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拉车 抬头看路 校漂族埋头鸵鸟?助跑猛禽?



25岁的李辉住在北大附近一个出租房里,每天7:00起床,背上书包到北大图书馆学习,中午在农园餐厅吃饭,学习累了就去操场踢球,或是在学校网吧上网,偶尔也去听听课……他过着几乎和在校大学生一样的生活。

但李辉在两年前已经毕业。

和李辉同住一屋的还有五个年轻人,他们都已经大学毕业,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找工作,六个人的大部分生活圈子依然在校园,其中三个是为了考研,一个为了出国,还有一个干脆就是不想工作。

他们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人把他们叫作“校漂族”。

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在教育部统计数据中,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以此数字推算,再加上前几年还继续“漂”在学校的人,保守估计已达到几十万。

我的考研在山腰,想去寻它分太高,研究生它不好考,导师问我要成绩,回他什么:不及格,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漂在学校。

我的工作在闹市,想去寻它人拥挤,招聘会它太火爆,考官问我要资历,回他什么:零经验,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漂在学校。

我的出国在河滨,想去寻它河水深,外国语它太难搞,使馆问我要签证,回他什么:没担保,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漂在学校。

这是一位“校漂”模仿鲁迅的《我的失恋》写的一首打油诗,打油诗虽然荒诞,但却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大部分青年人选择做校漂族的原因。

校漂族的出现和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政策密切相关,按照2002年国家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户口和档案可以在学校保留两年。这让大批没有工作的“校漂”把户口和档案放在自己的母校,然后在高校附近开始新的生活。

拼出一个幸福未来

2003,如果你那时去过北航,见过一个白白胖胖的姑娘穿着破烂,背个被太阳晒退色的书包,无论春夏秋冬,都戴一顶帽子,有时还戴着一个口罩,像个神秘的克格勃,每天行色匆匆、风风火火来往于学校各个教室之间的,那就是我。

那时我穿的是五道口10块20块的东西,脸上擦的是1块5的甘油,洗面奶根本就省了,住的是200块钱的床铺。没有娱乐,没有打扮,也没有交际。因为考研,我和男友没钱出去租房子。

大妞今年30岁,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公司上班。前年,男友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为了爱情,也为了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大妞辞了工作,在北航附近租了一个床位,也准备考研。因此,她过起了标准的“校漂”生活。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住过北航五个不同的地方,去过六次北航医院,手里有过北航四份水卡,和北航三个长相不咋地的男生调过情,在北航广告板上贴过无数次小广告,参加过北航繁花似锦的校庆,拉开过北航学生的架,吃遍北航各个食堂与饭馆。

在北航校园里,她能记住的脸从老师到学生,从医生到卖饭的师傅,从修车掌鞋的到食堂门口卖书的,少说也得有500张,但是能记住她的人可能只有15个。因为她不是北航的学生,她没有同学,只有一些“漂友”,虽然大家在校园遇见时也许会热情地打招呼,但是他们不知道对方从哪儿来,不知道他们要往哪里去,只知道他和自己一样,都是“漂”在校园。

去年2月,研究生考试结束了,大妞因为考得不好很郁闷,在一个无聊的晚上写了帖子,这个帖子叫《2003,28岁大妞在北航的考研生活》。大妞写这篇帖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情绪,但是没料到她的帖子几天内就有了近5万的点击率,于是,大妞一篇接一篇写着,写自己的校漂生活,也写身边的那些校漂们,帖子在网上居然很受欢迎。

2004年4月,大妞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考研失败,一年的辛苦与挣扎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好消息是:她写的《2003,28岁大妞在北航的考研生活》在网上很受欢迎,有几家出版社和几个书商找她出书。

校漂族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像大妞一样的“考研敢死队”,这些“考研敢死队”一般年龄在22~30岁之间,他们希望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狠狠心把人生的砝码加在了考研之上,希望以此来拼一个美好未来。于是在大学附近租个房子或往往是床位住下来,享用着免费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廉价的食堂伙食、打折的考研书店以及一大批同病相怜的“漂友”。但是,考研真的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也许这是这部分校漂族最不愿面对的问题。

