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日落前的狂欢



     由于高昂的房租,我不得不选择居住在性价比稍微高些的东伦敦的一栋公寓里,每天花费近三个小时乘坐地铁横穿整个伦敦城工作。对于日益临近的伦敦奥运会,在我这里体现的最真实感受是,地铁站里换上的装饰一新的带有奥运标识的体育场馆设施路线图,除此之外就是突然变得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

  对于已经经历了两次奥运会的伦敦城来说,奥运的热度远没有四年前的北京来得热烈。与我共享一套公寓的室友名叫保罗,是一名来自英格兰北部港口小城赫尔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处于职业生涯的晚期,29岁的他去年从美国回到了英国效力于大伦敦地区的一家英冠俱乐部。说起伦敦人对于今年夏天奥运会的感受,也许我与保罗的交流体会来得最为直接。

  保罗的悲伤

  随着奥运大幕的缓缓拉开,最近英国各类报纸上充斥了关于应对恐怖威胁方式不对、奥运场馆尚未完工、奥运安保人员短缺、地铁工人抗议罢工等等诸多焦点话题。奥运会,似乎伦敦还没有准备好。

  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户外活动无法开展,我和保罗开始了炉边会谈。谈及即将开幕的伦敦奥运,保罗眼神中的喜悦、忧虑和游离折射出了英国人复杂的情绪。他告诉我,其实和热闹的伦敦奥运相比,普通英国人更关心自己的钱包和职业。奥运会虽然快乐,但是无奈时光短暂,狂欢之余,工薪阶层们依然要为昂贵的房租和生活开支而着急。毕竟,欢乐之余,平淡的生活还要继续。经济的连年不景气,使得英国的失业率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寻求政府的救济维持生计。

  他指了指旁边的房子,“这些房子很多都是空置的,房东们把持着高价不放,普通人想住却又支付不起昂贵的房租。我退役后不会呆在英国。”“那你为什么不选择继续呆在美国?”记者的职业惯性让我忽略了英国人极强的隐私观念而抛出了又一个也许不合时宜的问题。保罗莞尔一笑,道出了他对未来的计划:“我现在已经29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役的那一刻也日益临近,面临着结婚、组织家庭。我的未婚妻是墨西哥人,我回到英国工作会是她便利地获得英国的居留权。此外,新东家给我的薪水也不错,职业足球运动员吃的就是青春饭。同时,利用职业生涯中后期的这段时间,我会到伦敦亚非学院学习一门外语,中文或者日语,退役后我计划到远东地区做一名青少年足球教练,那里今后会是世界的未来。”

  当我们聊到奥运期间的观赛计划时,保罗告诉我,他已经订好飞往北京的机票,利用联赛间歇期这段时间到远东地区做一次旅行。“与其呆在拥挤的伦敦观看昂贵的比赛,还不如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

  “不打算抽空回家乡看看父母吗?”我问到。保罗告诉我,其实他上个周末已经开车回了一趟赫尔老家看望了父母和祖父。他的祖父是一名二战期间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今年已经93岁,但依然精神矍铄,体格健康。谈及孙子工作的城市即将举办的奥运会,老人不由得忆及1948年战后的第十四届奥运会,连连称赞那是一届如此纯洁的运动会,战后恢复重建中的各国民众和放下武器的各国士兵在友好的氛围中彼此抚慰、弥合着战争的创伤。“听说今年的奥运安保需要多达3500名从阿富汗服役回来的士兵参与其中,这让老人唏嘘不已。”保罗略带忧伤的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上周刚刚播发的一条新闻,来自英国奥组委的消息,伦敦奥运期间遭受炸弹袭击的可能性高达50%,为了尽量降低奥运会的安全风险,在伦敦奥运安保提供商G4S公司保安人员缺口达10000多人的情况下,伦敦奥组委不得不启动应急机制,向政府求助调动精锐部队进驻伦敦来充实安保力量。报道还提及,针对伦敦奥运的恐怖主义威胁三个可能的来源包括“基地”组织、爱尔兰共和军以及伦敦本地不同种族间的冲突暴力行为。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恐怖主义威胁,英国防务部门不得不在奥运场馆附近六栋居民住宅的楼顶安装地对空导弹以防不测,军舰也开进了泰晤士河谷。可以想象,当这些往日只能在电影画面里出现的场景都真实地发生在联合王国的土地上的时候,这位胸前挂满皇家卫国勋章的二战老兵多少会有点无法接受。

  然而,对于长期养尊处优的大英帝国的子民们来说,无法接受的现实又何止这一点?

