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

  1.生态足迹法介绍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生态足迹法的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化石燃料用地和海洋用地。

  化石燃料土地: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CO2,化石燃料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我们也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并未留出这类土地。

  海洋:目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在366×108hm2左右,人均为6hm2。其中8.3%的水域(人均为0.5hm2)提供了全海洋95%的生物产品。目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断扩大,而海洋生物产量已接近极限,但人类实际能从海洋中获取的食物是比较有限的。

  生态足迹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也就是说任何不同种类型的土地都不存在一个单位空间内。譬如,一块地当它被用来修建公路时,它就不可能同时是森林、可耕地、牧草地等。这条“空间互斥性”使得我们能够对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进行加总,从宏观上反映人类系统对自然系统的总需求。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全球人均对各类生产性土地的拥有量分别为:0hm2化石能源地、0.25hm2可耕地、0.6hm2林地、0.6hm2牧草地、0.06hm2建筑用地及0.5hm2海洋面积。考虑到各类土地之间生产力的差异,分别赋予它们1.1、2.8、0.5、1.1、2.8、0.2的权重,然后将上述值加权求和,得到人均拥有约1.8hm2生产性土地的一个结果。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至少有12%的生态容量需被保存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意味着在人均1.8hm2拥有量中需扣除约0.2hm2土地来供给地球上其他生物生存所需。这样能为人类所使用的土地面积仅剩下1.6hm2/人,这个数值就是全球人均总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由于生态足迹法的理念是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所以该方法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折算成生产和吸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因此任何特定区域(从一个城市到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生态足迹,就是其上的人口占用的用于生产所消费的资源与服务以及利用现有技术同化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为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为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为人均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为人口数;为人均生态足迹;为总的生态足迹。计算步骤如下:

  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消费量。计算公式为:消费=产出+进口–出口;据各消费项目的平均产量数据,将各消费项目的消费量折算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汇总、加和,计算出生态足迹的大小。由于各种类型的土地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因此在计算生态足迹时,为了使这6类不同的土地面积和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和加总,要在这几类不同的土地面积计算结果前分别乘上一个相应的均衡因子,以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均衡面积。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全球该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计算生态承载力。由于同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对比时要乘以相应的生产力参数。计算公式为: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均衡因子×生产力系数,然后求得总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比较,如果某地区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那么该地区就是生态赢余,为可持续状态;如果某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那么该地区就是生态赤字,为不可持续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生态足迹量化了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真实的生物生产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可提供定量依据,进而明确生存的状态。

  2.生态足迹法应用研究

  Wackernagel等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要维持目前的消费水平,每个普通加拿大人有1.9hm2的生态盈余;相应地,普通美国人其人均生态赤字为3.6hm2,所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的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0%。在生态赤字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要通过进口资源或消耗本国资源来维持。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已经超出了自然的供给服务能力,自然资源被耗竭着。

  在我国,生态足迹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从应用的实例来看,这些地方均出现了生态赤字,表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小生态赤字呢?一般来说有如下三种方法:①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产量;②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③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3. 结束语

  生态足迹法是人们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直观的量化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生态足迹法只是关于生态方面可持续性的分析方法,要想表明更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性,还需与其他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可持续度量指标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补充,如传统的GDP指标等。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

  【2】Meadows D,Randers J,et al.Limit to Growth [M].New Youk:Uiverse books,1972

  【3】Meadows D,Randers J,Beyond the Limit [M].Toronto:McClelland&StewartInc,1992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997.html

更多阅读

函数指针及其应用 函数指针的应用

0推荐http://aoqingy.spaces.live.com/blog/cns!153c2d72af27eb1c!295.entryC语言专题(二):函数指针及其应用函数指针:函数的入口地址C程序变量驻留在程序内存空间的某个地址,它所在的地方取决于变量类型(自动变量、静态变量或全局变量等)

转载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一: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原文地址: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一: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作者:碎心札记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一: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人物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2、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角度或途

声明:《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为网友画扇描眉染尽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