鸵鸟的生存法则

李放皮肤黝黑,扎个马尾辫,戴着棒球帽,他2002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广告系,目前住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近,没有工作。李放在两次找工作的历史中,几乎都是带着旁观者的心态去参加面试的,每个月1000来块的工资还不够自己花呢。他也有过考研的打算,但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的考研班里看见黑压压的考研学生众星捧月般围绕着一名政治老师,“觉得很滑稽”,于是放弃。

“没意思”——这三个字是他经常提到的字眼。在李放租住的华师大一村12平米狭小空间里,堆满了《哈维尔文集》《卡尔维诺文集》等书籍,墙壁上还挂着一把吉他。最值钱的是那台电脑。除了看书、上网以外,他每天几乎有五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发呆。

“我的压力不是在于没有工作,而是在于自己,坦白说,我的心理还处在不能和社会和谐共处的阶段,可能是我进入社会的心态还有点儿问题吧。” 李放指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说,“我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可能得到工作,但我没有。甚至走在学校里,我都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

刘洋去年7月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她用家里给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错的房子,大部分时间漂在校园里,她说她就是喜欢校园的氛围,很轻松随意。

刘洋并不发愁工作和未来,闲来无事就去学校图书馆看书、上网,去教室旁听她感兴趣的课,或是干脆在校园的木椅上发一天呆。当然,刘洋也给家里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那就是她要考G,免得爱面子的父母来干涉她的生活。刘洋家里经济条件好,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等她自己漂累了、厌倦了,再考虑出国留学或者考公务员。

“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刘洋笑着说,没有学业压力,也没有工作压力,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生活过得悠闲自在,之所以选在学校附近,是因为熟悉了学校的一切,在这里感觉很安全。

刘洋和李放这样的“校漂族”为数也不少,他们留恋校园舒适清静的生活,对社会存有逃避心理,他们不找工作,对考研也缺乏信心。住在学校附近,他们旧有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续下去,于是,他们本能地选择了感到比较安全的“校漂”生活。

有学者认为,“校漂族”其实是一群逃避现实的鸵鸟,无法或不愿去适应社会,当他们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危险时,就把头埋进了校园这片沙子里,从此不再出来。

而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陈成文教授则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校漂族”是心理上没断奶的群体,他们的产生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现在全国一年的高校毕业生就是几百万,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增加。再加上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用人单位出现了“文凭高消费”的现象,你要找到一个好单位,很多单位要研究生文凭,所以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选择推迟就业也情有可原。陈教授分析,校漂族的出现和现在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也有关系,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为子女提供生活来源,也希望子女更有出息。另外,校漂族不去挤岗位就业,留在学校继续增强自己个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文凭,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对社会来说,也减缓了就业压力。

如果有退路,我永远不会喜欢漂着!

李静成为校漂族是迫不得已,她家在长沙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姐姐在广州打工,几乎把整月工资都寄回来供她和弟弟上学。在长沙大学三年专科,已经花了家里两万五六了,可从9月份拿到自考本科文凭脱离学校,三个月过去了,她依旧没找到工作。

毕业以后,李静的住宿就是打游击,开始在学校跟下一级同学挤着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就跟其他同学挤着过,好在住宿用不着花钱。所有开支,只能靠毕业前学校退的几百块钱和发的甲等奖学金维持着,有段时间整天的食物就是一袋挂面,“煮得时间长点儿面就会显得多一点儿”李静淡淡地说。

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招聘会,只是以后每去一次招聘会,都在门口考虑、考虑、再考虑,进,还是不进?每一次花了5元或10元换来的是一周苦苦的煎熬,用人单位的电话始终是哑巴,而口袋里的5元10元在一张一张减少。

漂了这么长时间,李静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但想到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快要倒塌的房子,李静不得不对自己有信心,不得不努力去寻找工作。

也许王子虚的日子比李静稍好一点,至少他有三年的工作积蓄支撑着他的校漂生活,但是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报考研究生了,眼看着再过一个月研究生考试又要开始了,他现在已经开始经常性地失眠了。

第一次考研是在毕业后的第三年,那时他是北京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每天单调的生活让他想到了改变,原本想换个环境,但是才工作几年的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他选择了考研。第一次,也许是准备不充分,成绩不佳。第二次,他干脆辞了工作,回到了他熟悉的北师大校园,专心致志地考研,结果总成绩排名第二,但是外语差两分没过线。

怎么办?就这么放弃吗?王子虚把自己关在那个被称为“巴士底狱”的地下室里苦苦想了两天,当他那两天来第一次见到阳光的大眼睛不由自主地淌下泪水的时候,王子虚决定再试一次,那天,他在师大的餐厅里点了三个菜,吃了6两饭。

晚上11点,一身疲惫的王子虚回到地下室,钻进潮湿冰凉的被窝,却怎么也睡不着,早上被眼光驱散了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明年要是考不上怎么办?难道再漂一年?不漂怎么办?再回去找工作?可惜自己已经不是应届生,也没有什么高级职称,到时候怎么找?除了考上研究生,还有别的选择吗?

