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人的需求 《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第一篇 需求心理学 第一章 为什



      父亲和母亲,分别是女儿和儿子第一个最为亲近的异性。然而,两代之间的情感(亲情)和两性之间的情感(爱情)往往会彼此渗透。当爱情需求向亲情需求渗透的时候,女儿和爸爸亲、儿子和妈妈亲。人们如此调侃:“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儿子是妈妈前世的情人。”

 然而,当亲情需求向爱情需求渗透的时候,女儿会找一个父亲式的恋人,儿子会找一个母亲式的恋人。显然,两种情感的彼此渗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现象,无伤大雅。

 然而,当两种需求的彼此渗透超越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小时候,亲情需求受到爱情需求的干扰,不能很好地充当女儿或儿子的角色;长大了,爱情需求受到亲情需求的干扰,女人或男人看丈夫或妻子怎么看怎么不如父亲或母亲。

 亲情是由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做了父亲和做了母亲,这是人的第二次降生。”父母和儿女,在同一天怦然诞生,在同一天开始成长。亲人与亲人之间相处,会因融洽而产生积极的亲近型情感状态,比如牵挂、眷恋和恩爱等;也会因隔阂滋生消极的疏远型情感状态,比如冷漠、厌弃和怨恨等。

 亲情需求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在亲人与亲人之间追求积极的亲近性情感状态和避开消极的疏远型情感状态的欲望。

 亲情需求的行为动力机制:趋亲避疏(趋乐避苦)。

 

 心理学 人的需求 《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第一篇 需求心理学 第一章 为什
 为什么儿女今世是“讨债”的,父母今世是“还债”的

 同为卵生动物,产卵数量最多的是翻车鱼,一次产卵三亿枚;最少的是信天翁,一年产卵一枚。然而,一旦破卵而出,小翻车鱼就能自己觅食,而小信天翁需要父母饲喂。对漂泊信天翁而言,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轮流孵卵约78天、饲喂约278天。

 在进化过程中,越低级的动物对繁殖的付出,越大于对养育的付出;相反,越高级的动物对养育的付出,越大于对繁殖的付出。

 对动物来说,繁殖(育卵、妊娠)——两个个体之间的体内营养转移,受制于植物性神经系统,无情感控制;养育(哺乳、饲喂)——两个个体之间的体外营养转移受制于动物性神经系统,有情感控制。体内营养转移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无间行为”——没有时间间歇和空间间隔,是没有心理调控机制的生理过程;而体外营养转移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有间行为”——具有时间间歇和空间间隔,是具有心理调控机制的生理过程。

 大山雀的儿女一见父母就会伸长脖子,张开小嘴,发出“嗷嗷”的乞食声,它们已经进化出了一种下辈对上辈的亲情——依赖。一见儿女乞食,大山雀的父母便急忙飞向丛林,寻觅食物,一天来回一百来次,花上十几个小时,它们已经进化出了一种上辈对下辈的亲情——爱怜。

 20世纪90年代初,“娃哈哈”果奶推出了一则电视广告:“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天天喝,真快乐。”然后,一位天真、娇羞的小姑娘,发出了声声轻柔似歌的呼唤:“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哇,如此呼唤,听了怎能不让母亲心软!

 “妈妈,我要喝……”,“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广告的成功在于将儿女的乞食声取代了厂家的吆喝声,从而打开了无数母亲的钱囊。因为,儿女的依赖情感最能激发父母的爱怜情感。

 一方依赖,一方爱怜;一方索取(单向利我行为),一方施与(单向利他行为),构筑了上辈和下辈之间的亲情关系。

 为了给儿女单向索取利益、父母单向施与利益一个理由,主张“前世因,今世果”的佛教编排了一个说法:对父母来说,儿女是前世放债的、今世讨债的;对儿女来说,父母是前世欠债的、今世还债的。如此,儿女成了父母前世的债主。在前世,一方是债主,一方是债客;在今世,因缘而合,一方为儿女,一方为父母。放债的应该讨债——权利,欠债的应该还债——义务。当然,这只是宗教的一种圣性认知方法。于是,在上海,有些父母责骂儿女时,开口便为:“你这个‘讨债鬼’啊!”只是,无论当债主或债客,都是快乐的。

 

 为什么女婿和岳母的关系好,儿媳和婆婆的关系差

 在中国,女婿和岳母之间易于相处,然而,儿媳和婆婆之间难以相处。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岳母常常可以把女婿当儿子看,然而,婆婆往往无法把儿媳当女儿看,为什么?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在中国,女人嫁男人,意味着一个女人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一个男人。每当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岳母总会给女婿弄一大桌子好吃好喝的。岳母对女婿好是希望女婿对女儿好,显然,母亲对女儿的亲情转化为岳母对女婿的亲情。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男主外,女主内。在家一块过日子,婆婆想做主,儿媳想做主,两代人的想法往往大相径庭,或节俭,或奢侈;或小气,或大方;或勤一点,或懒一点……于是,她们常常产生矛盾,你看不惯我这一套,我看不惯你那一套。男人在中间受夹板气,多听一点母亲的,媳妇会责怪“没长大,还在吃奶呢”;多听一点妻子的,母亲会埋怨“娶了媳妇忘了娘”。

