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安住 《让心安住》 快乐



   冉江仁波切问我们:来闭关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沿着这个问题开始,仁波切讲解自己的观点。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为了快乐,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满足。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会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你吃到一些很好的食物,你完成一件自己很想完成的事情,你赚到很多钱……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够让你快乐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你会发现快乐无法依靠外在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源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

仁波切提问时,我在心里默默回答。仁波切说出了上面的答案,让我内心很震动,因为我的答案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为了有价值、有意义。我之前从未想过,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快乐。也许是责任感的缘故,也许是认知上认为价值贡献更重要一些,也许是认为快乐实在不容易获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事一定要有价值,一定要有意义,这是做事的目的,哪怕因此自己不快乐。当听到仁波切如此开示时,我的思想停顿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仁波切的答案、让我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以价值和意义来衡量一件事,就需要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在我们看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并不一定如此,因为价值判断有非常强的取向性,每个人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快乐却是一种共同的感觉,如果一件事情的完成会让人快乐,那么这件事本身应该是好事,我惊讶自己之前从未这样想过。

这让我重新思考快乐的本意。什么才会使人真正快乐?每一次取得的进步,每一个目标的实现,每一个难题的攻克,每一个梦想的成真;拥有好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听话而又有出息的子女,有几个真正知己朋友,有健康的身体等,这些林林总总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不就是人生中需要在意,而又带来快乐的源泉吗?大家赖以快乐的资本,也大都源于这些因素,我们把这些作为生活的目标,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与满足。一旦其中一项无法实现的时候,所引发的痛苦,常常让我们抱怨和生气。也正源于此,生活中,无尽的欲望所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总有目标无法实现,总有难题不断涌现,总有朋友离你而去,也总有梦想无法成真,更痛的是身体随着欲望、执著以及不规律的生活而透支,肉体上的痛苦更加深了不幸之感受,人们开始抱怨为什么生活如此忙碌?为什么无法得到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为什么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今天,痛苦的感受也随之提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因为今天的竞争激烈与残酷,还是因为人们欲望的无度与强大,抑或因为内心的脆弱与孤独?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仁波切的第一段话就给了我指引,上述这一切源于对“什么是真正快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索甲仁波切说:“迷惑在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当中,好像带给我们快乐,实际上只会带给我们痛苦,使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饥渴而死。而这个现代轮回所能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饥渴。”我们日常所追求的快乐,以及得到的快乐并不是真的快乐,因为这些追求都是外在的、不稳定的,甚至是反向的。一个目标的实现引发新的目标,一个梦想的成真带来更大的梦想,一个欲望的满足诱发更大的欲望,这些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导致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永久的痛苦。

曾经和一个年轻的学生聊天,这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一年设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他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后,他的分数达到了本校的录取分数线。可是此时他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所著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这件事并没有带给他快乐,反而是痛苦。他经过痛苦的选择,决定放弃这次入学的资格,再复习一年继续参加考试。我写信给他,建议他先去工作,而不是再花一年的时间备考。但是他告诉我,考上名牌大学是他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梦想,他不会放弃,要我不要再劝他。第二年考试结束了,他如愿被理想中的大学录取,我以为他这一次快乐了。想不到,他又写邮件给我说,他很后悔报考硕士研究生,因为在他复习的这一年里,大学的同班同学有的已经赚到钱并筹备结婚了,他觉得自己多浪费了一年的时间,过得没别人风光。看到他的邮件,我不知如何回复。一个永远无法满足,也不会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人,也就无法真正地获得快乐和满足。

