠道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对虾企业只会慢慢失去市场话语权,甚至会沦为渠道商的附庸,不仅利润会缩水,企业的任何内外部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都会严重受挫。

  原因之四:品牌地域化

  由于对虾企业目前的运营核心依然停留在运营渠道上,加上没有对虾品牌力的支撑,导致对虾企业只能借助产地知名度来形成自身的附加值体系,品牌地域化成为对虾产业不温不火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无论舟山带鱼还是獐子岛海鲜亦或千岛湖鱼头、阳澄湖大闸蟹都是其中代表,尤其阳澄湖大闸蟹是这方面的典型。以阳澄湖地名为商标,虽然成就了一时,但品牌专属度的不确定性引发了行业后续发展管理的内部矛盾丛生,每年大闸蟹最兴盛时,也是假货最流行之时。

  这种抢占公共资源的品牌运作在对虾产业也是比比皆是,虽说前期投入成本低,但随着产业的逐渐升温弊病也会逐一显露出来。在我们看来,对虾产业亟需进行品牌化升级,来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提升对虾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与信任度。

  三、对虾产业品牌化的升级之“道”

  水产品牌化运营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水产行业,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品牌占位、品类占位的时代。李明利本人认为,对虾具备成为下一个王者品类的产业基础,对虾企业应抓住2013年品牌升级的发展契机果断出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全局思考:

  1、产品区隔化是对虾产业品牌化的基础

  水产品牌化就是区隔化,企业间的产品没有区隔的现状,也就决定了产品的品牌化附加值很难真正体现出来,也就是同类产品之间的产品个性。品牌的基础是产品,没有能离开产品的品牌,所以,波力海苔把鱼糜做成了与海苔相嫁接的休闲产品“波力鱼趣”,走出了一条产品创新的新路子。

  2、品类分化是对虾产业品牌化的关键

  水产品牌化的关键就是通过品类分化,实现品类创新,然后再通过普适性功能、情感特征的赋予,实现市场范围的快速延展。如舟山远洋鱿鱼通过品类分化构建区隔,从舟山远洋鱿鱼的“远洋”特质出发,锁定了“来自深海的营养美味”这个具有区隔化、差异化的品类定位。

  3、消费个性化是对虾产业品牌化的根本动力

 对虾产业:下一个王者品类的突围之战
  从消费需求来说,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任何一个产品市场从大众消费向个性消费都是必然趋势。从消费水产到消费鲜活水产再到消费品种水产直到消费品牌水产,是消费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相对产品区隔,消费个性化就是水产品牌化的关键环节。只有消费个性化,水产品牌化才能找到根本动力。只有形成无数的个性市场,水产品牌消费才能最后成为主流,消费个性化是品牌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理由。如对虾产业的领军企业国联水产2010年推出了一款“水煮汉虾”的创新菜品,配有口味调料包,不仅成功进军家庭消费市场,同时“随意油辣包”的问世,也一改沿海清淡鲜虾的传统印象,成功打入川湘市场。

  在我们看来,水产业的“虾王争霸赛”已经开始了!真诚地希望对虾产业在中国能实现它“王者品类”的产业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366.html

更多阅读

[业界观察]启示:下一个“跨屏”的未来

     所谓“跨屏”,并不是像字面看起来的那样仅仅是简单把图像从一个屏幕转移到另一个屏幕上,而是更大的一个概念:内容转移,其中包括图像、资料、习惯使用的软件等等,在很多特定情况下甚至不局限于单纯的数据迁移层面,而是类似设备间

王者荣耀下一个版本 水产业的下一个王者品类是什么?

   水产业的下一个王者品类是什么?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獐子岛这个企业又火了一把,毋庸置疑,獐子岛是目前水产业知名度最高的企业,目前以111.15亿元的市值居水产业第一位,獐子岛在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类构筑了强大的全产业链竞

比尔·盖茨说:下一个比尔·盖茨就是马云!

比尔·盖茨说:下一个比尔·盖茨就是马云!  下一个比尔·盖茨是谁?在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的答案是:亚洲的马云   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上,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模式、雅虎为代表的门户模式、eBay为代表的C2C模式、亚马逊为

亚龙湾高尔夫球会:下一个十年

  亚龙湾高尔夫球会:下一个十年  除了注定已经错过的那些时间——长达数百年的世界高球发展史,陈亚雄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创造中国高尔夫球的历史。  文_余   楠  与许多人的想象相同,金融危机非但已经给高尔夫球场经营者带来

声明:《对虾产业:下一个王者品类的突围之战》为网友雲间烟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