 儿媳,总想着从丈夫身上多感受一些爱情;婆婆,总想着从儿子身上多感受一些亲情。于是,因为一个男人,两代女人之间展开了争夺战。

 最为关键的是:女婿和岳母的关系好,是因为在两个锅里吃饭;儿媳和婆婆的关系差,是因为在一个屋檐下睡觉。民谚道:“三年见一见,鸡汤端桌面;一日见三见,口水喷脸面。”总之,“远的香,近的臭”。

 亲人与亲人,既在油盐酱醋中糅合,也在锅碗瓢盆间碰撞。不妨欣赏一下第一系列的三则广告。

 广告一

 父亲训斥儿子:“才考70分……”

 黑松汽水说:“打开好气氛。”

 

 广告二

 两口子吵架:“是你先开口,气很冲……”

 黑松汽水说:“打开好气氛。”

 

 广告三

 两口子吵架:“每次洗衣服都脱反的……”

 黑松汽水说:“打开好气氛。”

 在台湾地区,黑松汽水是唯一可以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较高下的本土饮料。因为黑松汽水多年来一直以亲情作为广告诉求,已经成为台湾地区家庭中的一份“心灵鸡汤”——时时能够“打开好气氛”。

 

 

 

 趣味链接

 为什么“母爱子”如牛毛那么多,“子爱母”如牛毛那么长

 

 根据美联社2006年的报道,美国104岁高龄的“慈善女王”布鲁克·阿丝特,曾因捐出近2亿美元善款而获得“慈善女王”的美称。然而,现在的她,漂泊在纽约公园大街上,吃着残羹冷炙。她的儿子安东尼·马歇尔剥夺了她的财产,并把她送到了养老院。最后,在儿子长期拖欠养老院费用后,阿丝特便被赶了出来,流落街头。

 正如俗话所说,“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嫌”。为什么会如此?

 在乡村田野,一只鸭妈妈昂首挺胸地在前面走着,十几只小鸭们排成一队摇摇摆摆地跟着,一步不落。小猴儿或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或紧趴在母亲的背上,如此悠然自得,似乎在告诉人类什么叫依赖,什么叫怜爱。

 怜爱是一种上辈对下辈的施与型情感,导致利他行为;依赖是一种下辈对上辈的索取型情感,导致利我行为。施与型情感和索取型情感,都将引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快乐体验。父母和儿女之间,快乐是双向的,然而,利益是单向的。父母只有利他,没有利我,儿女只有利我,没有利他。父母给予儿女以利益,当然还有快乐;而儿女给予父母以快乐,但是没有利益。如此,母爱,当然还有父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

 只是,动物没有进化出上辈对下辈的索取型情感依赖和下辈对上辈的施与型情感感恩。因为动物只有抚幼需求,没有养老需求。然而,人类既有抚幼需求,又有养老需求。于是,人类前辈对晚辈的情感在怜爱(对晚辈施与利益的情感)之后,进化出了依赖(向晚辈索取利益的情感);晚辈对前辈的情感在依赖(向前辈索取利益的情感)之后,进化出了感恩(对前辈施与利益的情感)。

 父母的抚幼亲情(怜爱)是动物的发明,儿女的养老亲情(感恩)是人类的专利。抚幼是兽性,养老是人性。兽性的历史太长,所以怜爱的情感很浓;人性的历史很短,所以感恩的情感太淡。

 于是,在古代,弃老成为一种社会习俗。爱斯基摩人把老人推到冰河里淹死或关在雪屋中冻死。在古印度,人们往往用泥土堵住老年人的嘴巴和鼻子,然后扔进恒河。民间流传,中国古代有“六十发家子”的风俗,即六十岁后进活坟。老人进入活坟后留有一个口子,儿女天天送饭,送一天饭堵一块砖,直到口子被堵死。人们在汉水鄂西北段沿江发现了密集成排的“自死窑”遗迹。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大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活着是一种多余、一种浪费,因而会被送往山洞或土窑中坐以待毙。

 如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自死窑”(“弃老洞”、“寄死窑”、“老人洞”等)已经销声匿迹。然而,两种亲情依然不对称、不对等。正如俗话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母爱子如牛毛那么多,子爱母如牛毛那么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5682.html

更多阅读

第一次看人偶剧《猪猪侠之天使奇遇记》 猪猪侠天使奇遇记

12月9日晚小田田从学校带回来人偶剧《猪猪侠之天使奇遇记》的宣传册子,吵着田妈于12月10日带他去看,票很贵,从80元到150元依座位号价格不等,以前从没带过小田田看过类似的人偶剧,所以田妈就同意了,于星期六早上去买了门票,买了120元一张的

论文前言 《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前言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

声明:《心理学 人的需求 《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第一篇 需求心理学 第一章 为什》为网友叫烏鸦的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