仁波切说:“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这让我想起自己很多年前经历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我到药店去取药,因为已经约好了药剂师,所以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拿完,因此我并没有把背包从车上拿下来,而且车子停在我视线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几分钟后我取好药回到车子旁边,才发现一侧的车窗被打碎,放在车子里的包不见了。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僵住了,因为取药后我要去办理赴美国的签证,因此包里有各种证件、证明材料以及毕业证书等,或者说是我所有的身份证明材料,在几分钟之内就全部不见了。正在失望和懊恼之余,听到手机铃声响起,接电话后听到远在新加坡的新国大曾老师的声音,他有事情找我。和他聊事情的时候,我的情绪安定了下来,因为专注于回答他的问题,之前的紧张和懊恼也随之消失。他的事情聊完,曾老师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说,我的车窗玻璃被别人打碎了,我的背包不见了。他紧张地问我遗失了什么,我说什么都不见了。他奇怪地说,怎么一点都听不出你的烦恼,我笑着回答说:“东西已经不见了,烦恼也没有用,更何况车子是男生的第二个老婆,并不是女生的第二个老公,不需要这样紧张,证件总会找回来的,钱丢了再赚就是了。”和曾老师通话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了一种快乐的经验,因为内心不再挣扎,选择放弃,反而让自己快乐起来。

得到与失去其实都不是使你快乐的原因,前面那个学生得到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快乐。我失去了自己的证件和钱财,却因为可以安然面对反而拥有了快乐!的确如仁波切所言,外在的东西无法真正引发快乐,因为这些东西不可靠、不持久也不稳定。可靠的、持久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前一刻你丧失了珍贵的东西,但是下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让你不为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不为外部的变化而感到无助,也不为自己的得失太过在意。不用在意外在的东西,它们不会是你快乐的来源。

◎吹笛子的学生

追求快乐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追求快乐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因为毫无节制地追求成功、梦想与愿望达成,会带来更多的忧愁。一些人认为必须抓住自己想要的,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证。一个男孩,因为女孩不再接受他的爱,就把汽油泼到女孩身上并点燃了打火机,结果女孩被毁容,男孩将要面临重刑。记者问这个男孩子,为什么要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男孩子说:“我爱她。既然我不能拥有她,我也不想别人拥有她。”多么可怕的爱,这是一个极端而又真实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类似的想法常存于人们心中:“如果不能拥有,又怎能快乐呢?”我们总是把执著误以为是爱,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稳定的生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被执著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所面对的,就只剩下执著的伤痕,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绝无获得快乐和满足的可能。

取胜的意识与竞争的行为是今天普遍存在的情形,因为生活的压力、工作职责与职位的要求、残酷的淘汰制和晋升机制,更因为人们内心的不安定和焦躁,大部分人都无法享受到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工作中难以合作和分享,无法感受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结果所带来的欣喜和美好;生活中因为没有空余的时间陪同家人,几乎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抽不出时间来参与其中,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他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能够给予年长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常常是在父母离开的那一瞬间悔恨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陪父母的时间太少,悔不当初。每每看到某些人因种种追求而忽略亲情时,我都不禁内心一阵酸痛。我不知道工作是否重要到占据一个人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以至于在母亲生日那一天留下愧疚的热泪。工作的责任真的重要到如此地步,可以放弃家人、可以放弃正常的生活,还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够安定,仅仅是去追求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当所追求的东西得到的时候,是否失去的会更多?

仁波切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快乐,因为你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有能力把任何事情做好,好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心安静,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产生遗憾和后悔,当我们发愿要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先问自己的内心,这件事情可以带给我永久的快乐和满足吗?

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必须知道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就如我现在需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闭关、打坐。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跑步、练瑜伽、到健身房锻炼,大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目的是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人认真地想想,我们的心也是需要健康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方法针对心的健康。因为身体的健康总会有一个限制,如果心的健康无法获得的话,人始终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闭关、打坐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自己,面对自己,清净自己,达到佛心,达成自性。这是一个让心健康的方式,脱离开日常的干扰,让心安静下来,纯粹的呼吸,单纯的作息,尽量简单的餐食,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亦无外界的干扰。义明帮忙选择的酒店所具有的氛围,也使得静修获得了一个纯粹的空间: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

◎顶果法王纪念塔门前

打坐有七个步骤:第一步,学会前行;第二步,学会发心;第三步,学会遇到困境如何面对;第四步,学会如何面对世界和变化,保持持久的对峙;第五步,学会对闭关结果进行观察;第六步,学会在平时生活中遵循什么样的戒律;第七步,学会劝导。

