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不论是诗歌形式、作品数量还是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都是其他文学样式无法匹敌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诗歌,我们可以从诗体的演变、近体诗的格律、意境和章法几个方面入手浅论中国诗歌。

  1.诗体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文艺起源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要观点。在上古“诗、乐、舞”是同源的,总体来说,和音乐、节奏和曲调分不开的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其演进轨迹,乃是从民间歌谣走向文人创作,从依附于曲调走向立足于词章,从叙事走向抒情,从即事名篇走向注重立意与谋篇布局,从相对于较成熟的四言走向更加完备的五言、七言,从古体走向近体、走向格律。格律诗之后,白话文盛行,西风东渐,新诗出现。

  上古诗乐不分,歌谣共生。歌谣之起,起于人心之触动,情感之激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起而嗟叹之,继而永歌之。冲口而出之嗟叹,多为感叹词,即噫、吁、乎、哉之类。叹之既久,由虚转实了。如“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易经·贲·六四》。又由感叹词发之胸臆的简短一言变为二言,由二言而成一节拍。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通篇已无虚词,皆为实词。其后一节拍又发展为二节拍,如《涂山女歌》之“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这便产生了四言。四言既成,而没有直线递进为六言、八言,是因为四言一句,四句一章,二三章节,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足成一篇。这就是上古的歌唱,也是大多数歌唱体的惯例。

  四言诗、二节拍,属于嗟叹之词。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所谓永歌,大体是拖腔拖调,也就是延长节拍。节拍延长了,便需要补充音节,实词有实际意义不便充当此任,语助词就在这时候填补进去了。如《诗经》“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魏风·十亩之间》。随后,语助词又逐渐为介词、副词、代词进而是名词、动词所代替。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魏风·木瓜》。如此便产生了第三节拍。第三节拍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节拍的句式,在两两相对的骈偶节拍之中介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节拍,使得音韵具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之美。奇偶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想境界,经由秦汉,三节拍的杂言逐渐形成了整齐成篇的五言句式。这便是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的兴盛。

  汉乐府具有较为明显的叙事讲唱倾向,而文人五言诗则逐步转向抒情为主。从《古诗十九首》到曹魏诗人,在对五言乐府的模拟继作中逐渐建立了“上二下三”的句式,一韵到底的押韵,重寄托,尚词采的立意,摒弃叙事讲唱的民歌模式,而代之以抒情言志的文人技巧。从此,作为诗体意义上的五言诗,不再是授之于口耳的声歌,而成为授之于视觉和心思的案头诗。

  七言诗的兴盛晚于五言诗,虽然节拍相似,但它并不是五言诗的直接推进。一般认为,它来自于骚体诗和歌行体诗,张衡的《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行”就是很好的例证。直至南朝齐梁时代,诗人们所作七言也主要是乐府歌行体。

 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齐梁时期讲究声律的五言新体,风靡一百多年,经过包括北朝、隋朝以及唐初诗人的共同努力,古体诗完成了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转型。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从此便成为中国传统诗型的代表样式。

  2.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诗成为了代表是有其原因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是在长期创作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也是汉语语种及语法特性决定的。

  汉字是一种保留了象形特征而又以形声为主的表意文字。简单地说,方块字便于整齐排列,四种声调适合错综搭配,单音节适合于一字一意的意义对称,这便为句式整齐、抑扬平仄、意义相辅相成的句法安排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诗人对句式、声调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的讲求形成了诗的格律。

  格律诗以格律严整而得名。全篇8句,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句押韵,多数情况下,首句也入韵;韵脚则需用平声和平仄二声的分合,遵照平水人刘渊刊定的107部《礼部韵略》。律诗两句一组,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即上下两句位置相同的字词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对。

  律诗分为三种,即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排律就是对律诗的一种扩展和延伸,一般为10句、12句或者更多。

  绝句分为两种,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的平仄和对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8句平分或首尾拼合即可产生不同的平仄格式。

