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深水区 国企改革“深水”作业



 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有两条鲜明的主线,一条是开放,另一条就是改革。而国企改革毫无疑义地成为重中之重

  国资委成立、郎顾之争、MBO时开时禁、国企大规模上市、打造国企航母……,三年来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动作把国企改革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有着10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国有资产事关国运,而其中的改革工程浩大、情况复杂、牵扯多重利益主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用“攻坚”一词来形容国企改革的胶着状态。

  对于国企而言,改革是命令式,这一方面来自全球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市场的压力,入世以后的国企改革正是对这两种压力的积极应对。

  MBO风波

  “郎顾之争”引发的是对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特别关注。在中国国企产权改革各种形式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管理层收购,即MBO.国资委提供的数字显示:在已经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当中,约有半数企业都最终以经营者持股的方式实现改制。

  作为对“郎顾之争”的官方意见,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已明确表态:“国企改革中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现在比较集中的就是管理层收购。”在他看来,管理层收购当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卖自买,所以产生了大家所说的流失问题。由于自己要买,所以千方百计要把价格压低。

  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缺位问题困扰中国经济改革已久,“人人所有、人人不所有”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检讨承包制的时候曾经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但是现在20多年过去,情况甚至更加严重,从“人人所有、人人不所有”演变为“名义的人人所有,实际的人人不所有、少数人所有”,甚至各地政府制定政策推动非市场化的国有股权退出。

  由于中国的法律、法规滞后、信息不对称、交易没有公开等等问题,都导致MBO在实施时确实存在自买自卖、内外勾结、做亏再贱买等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所以,2003年3月,财政部曾以一纸“关于暂停MBO审批的建议”的文件突然冻结了MBO.据说当时政策部门内部主张完全停止MBO和规范实施的两种意见争论得非常激烈。直到2003年1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规范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才被认为是“对MBO的一种解禁,或者叫有限制的允许。”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国有企业十七万家,国有资产总量约10万亿元,如果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产重组,经推算至少需要资金3万亿元。显而易见,这笔巨额资金不可能全部由国家负担,而民间资本就成为国企重组的重要资金来源。更为重要的是,引入民间资本,可以使国企的产权主体多元化,可望破解“出资人缺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效益低下”这一历史难题。

  MBO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要在重组过程中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要清晰确定管理层和员工对国企的权益与贡献。在当下中国的国情之下,这是一个难能两全的大难题。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一种规范的、公平的、透明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因此,国有资产转让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很容易引起争议,很容易背上逃废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之嫌。当一个国企产权重组方案被上级和群众认定为转让或出售价格过低,都将得到“国有资产流失”的判决,并使之搁浅。

 国企改革“深水”作业

  但专家指出,关于国资流失的争议,其实还涉及到对国资质量的判断以及对改制成本的支付。许多国有企业在账面上有几亿的国有资产,可能几千万就卖掉了,如果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可能就会认为这是严重的国资流失。其实,那几个亿的国资有可能许多都是几年都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或者是在仓库里放了几年的存货,是大量的不良不实资产,而国企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能及时处理这些烂账,所以在改制时国资大量“缩水”是完全正常的。

  打造航母

  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排行榜的中国公司,至今中国银行已经连续14年被评为世界500强企业。在1989年的中国,并没有多少企业家知道这个评选,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而到了2002年,已经有包括中国石油、国家电力、中国移动在内的11家国有垄断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排名。

  2004年9月,有消息说,隶属于国资委191家企业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将面临大规模重组,而这场重组所涉及的资产将达到1800亿元。

  国资委在此前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中提出,要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并“根据本企业发展战略,可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等五家企业联系,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研究有关重组问题”。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在有关部门提交的建议方案中,有整合并创建一家大型房地产集团的提法,这个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资产总额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位居全球最大房地产商行列。

  国资委为国企圈定的未来发展的五大领域是: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对于入世给我国不同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后,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多为国内市场早已饱和的行业,如服装、家电;而面临挑战的行业几乎都是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例如汽车工业。对于后一类产业,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也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换句话说,能够站出来迎接跨国公司挑战的,非大公司、大企业莫属。这也正是打造国企航母的真正用意所在,但国企航母的真正挑战是,“做大”不能代替“做强”,不然看看那些名列“财富”500强的国有企业,如果从资产总量、营业收入来说,我们还有些底气,但一拿人均效益来衡量,我们却少得可怜。

  李荣融在2003年底就明确表示,对于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调整现在才刚刚开始。189户中央企业都要争取成为各行业的前3名,进而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他说:“给他们两年的时间,请他们追上去,追不上去必然就要调整”。

  上市冲刺

  TCL的整体上市使李东生成为个人身价达11亿的一个国有企业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标志着国有企业开始造就阳光富豪。

  2004年2月24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号召,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要加快重组上市步伐,集团一级能上市的要积极上市,提高整体竞争力。

  农、工、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也在加紧实施,一个银行上市的高峰即将来临……

  2004年年末,中国的又一家固定电话运营商中国网通在香港和美国成功上市,至此,中国的四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已经全部实现海外上市。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到海外上市,由于企业巨大,情况就更加复杂。曾经以《大趋势》一书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来中国的时候发出过警告。他说:“中国不要急于把你们的垄断大企业到国外去上市,它们的利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己企业能力的体现,而是国家定价的结果。把这些企业到海外上市,很有可能是把其它中国企业的利润流到了国外。”

  对于国企上市,最受非议的是许多由国企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将国企最优质资产分离出来,将人员、债务、社会负担留给母体企业,即所谓拿出“里脊肉”包装上市,又到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现金,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按理说,企业形态上已成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这样的上市公司逃脱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境地。这是为什么?稍加剖析便会明了,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实现“圈钱”功能外,与传统国企并无两样。既无责任主体,也无利益主体,更无风险主体。改制上市成了一场“游戏”。

  专家指出,即使上市是企业完善的一个推动力的话,它也不会是第一推动力。那么什么是企业自我完善的第一推动力?是竞争。我们不能指望联通和移动、中石化和中石油之间的竞争就能创造出中国在移动通信和石化方面有竞争力的企业。只有政府全面开放,让资本自由进入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垄断,创造出不惧怕世界范围内任何对手的企业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6366.html

更多阅读

电力改革进入深水区 如今 改革进入深水区

李小琳7月15日在中国电力的年中会上强调了9个字:“懂大势,不出事,知历史。”李小琳为什么突然说这句话?还要从7月上旬公布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意见》说起。该《意见》将电力改革带入深水区——输配分开正式列入改革盘子。简单来讲,

(4)圆智杂谈:谈谈舍识用根与心无挂碍的深修

谈谈舍识用根与心无挂碍的深修昨晚打坐观察了一下因缘,觉得应当给大家讲一堂课,补充一下上次没讲到的内容。大家能录音的,最好同时做个录音,回去反复多听。今天讲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去年在南通讲课内容的一个发挥,稍稍深入一点,但是大体内

抓住机会的成语 抓住汽车市场进入深水区的机会

     随着市场粗放化增长阶段和渠道跑马圈地扩张的渐趋尾声,市场开始步入深水区。行业新的一轮调整和升级即将启幕,提示我们需要转变过往的分析思维。  国内车市粗放化增长的阶段正在逐渐完结。  一方面,市场一边倒的时代即将

声明:《改革的深水区 国企改革“深水”作业》为网友久经风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