我试着理解这七个步骤所呈现的意义,也知道这需要持续的修炼。仁波切反复提醒我们,前行的训练,是要求做事情前一定要有自己心里的判断:做这件事情本身有意义,就会让你有能力使这件事情取得效果。比如,一些人可以赚很多钱,是因为在开始赚钱的时候,他就大概知道可以赚多少钱。有信心做事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自己体会,一定要非常虔诚,相信可以得到自己的人生。

仁波切说:圆满的人生,就是打破身体五官的局限,有能力来学习佛法,自己的“性”是非常有智慧的,通过学习它会成长。就好像一个穷苦的人,住在一个藏着黄金的屋子里,因为他并不知道所住的屋子底下藏有很多黄金,所以他一直很贫困。如果他早知道屋子底下有黄金,他早拿出来,生活就会好起来而不至于贫困。这就是人生的寓意,今天我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黄金,知道了就会有好的人生。有了来这里,拥有这个学习的机会,学会让自己的心健康,就会充满快乐和福分,就会知道自己的黄金屋。

快乐不依赖于外在而依赖于内心,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生活中却显得那样的不简单。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命运由机遇决定,如果无法把握机遇,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会获得快乐和满足。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由父母决定,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够强大,就会去找其他人,从“拼爹”到“拼舅舅”,现代社会不乏拥有这种认知的人,让人痛心。

来到不丹,通信完全阻断,刚下飞机的时候,我发现根本没有手机信号,还和同伴开玩笑说,看来“全球通”也未必全球通。已经习惯了和外界无间断地联系,忽然间一切联系被隔断,非常不适应,一度担心未来几天根本无法度过,所以就请堪布想办法去购买当地的电话卡。但是安静下来,我决定不用电话,发现日子并没有想象得那样难过,依然可以保持和外界的沟通,只是这一次不是借助于通信技术,而是借助于自己的心。当心安定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让自己高兴起来,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在打坐之余,把过往没有处理好的事情,从好的方面去理解并做好如何处理的方案;把将要进行的工作,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规划。在夜晚入睡之前,惦念着家人与朋友,在默念中把美好的祝福送过去,相信他们可以收到而安然入睡。与外界的联系从未如此的清晰和美好,心与外界的沟通所得到的美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互动和联系。

安静的时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不仅仅是窗外挺拔峻峭的山、湍急流淌的河、悠闲漫步的马,那些在自己成长中的美好也涌现了出来,开放的心情和心智就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昂扬并富有生命的张力。我随身带了马彬送给我的一本小书—《我的心是一朵莲花》,这本书是林徽因的诗与文。她自己如此介绍自己:“每当一个作品纯粹是我对生活的热爱的产物的时候,我就会写得最好。它必须是从我的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喜还是悲。必须是由于我迫切需要表现它才写的,是我所发觉或者熟知的,要么是我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而我又十分认真、诚恳地想把它传达给旁人的。对我来说,‘读者’不是‘公众’,而是比亲友更能了解我,和我具有同感的;他们很渴望听我的诉说,并且在听了之后,会喜、会悲。”我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文字中表现出来的“诚恳”和“真实”,我是被她的文字打动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极其传奇的女子,而她留在我心中最深的印象是,在极其颠沛流离的年代,依然保持纯真、热情和克服一切困难,内心无比强大的形象。

快乐来源于内在的力量,这需要“真诚”,为什么这么多人无法快乐,与生活在一个缺少真诚的环境中有关。在这个环境里,虚假几乎充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甚至在人们的行为习惯中。一次和朋友喝茶聊天,正是清明前后的时节,大家就打算选西湖龙井,从杭州来的朋友说,如果选龙井,就用我自己带来的吧。他马上回到酒店去取茶,我们笑话他太挑剔,也太讲究。他却认真地说,如果不是他自己知道这个茶的整个生产过程,他不相信这个茶是完全安全和无害的。听他说完大家竟然都有同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一直都很喜欢林徽因的诗歌,她的诗非常的美,并且能从它们的美中获得力量。她在《莲灯》中写道: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只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就是这样一个柔美的女子,透过文字表达着自己真的情感,以及自我呈现的能力,在另一篇短诗《“九一八”闲走》中,她又写道:

