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品牌危机:来自信用底线



“中国的银行信用是脆弱的,而未来的银行竞争,必将是服务和信用的竞争。”

如果所有的银行不存在了,你最担心什么?一项针对3400名上海居民的调查显示:银行对于你最大的意义是什么?65%的公众认为是为了“实现有效理财”,79.5%的人回答只是“为了取息增值”,却有100%的人表示“为了财产安全”。可见,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保证公众的财产安全,这是所有银行的信用底线。

有没有人可以不使用任何密码把储户的钱从银行转走呢?中美大都会保险公司就可以做到,并且不只是一家银行,而是包括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

永远不要存钱到工行?

进入2005年以来,北京已经发生数起这样的事情,给银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些储户甚至彻底清空自己在工商银行的账户,并且扬言不再把钱存进所有工商银行的储蓄网点,尽管他被“强行划走”的钱只有475.60元。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北京智美灵动公关公司的总经理王卓,他也是发现自己在招商银行的账户有钱被不明划走,经过致电银行才发现,钱同样被划到了中美大都会保险公司的名下。与另一位工商银行储户倪先生的情况相近,王先生也是先接到大都会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当时对方在电话中向他推荐一种保险项目,在王先生表示现出一定的投保兴趣后,对方要求他提供自己的招商银行账号。当时王先生考虑对方没有密码取不到钱,就把账号告诉了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随后,王先生通知对方,自己不考虑购买这种保险,但是,对方竟然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通过招商银行大大方方扣走了投保费用。

事后,银行和保险公司陆续把钱退还给倪先生和王先生,得到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典型的“银企合作”的“代扣服务”。

而这件事情却让人觉得暗自后怕,如果保险公司从账面划走的不是四百多块,而是40万、400万,那么,他们遭受的损失可能是致命的。人们所不解的是:银行有什么资格把我的存在他那里的钱私自转给另外一家公司!如果银行都不能信任,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那份缺失的授权

记者从招商银行了解到,不只是招商银行,各大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和企业合作开展代扣代缴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如代替缴纳有线电视费,就是银行与收款单位签定协议,委托通过银行进行缴纳,而有线电视公司通过和储户签定委托协议,来获得储户的确认,三方签定两个协议,来完成储户、银行、企业三方面的授权。前面所讲到的例子里面,问题就出现在缺少储户提供给企业的授权协议。

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在通过银行进行保费代缴,缴纳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要求客户在指定银行开设账户,按期从制定账户中扣除保费,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会把这个账户作为专用账户,除掉保险费以外,保持很少的余额;第二种情况是保险公司可以从储户的现有户头上扣除保险费,本文中提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储户对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投诉也就最多。并且,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必须由保险公司和客户签定委托扣款协议书,银行在对委托扣款协议进行审核后,才能办理不需要密码的委托扣款。

这项执行了很多年的业务,为什么现在反倒出了问题呢?原因是中美大都会开展了一项新的业务形式,而这种形式是银行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也正好暴露了银行管理的漏洞。

记者从中美大都会了解到,他们开展电话推销的方式,并且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进行录音,只要对方口头表示同意或者意向同意接受保险服务,就看成是对方代扣保险费用的授权,马上开始着手从银行划拨款项,但是客户往往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签定正式的协议,保险交易就没有发生,并且,透露账号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存款,密码是自己与银行的一种约定,可以保证自己的财产不受到侵害。

“充分思考”与“信用放大”

保险公司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录音确认同样有效,另外,银行并不需要看书面的确认协议,“我们有信用”。实际上,记者了解到,招商银行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审核程序,开始认真核对客户的给保险公司的授权协议。

为什么保险公司要急于从客户账户上完成扣款,反正也要有一个签协议的过程,为什么要急于一时呢?其中的原因是银行此前没有考虑过的。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道出了背后的原因:“目前保险竞争激烈,面对面的保险业务拓展往往遭到排斥,很难开展,并且单位时间内接触的客户有限,现在采取电话的形式,节省了时间,并且更容易让客户接受。但是保险业务往往即使当时客户同意了,过后的反悔或者重新拒绝的比例非常高,通常能达到三成以上,为了减少这种情况,保险公司想到了这种办法来避免夜长梦多”。

我们注意到:以上的两个案例都是发生在客户改变意见的情况之下,看来无论“夜有多长”,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唯一不同的是,客户更多把抱怨集中在银行身上:“保险公司只是一个公司,银行不应该不讲信用”,一位储户这样抱怨。其实,银行也是间公司,这种中国所特有的理解误差,对于银行来说,过去是一种先天优势,而现在却更像是一种挑战。

 中国的银行品牌危机:来自信用底线

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保险公司把能够“直接从银行扣款”,当作炫耀保险公司实力和影响力的一种道具,无形中借助了银行的品牌,实现了信用放大。

商业银行面临信用旋涡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目前,我国银行面临着两个严峻的信用旋涡,他们是银企合作以及银行腐败。”

他介绍说,目前我国银行需要建立专业部门,来处理银企合作种的信用分离问题。一些企业因为自身的信用不足,往往借助银行的品牌来增加竞争筹码,例如,如果银行的行长出现在一个企业的招商会议上,往往是被利用了,因为企业试图通过银行的出面来论证自己的融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采用银行代扣款的方式,则表明这家企业已经通过了最高级别的信用认证。这些都是企业借助银行实现信用放大的例子,随着银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变得岌岌可危。

其次是一年来的银行腐败,因为银行一直以来都是处在国家的管辖和干预之下,所以,银行的危机公关工作一直由主管部门在出面,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放开,竞争将不仅限于我们自己,商业银行作为公司,同样应该拥有自己的危机公关意识,毕竟,充分体会了信用危机的威力,才能切身体会到信用保全的重大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银行也已经尝试开展信用和公共关系的维护,只是还处表现在服务层面,缺乏战略的思考和细致的执行计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2334.html

更多阅读

剖析《纽约时报之中国的垃圾焚化炉:危害全球的隐患》

最近网友上汤菠菜在微博上转载了《纽约时报》2009年刊登的《中国的垃圾焚化炉:危害全球的隐患》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174e850100sb0c.html#vote,由于没有看到原文,如果翻译还比较准确的话,那么其中几个观点与事实完全

中国农业银行品牌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与品牌形象

     “国家形象”作为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的综合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力度。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社

品牌危机:从假洋鬼子到“害羞男”

品牌危机:从假洋鬼子到“害羞男”民以食为天,但是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却让人揪心,地沟油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业的“天”一下子阴了来,品牌危机也随之而来。市场上不计其数的饭店、快餐店、食品店,有多少是安全的,放心的,健康的?

如何打造中国品牌 如何打造中国的奢侈品品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开始重视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改善。新兴的中产阶层以较高的收入水平和高等教育经历正逐渐成为新奢侈品的消费主流。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发展为新奢侈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而新奢侈品在品牌文

不得不警惕的外资品牌阴谋:谁来主宰中国品牌未来

沉寂了许久家电连锁市场,在百思买对五星电器完成完美收购的同时再次重新定义了行业格局。国美、苏宁、百思买,无论是第几,毫无疑问百思买的出现是孕育许久的计划性行为,而且是势将必行的。从家电连锁行业的角度说,似乎可以用更加白热化

声明:《中国的银行品牌危机:来自信用底线》为网友猎杀者的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