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逐渐转向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人们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时,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善于反思,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应该是一位教师不可或缺的品格,作为“人的工作者”,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走向专业成熟!因此,只有成为“反思型教师”以后,才能成长为学者型教师,或者成为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一、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最早提出并深入研究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当属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杜威,杜威在其发表于1933年(第二版)的《我们怎样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对反思做了界定: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他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含大量涉及个体内在信念和知识的相互关联的观念。

  杜威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反省思维和一般的思绪有明显的不同,即反省思维发生的两个条件是:(1)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的瓶颈等状态;(2)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实际办法。他还区分了常规行为(Routine Action)与反省性行为(Reflective Action)的不同:前者通常依据传统、冲动以及权威作为行动的依据,并认为每一所学校都存在着一种或多种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而且这种现实是以一种无问题的方式构成。而后者则是深思熟虑式的,在这里,“深思熟虑式的”是指个体能够多角度地看待、分析问题,寻求多方面的证据证实结论,它是指个体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在所面临的问题与头脑中各种可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间建立连接,再从这些连接之中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基础上,真正将反省思维应用于教学的是美国学者斯冈(D.A.Schon)。他于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认为“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斯冈的著述引发了人们对教学性质的激烈争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应当将“反思”视为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由于“反思性教学”看待教学工作性质的视角不同于传统的范式,代表和反映了西方后现代社会认识和方法论的特征,是重新审视教学工作性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因此,在西方各国近一、二十年致力于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宏观背景下,“反思性教学”自它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便一路高歌、势不可当,其发展和流行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对反思性教学是否能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它的长久生命力表示怀疑,而到90年代初,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人们重新关注反省思维并形成了培养职业者反思能力的高潮。

  二、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识。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难等状态,和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办法。通过这一过程,在促进人类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创新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人类的进步也是一次次的反思的结果。

  素质教育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围绕教材,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不断地反思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做“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就非常必要了。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那么我们怎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

  三、培养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首先应该知道如何进行反思,也即反思的方法问题、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怀疑方法、提问方法和分析方法。怀疑方法,是反思中使用最广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反思的怀疑是出自理论要求的怀疑,它表明对事物的存在追寻充分的原因。提问方法,就是把事物转化为问题,继而追问。提问方式有三种:“What-to”的提问,“How-to”的提问,“Why-to”的提问。分析方法,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除了指澄明、清晰等含义外,更主要的是指解析、解构的技术。

  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进行反思,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按反思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师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等;教学艺术的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四、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主动的发展为目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突出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进理解和应用。“反思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弗洛登塔尔),反思性学习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理解和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帮助下,由学生主体把要学的知识去发展或再创造的过程;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使学习成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反思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坚持经常反思,教师在反思的同时就要坚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任何事,如: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教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比较设问、变化设问、正误设问、转化设问”等方法来引导反思,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除了学习方面,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自己做的某件事情、及对某物的认识等进行反思。注意从三维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使其尽快形成反思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反思为教师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教学方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一同成长,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的阐释[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4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1

  [4]金祥林 廖祥红.专业化与新时期教师质量标准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4053.html

更多阅读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香港 璀璨的明珠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让学生从阅读提示入手,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

教学研究: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黄蔚玲【摘要】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思考,以及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对如何实现读写

转:关于小学数学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为什么将左右概念纳入小学数学课程 我们知道,原来的小学数学,一般都把左右概念当作日常生活用语,或者说当作不加定义的原名,而不是作为数学概念来引入并使用的。自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左右概念进人了小

声明:《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思考》为网友窒息的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