 伦敦奥运:日落前的狂欢
  从辉煌到日落

  在现代奥运史上,伦敦共举办三届奥运会,分别是1908年的第四届、1948年的第十四届,和今年夏天的第三十届。1908年的第四届奥运会,原本由罗马主办,可惜意大利在1906年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经济蒙受严重损失,最后不得不宣布放弃主办权。而彼时正处于国力鼎盛时期,财雄势大的英国答应接办,并且在短短的两年间兴建了一座可容纳七万人的现代运动场。凭借着无可比拟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影响力,第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伦敦如期盛大举行,亚、欧、美、非及大洋洲的运动员首次聚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大不列颠群岛真正实现了国际化。

  沧海桑田,当年亲自出席开幕式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时国土面积达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100年后的今天,由于经济的疲软和政府财政预算的限制,申办奥运的口号变成了“要举办一届最节俭的奥运会”。

  而在遥远的东方,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却在同时上演。1908年的中国正风雨飘摇,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摇摇欲坠,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大清王朝风声鹤唳,正处在土崩瓦解的前夕。腐败的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已经在世界上举行了三届且即将举行第四届的奥运会。这一届奥运会没有中国人的身影,留下的仅仅是当时一本叫《天津青年》的杂志上三声关于“中国运动员何时才能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何时才能获得奥运金牌?”“中国人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的无力呐喊。然而,2012的夏天,这个国家组建了一个由621人组成的庞大奥运军团浩浩荡荡登陆英伦群岛,去角逐金牌榜的第一名。

  40年后的伦敦,1948年第14届奥运会是二战后的首届奥运会,第一次采用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技术,被认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当时,经历了二战的各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际奥委会本来打算停办一届,但是英国坚持了下来。六年的战争使得整个欧洲伤痕累累,伦敦街头尚有很多弹坑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和修补,所幸位于伦敦西北的温布利体育场幸免了大轰炸的破坏,使得本届奥运会勉强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主会场。同40年前的那一届奥运会相比,这次参加的运动员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多达4099人,其中包括385名女运动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则派出了33名运动员参加盛会。

  这届伦敦奥运会可以称得上是一届名副其实的节俭的奥运会。《伦敦奥运会———1908和1948》的作者詹妮·汉普顿在书中描述当时的情景:“1948年,食物、衣服和汽油都是定量的。运动员们自己带食物,并睡在学校教室里……英国男性运动员每人免费发了一条紧身男短裤。”由于囊中太过羞涩,当年的英国首相克利门特·艾德礼一度考虑将奥运会的举办权让给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而一跃而起的美国,但碍于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最终只好勉强拨付了75万英镑给赛事组委会,这笔经费还不到当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01%。而财大气粗的美国每天都从洛杉矶空运大批面粉,供所有运动员分享。当时英国的粮食部描述美国“根本不考虑距离和金钱”,对美国的“慷慨大度”大加称赞。其实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视角看来,二战结束后的那些年份真正标志着世界的权力中心开始从欧洲大陆向北美转移,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正式接替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此以后的许多年中,曾经风光无限的大英帝国不光要在经济上依附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伙伴,而且在政治、文化和外交等领域也不得不放弃残存的傲慢与偏见,在国际事务中忠实地扮演着美国的配角。

  半个世纪后,国际奥委会在2005年7月的新加坡会议上投票表决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伦敦经过4轮投票,以微弱优势战胜巴黎,获得举办权,成为迄今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城市。然而,当时的人们也许从来没有想象到7年后的今天,伦敦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会面临如此严重的经济、安全、财政等诸多压力。来自伦敦奥组委的数据显示,举办赛事的整体预算已经由刚刚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时估计的30亿欧元增加到目前的115亿欧元。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再加上奥运前期突然增长的安保额外开支等费用,花费估计将高达140亿欧元。如此巨大的预算外开销显然与伦敦竞选时提出的举办一届节约和环保的奥运会的口号不相称。而正在卡梅伦政府为平息民怨而宣传奥运经济对于东伦敦的开发和英国创新经济的深远影响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分别下调了英国2012年及201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0.6个百分点,2012年仅为0.2%,2013年为1.4%,均低于英国官方的预期数值。

  在欧债危机和多年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奥运会显然无法改变人们对持续低迷的英国经济的本质认识。

  下沉的英国

  保罗在形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英国整体经济局面时,

  使用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Britain is sinking,翻译成中文为“英国正在下沉”。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艘奢华的巨轮在冰冷的大西洋中渐渐消失的情景。英国《卫报》的知名财经记者英曼在专栏中写道,“随着今年4月以来在金融业、地产业、零售消费等领域出现的三年中的第二次衰退,英国经济已陷入100年来最长的衰退期中。”

