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排名中继续笑傲群雄,按主流经济学的逻辑,这个结果简直难以置信。以高福利高税率著称、曾经“北欧病”缠身的这些国家哪来那么强的竞争力?
2004年10月13日,芬兰再次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这已经是连续第三次了。而在排名的前六位中有四个是北欧国家。曾经在学术界热极一时的“北欧病”的说法,看来已经无疾而终了。
北欧国家独具特色也曾广遭诟病的是高福利制度。这种制度为他们的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免费的教育,高额的医疗补贴,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等。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国家不工作也能够衣食无忧。
著名经济学家、“休克疗法”的创始人杰弗里·萨克斯,对北欧国家一直极力推崇。他在为今年7月26日的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封面文章中,将北欧国家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他在文章中称,在美国这样的大国只顾炫耀他们的成就时,北欧国家正在悄悄地发展着,并且这种发展是平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步进行。
如果全面地考察一下人均国民收入、国民健康状况、经济竞争力、民主制度、环保意识以至诚信建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萨克斯会把北欧国家称作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北欧国家在这些指标中每一项的排名中都名列前茅。
联合国发展项目在测评社会进步时,除了考察人均国民收入外,还包括了教育水平、人均寿命等,结果是2004年在175个国家中,挪威和瑞典高居前两位,其他北欧国家排名也很高。
这一切让很多经济学家(包括中国的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言之凿凿地认定“高福利养懒汉”,并且说这是基于“不变的人性”得出的一个“铁律”。
他们会很委屈:“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凭什么是芬兰呢?
北欧成功的快捷方式
北欧国家似乎至少有三点经验可以保证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能够少一些曲折。
第一,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和科技投入。
第二,不让一个人掉队。这主要是指高福利制度。在世界各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公平越来越差的大环境下,北欧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感觉颇为温情。
第三是充满活力的私营经济。北欧有一批名声显赫的大企业:诺基亚、爱立信、沃尔沃……
但这三点间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按照经济学的基本逻辑,高福利必定会增长人们的惰性,不利于激发国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也不会有充足的创新的动力。长此以往,高福利制度带来的必定是经济丧失活力,闲人阶层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高福利要靠高税收支撑,而高税收必定会不利于国民经济私营部门的发展。
“对像芬兰这样的北欧国家,不能运用常理思维,”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的王鹤研究员在接受《经济》采访时强调。他介绍说,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了很多年,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这套体系对早期的盲目性已经做了很大程度的修补,在“保障”之上还附着了一套“约束”机制。懒人和不劳而获是不会长期得到照顾的。
再者,国民普遍的受教育水平都很高,国民素质相应地也得到提升。懒人和不劳而获与社会价值标准格格不入,会遭人鄙视。所以只要有劳动能力,没有人甘愿长期依赖别人生活,靠社会养活。
私营部门能够在像芬兰这样的北欧高福利国家里得到如此健康快速的发展,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奇。必定会有一些因素能够抵消高税收及高福利带来的对私营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对于芬兰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解释,或许会帮助我们找出这个悖论的玄妙所在:“芬兰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非常高,公共机构效率高,私营部门积极采用新技术、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项目负责人、首席经济学家Lopez-Claros通过分析调查认为,北欧国家的政府在所调查的国家里廉洁度最高,贪污腐败在这些国度里无处遁形。公共机构的效率在所有国家里是最好的。以上两点是芬兰能够超过美国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
11月16日,访华的芬兰外贸部长Paula Lehtomaki女士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芬兰政府是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府。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公共机构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会受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在一些贪污腐败流行成风的国家里,由此带来的成本可能会比高税收还要大。
透明、高效率的政府为芬兰的私营经济提供很好的环境保证,除此之外,芬兰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
芬兰国家技术局驻华首席代表Juho Rissanen告诉《经济》,芬兰是个小国,人口只有520万,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1/28,在发展劳动力或资本密集型经济方面没有优势,只能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强调科技投入,以发展智力密集型经济。
芬兰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以科技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兴国战略。芬兰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5%,超过日本和美国。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究开发,是芬兰科研的一大特点,这进一步增强了芬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芬兰政府不会干涉企业的经营,但会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企业集中资源发展本国的优势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芬兰就极有远见地着手开发电信产业,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电信法、数据法、商务电子通信法、电子签名法和信息社会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完全开放电信市场,不仅为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而且为芬兰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并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奠定了基础,这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诺基亚。世界经济论坛去年2月发布的一项报告称,芬兰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集中所有资源发展几个可能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似乎是“小国”能取得大发展的一条捷径。北欧国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的卢森堡体现得更为明显。卢森堡只有40万人,占地2600平方公里。但是它的钢铁制造业非常发达,不仅人均钢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而且向全球很多国家出口炼钢技术。同时卢森堡还是世界第七大金融中心,中国工商银行在欧洲成立的第二家营业性机构就设在卢森堡。《经济》记者在同随同首相访华的卢森堡经济部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Romain Fouarge探讨这一问题时,他风趣地说:“我们的鸡蛋不多,不能把它们分散到多个篮子里。”
科技的发展必定要有发达的教育的支撑。芬兰有一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60年代起,芬兰就开始大力普及9年制义务基础教育,并实行免费高中和高等教育。芬兰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高达18%,远高于美国和日本。
北欧模式的隐忧
中国道家讲“物极必反”,北欧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90年代初,芬兰就遭遇了经济衰退,其他北欧国家也都未能幸免,因而会有“北欧病”的说法。“如果说北欧以后再‘生病’的话,原因可能还是和他们高福利高税收政策分不开”,虽然对北欧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王鹤研究员还是道出了他的担心。
撇开高福利暂且不说,高税收的政策让很多芬兰企业感到压力,也让外国投资退避三舍。芬兰的外国投资所占比例非常小,远低于西欧国家,很多芬兰学者对此表示担心。芬兰外贸部长Paula Lehtomaki女士表示,在这一点上,芬兰应该向中国学习。她还正式宣布启动旨在增进中芬了解的“感受芬兰”的活动。活动从2005年开始,将依次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展开,历时三年。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个规避风险的好办法。而芬兰最大的公司诺基亚的出口占据芬兰年度出口总额的20%多,上下游的合作厂商多达6000家。一个企业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此重要,这很难说不是一种风险。
芬兰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Paula Lehtomaki女士此行访华,随同的还有一个包括32名成员的商务代表团,意在加强芬兰中小企业和中国的合作。这只是一个探路行动,随后芬兰政府还会组织更大规模的中小企业代表团来华分食中国红热经济的蛋糕。
世界经济论坛
2004-2005年经济体竞争力排名
1. 芬兰
2. 美国
3. 瑞典
4. 台湾
5. 丹麦
6. 挪威
7. 新加坡
8. 瑞士
9. 日本
10.冰岛
11.英国
12.荷兰
13.德国
14.澳大利亚
15.加拿大
16.阿联酋
17.奥地利

18.新西兰
19.以色列
20.爱沙尼亚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