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

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

甘心让来往的车马狠命地轧压,

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这是多大的力量和能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林徽因却能够沿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前行?因为她有着强大的定力,由自己的心指引,去做自己满心喜欢的事情,并相信这一切。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真诚的环境里,这样强大的内心力量尤为珍贵。

学会让心健康,不受外在的影响,这是一个人能够获得快乐的根本所在。你可以把最寻常的空间,变成温馨美好的地方,你可以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喜悦而快乐地接触你自己,学会让心与美好连接在一起。你更需要在一个缺少真诚的环境里,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去做满心喜欢的事情,去积蓄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

 让心安住 《让心安住》 快乐
明白了这个道理,任何方式都可以让我们安静下来,打坐和闭关自是其中一种;让自己与大自然融合也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记得四月的一个周末,我到日本去看樱花,因为到的时间并不是樱花盛开的最好时节,所以并没有看到漫山遍野樱花盛开的灿烂景象。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心情,因为在奈良的一个夜晚,甘茜说酒店附近有一处著名的寺院,刚好在夜晚有两个小时的开放时间,不妨去欣赏一下。对于这个寺院我并没有任何的了解,也不知道一个夜晚的庭院会带给我什么。

顺着昏暗的灯光,踩着石板路,沿着路牌指示,来到了寺院,望着长长的石阶掩映在丰裕的花木丛中,灯贴伏在地面,发出微光,茶花在夜空下忘情地盛放,青竹刺破夜色的拢围,高高地向着那轮新月簇拥过去。庭院里的水面极静、极亮、极透,水边的树都舒展着枝条,向水中看去,都在向水的更深处聚扎,仿佛树是从水里生出来的,枝条变成了根系,好在其中一棵早开的粉樱也在欣赏自己的倒影,时不时还飘落花瓣,舒缓一下你的心,让你知道时光还没有凝固到无法呼吸与意想,世界也没有真的被颠倒过来。那个时候,站在水旁边的我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想能与这一切融合在一起,我的心也被无限充盈起来,扩展到浩瀚的太虚,让这不可思议的虚空在心里投映出一片纯净的天空。我只敢小心翼翼地站在水边,让自己的心与这静谧的水色融合在一起,与静籁的空气融合在一起,忘掉了自己在哪里,也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此时看到什么和想到什么已经没什么要紧的,拥有什么和失去什么也已经没有意义。是啊,什么也比不上,让心安静下来,专注。我总记得这份独特的感受,使得我对即使没有看到樱花盛开的樱花季充满感激,这番空和无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生命内在的力量和安然。

其实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美,都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满足,都可以让自己的心安然,并让心与美好连接在一起。你会有不同的信仰和追求,你会信赖自己所认定的信仰和追求。让心健康的努力也同样是你需要做的事情,这和你的信仰无关,而和你自己有关。想到这里,林徽因优美的诗句涌了出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682.html

更多阅读

《窦娥冤》 教案 窦娥冤的故事

(2010-12-28 22:04:43)转载▼标签:中职语文教案教育分类:高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窦娥冤?建议一 采用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由于本文是中国古代戏曲,语言多

散 文 风雨《洛神赋》 ■马伯庸 风雨洛神赋txt下载

风雨《洛神赋》■马伯庸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黄初三年。曹植从邺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曹植说自己在途经洛水时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极尽描摹这位佳人的风采神姿,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情。他就

强势品牌 《创建强势品牌》 第1章 强势品牌 品牌联想

  《管理品牌资产》一书中强调,品牌资产主要是由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支持的。这些联想可能包括产品属性、明星代言人或者一个特定的符号。品牌联想是由组织希望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所驱动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建设强势品牌的

声明:《让心安住 《让心安住》 快乐》为网友燒腦情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