“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被放在温水里煮的青蛙。”王子虚抬起他疲惫的双眼说,“我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这样漂着虽然难受,但是已经很难跳出这种生活了!”

和王子虚一样,在大多数“校漂族”看似悠闲的生活背后,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透支健康和改变正常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同是“校漂族”的内蒙古大学毕业生“痛并快乐者”在网上抒发了自己的郁闷:“我时常有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自己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感觉像是个游荡在校园里的边缘人,我想结束这痛苦压抑的生活,可是谁能告诉我,退路在哪里?”

校漂小贴士

你作好准备了吗?

 校漂族埋头鸵鸟?助跑猛禽?

在北大三角地一个宣传栏前,北大数学系四年级的一位王姓同学正在寻找理想的租住地。他对记者说,他也打算考研,但时间定在明年大学毕业后,计划专门用一年时间备考。“我现在查看房子,就是为明年‘校漂’打探房源。”

和王同学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校漂”的生活方式。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校漂族”呢?据记者向相关专家咨询,选择“校漂”前,你应有如下硬件及软件的准备:

1. 对未来方向的筹划。漂是一个喘息与中转,但你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在他人奋斗的时候作壁上观;况且,未来的方向并非静卧思考便能手到擒来的。

2. 融入社会的渴望与开朗达观的开放性格。逃避社会与工作压力是“校漂”的大忌。如果你是因为胆怯或懒惰选择“校漂”,还是及早上岸为妙,否则走路的双腿有退化的可能。

3.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校漂族”不仅要面对外界的非议与不理解,更要时刻忍受自己内心的不安与自责,如不能及时调整,容易沉溺其中。

4. 雄厚的经济基础或超强的生活能力。要么父母家庭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要么自己可以忍受拮据的生活条件,并有能力创造些许财富,失去经济基础的漂流坚持不了多久。

5. 极强的自制力。对于有考研、出国或报考注册会计师及律师等目标的“校漂族”,自制力尤为重要。安逸且无压力的校园生活最先毁灭的便是一个人的自制与毅力。一旦松了气,为“校漂”所付出的精力、金钱与青春也便一并付诸东流了。(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9137.html

更多阅读

易信发现拼车族怎么用? 拼车一族模块

易信发现拼车族怎么用?——简介易信发现里有一个拼车族,可以方便上班族拼车上下班,只要设定好自己的线路就可以搜索拼车了。小编教你具体步骤。易信发现拼车族怎么用?——工具/原料智能手机易信软件易信发现拼车族怎么用?——方法/步骤

iertutil.dll文件丢失,看不到桌面,怎么解决? iertutil.dll

iertutil.dll文件丢失,看不到桌面,怎么解决?——简介 今天有个同事找我,说她自己的电脑进入系统后看不到电脑的桌面。我打开电脑进入系统,提示iertutil.dll文件找不到,如图。和同事确认后,是她把IE浏览器卸载后导致无法进入桌面。 Iertuti

求生之路如何建立局域网联机游戏? 求生之路3局域网联机

求生之路如何建立局域网联机游戏?——简介《求生之路》(Left 4 Dead,简称L4D,又译“生死四人组”)是一款以僵尸为主题的恐怖生存类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本游戏可联网也可以单机或者建立局域网进行游戏,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建立局域网进行宿舍或

北漂族 北漂一个女孩的艰辛

来北京的外地人时常被当地群众称为北漂族,北漂族是一个很大的族群。族群里有全国各地的群众,他们联合在一起,共同生产,共同创业,共同致富,共同服务群众。在很久以前,北京就有北漂族。全国各地的群众来北京工作,一个是为了融入大环境,实现人生

声明:《埋头拉车 抬头看路 校漂族埋头鸵鸟?助跑猛禽?》为网友蓝天下面的女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