  与对仗同时出现的还有黏合,同一联中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即为“对”,上一联末句,与下一联首句平仄相同即为“黏”,这里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意境与章法

  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优良传统,近体诗篇幅短小,所以它的行文用字、篇章结构不能不格外讲究,它注重意境含蓄和章法的井然。意境的主要创造方式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现情志是“写什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怎么写”。诗歌重抒情,抒情最忌直白,需要借助环境。大凡优秀的诗歌,几乎没有刻意写景、纯粹写景的。

  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

  4、格律诗语言形式的文化特征

  如果从语言和文化的深层关系看,近体诗的形式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具有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它还直接或间接地表露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精神内核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其背后,是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从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一直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生活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环境相对稳定,因而他们的性格就不像西方游牧民族那样骠悍,敢于抗争,感情也不如他们奔放,而趋向含蓄理智。狭小的活动范围、浓厚的乡土意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很自然地孕育了汉民族喜欢和谐、追求统一、讲究中庸的思维定势。政治上,汉民族的政权、神权、主权高度统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无从立足,从而也产生了把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混为一谈并为“王权天授”寻找理论依据的“天人感兴”的迷信说教,以及要求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东方人际关系模式。所有这些,都使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存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物我合一”等带有整体观念色彩的哲学命题,以及尚实、含蓄的表现特征。反映在传统诗歌创作上,就是“诗言志”这种物我合一、主客体统一的美学观念。

  近体诗沿着诗歌言志缘情的古老传统,特别突出并发展了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功能,重主体主观情态的抒发,强调以情动人,情景交融,情和景以相融相洽的整体性形成了诗歌意境本身固有的自然本质。而意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境界的特殊性,在于它必须具有给人以“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效果。与之相应,意境的描绘要求既含而不露,又自然明白,因此古代诗人都颇重含蓄,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多种说法。这也是近体诗布局谋篇尚简,用字简约而在文法规则上自由切割意合的主观原因。为达到言简意远、意在言外的意境,诗人不得不抛开正常的文法规则,省去各种外在的语法标志,利用高度密集的意象、切割文法、锤炼“诗眼”等方法,拓宽了诗句本身的表达容量,使语言符号产生了极大的伸缩性、延展性和多义性。具言之,密集的意象,强化了诗歌重重叠叠的画境,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白”,产生旷远朦胧的美感效应;各种动词的省略,提高了意象的视觉性、独立性,诗的空间玩味也大大增强了;各种虚词的省略,不仅使诗语充满了宛转屈伸的灵动之美,而且摆脱了逻辑链词的限制定位,从而使诗呈现出一种浑然直观的境象;“诗眼”的锤炼,使得意由神来,一字生辉,把诗歌的语言潜能发挥到极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近体诗形式的简约灵动,是我国一贯崇尚的讲究“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传统文风的反映,也是传统思维模式在文化层面上的折射。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2、鹏鸣著.中国诗歌史略.作家出版社, 2012.0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4063.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辩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

中国科技发展的瓶颈 中国反盗版的瓶颈

系列专题:盗版营销观察  当盗版的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而反盗版的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时候,中国反盗版的瓶颈才算突破,反盗版也就不再是个难题  文  刘兴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和软件业发展的瓶颈日益表现在盗版问题上,盗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与挑战

  农业进步,农村发展,是中国整体进步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如同中国改革的成绩让世界震惊一样,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也让我们惊叹。但一本经不能念到底,现在我们面临新挑战。     如何认识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     30年的

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十个原因

阴流子是集欲望需求与信誉能力一身的币符抽象物,如下十个方面的关键点是如何释放欲望刺激需求,如何提高信誉度增强生产能力。一句话,如何适用阴流子律[1]。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开了阴流子闸门经过文革十年浩劫后,中国几乎一穷二白,经济

声明:《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为网友空水漫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