  这绝非危言耸听。

  自20世纪初以来,善于研究经济问题的英国人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每一个谷底都针对性的采取了有效措施维系了整体走势的平稳和健康,比如80年代旨在重新激活经济活力而实施私有化改革的保守党撒切尔主义、世纪之交工党布莱尔首相旨在重塑增长的第三条道路等。然而,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后在欧洲越演越烈的欧债危机,彻底打乱了英国经济繁荣复兴与恢复增长的阵脚。经济增长乏术、失业率剧增使得民众悲观情绪蔓延、英国社会局势动荡,继去年伦敦街头频发抢劫骚乱事件后,今年以来苏格兰、北爱尔兰要求独立的呼声再次高涨。艰难时刻,包括86岁高龄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内的王室成员、卡梅伦为首的唐宁街十号的绅士政客以及伦敦白厅中由“牛仔”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领先的市政官员们都不得不到处奔走忙碌,精心策划各种旨在提升民心和国家凝聚力的政治、文化、体育庆典活动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今年夏天开幕的伦敦奥运会,本被寄予提振国民信心的厚望。然而随着奥运大幕拉开,希斯罗机场安检通道长长的等候队伍、皇家法院门前抗议自家楼顶被部署防控导弹的激动人群、错误百出的奥运安保人员招募部署等都在等待着最后几天的妥善解决,背离着人们的期望。

  表面看似焦头烂额的奥运筹备工作折射的本质是,运转了几个世纪的大英帝国尽力维系的保守体制、机制和制度已经僵化和过时。

  在一个重心东移的全球经济地图中,地处变革漩涡的那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开水沸腾前一刻的蛙跳,或者说根本无意于这样的跳跃。

  伦敦,这座1801年到20世纪上半叶依托于帝国扩张和制造与贸易业兴起的当时大英帝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都市,随着英国政府近期在移民数量控制、学生工签限制和商业签证放缓等收紧措施,正在渐渐失去它赖以成名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就像保罗所说的,2012年的奥运对于伦敦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时刻,然而这一刻终将过去。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西欧各国的债务累增,全球资本的积聚目的地更加分散,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将受到来自上海、里约等城市的挑战。

  保罗和他93岁祖父的感受反映了普通英国人对伦敦奥运的基本观点。经济危机让上到唐宁街10号的高官下到普通民众都对奥运经济充满了期待,但是所有大英帝国的子民们心知肚明的一点是,奥运无法改变一切,英国往昔的荣光岁月已难以再续。伦敦奥运,就像是一个欢乐但是却短暂的派对,如果变革不再发生,这派对或许就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日落之际的最后狂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344.html

更多阅读

伦敦马拉松,英国人的狂欢日图 伦敦马拉松官网

每年四月下旬,英国人都在欢庆一个盛大的节日--伦敦马拉松。春日暖阳下万人空巷的胜景可以醉倒每一个人。自1981年创办以来,伦敦马拉松声名鹊起一路走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去晚了,没拍到人山人海的盛大场面。这是选手终点集合地TheM

真“假”开心网:上市前的互斗

图:开心网总裁程炳皓。真“假”开心网:上市前的互斗开心网、人人网争相赴美上市前,一场短兵相接展开。□ 记者 徐佳开心网决定将纠葛近两年的“真假开心网”一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不惜在4月26日,通过媒体管道开火。

老照片:临刑前的黄花岗六烈士

老照片:临刑前的黄花岗六烈士□摄影/施塔福□搜图/白梅月下客(1911年4月,广州,被俘后临刑前的黄花岗六烈士。从照片中每人胸前写有名字的纸条看,左起:陈亚才、宋玉林、韦幺卿、徐满凌、梁伟、徐亚培。而实际上,只有徐满凌一人的名字可

伦敦奥运:新营销打眼

   4年时间内,企业在伦敦奥运前的营销表现,似乎与北京奥运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纪。  人们突然发现:曾经战无不胜的奥运营销“七种武器”——赛事、明星、主队、新闻、活动、广告、公关,似乎已经跟不上移动互联时代的步伐。于是,数字化

伦敦奥运会 开合之间 营销无限——伦敦奥运微博营销的道与术

相比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品牌的身影异常孤单,在11家TOP赞助商中只有acer一家中国品牌,而全部四个等级赞助商中只看到acer和水晶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贯是中国品牌喊个不停的口号,但在伦敦奥运面前,却集体沉默了。当然,北

声明:《伦敦奥运:日落前的狂欢》为网友爷善解人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