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意志是一件很难捉摸的事情。尤其面对一个轰然打开的庞大市场,静默的资本态度更有可能让人受不了。 2004年12月11日,按照WTO相关承诺,中国向国外运营商开放京沪穗三地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外方持股比例上限25%。
向它们开放的是这样一个魅力四射的市场。根据市场咨询公司Gartner的研究报告,今年中国固定电话市场规模超过283亿美元,同比增长率13%。2008年之前,这个指标将保持在8%的平均水平。
“我们会意外地发现,设想中大门外拥挤排队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视野所及,空空如也。”SKT(中国)总裁刘允说。
或许,外资运营商们在乎的并不是一条凭空划出的时间线(时间的意义如此玄乎),而是真正豁然的市场,还有这个市场给予他们的机会。
而现在,这些要素并不如“12月11日”这条时间界线一样可明显感知。
“进入中国市场成本太高,我们没有兴趣作这种划不来的投资。”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时间12月12日,AT&T亚太区(日本除外)副总裁Steve Low抱怨称,除了必需的网络建设成本外,中国政府还要求新进入者交纳2.5亿美元之高的“牌照费”。
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经营全国或者跨省市基础电信业务的外资电信运营商,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亿元人民币;经营省内业务的公司则为2亿元人民币。
记者就此向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王建章司长求证时,他表示并不知悉牌照门槛一事。
而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市场经营管理处某人士则称,政府绝对不会拿牌照资源“卖钱”,也不惧怕市场开放。
“开放是相对的,中国运营商也希望通过与外资运营商的合作走出去。”
不过,这种争论在AT&T看来却没有多少意义。因为Steve Low说,即使没有牌照壁垒,公司也“没有兴趣在华拓展传统电话业务”,而是更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网罗跨国企业用户。
在中国,AT&T也确实是如此布局的。目前,公司在华合资公司上海信天的主要收入就来源于给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的电信接入服务。
不承担网络建设成本(租用本地网络)、用户利润率相对较高,这确实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本土市场介入方法。
不过,真正的电信投资机会也可能并不在固定电话业务领域。
比如,目前我国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1%(城市为32%),还存在巨大的挖掘空间。不过,由于成本过高,用固定电话方式解决这个矛盾的可行性并不大,无线通信方式却或可成为可选途径。
尽管相关部门正试图通过“普遍服务基金”方式来实现普遍信息服务,实际推动力却相对有限。
可以设想,如果外资运营商有意介入这个工程,尝试用SCDMA、CDMA450等手段向农村地区提供无线通信业务,不仅可以收获市场飞速膨胀带来的可观投资回报,也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得到灵活性政策的特惠。而这种基础正是下一步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
另外就是增值电信业务市场。这个市场正随3G中国概念的日渐逼近而越来越实际。不过,除了作为SP(业务提供商)、CP(内容提供商)的具体业务提供之外,外资电信运营商在3G增值业务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可能需要走向更高端。
与2G、2.5G相比,即将到来的新一代电信增值业务体系更加需要的是业务模式(Busi-nessModel)。在这个层次上,相对走在前面的外资电信运营商可以为国内同行提供咨询、合作,甚至合资推广服务。这方面,韩国SKT与中国联通的合作就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