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



     英国的魅力和英文是分不开的。虽从人口使用来说,汉语第一,英文第二,但是,就流通的区域和领域来说,尤其在外交、科技、商贸、金融、军事、体育、文化等方面,汉语实在无法和英语比拟。在世界上,英文是英美等六个主要国家的母语,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英语。英语的完善统一和发展得益于《圣经》英译本的出现,此后又伴随着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扩张和美国的强盛而日益被人们接受。而好莱坞电影对美国文化的传播使得美式英语成了时髦。

英国人老练圆滑、含蓄幽默,这些特点可能和英国的地理处境、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英国人的谈论有时候拐弯抹角,令人费心思。其文章更是不能只读表面文字,而更需要揣摩字里行间。虽然和英国人进行谈判并不容易,但是只要形成契约,达成协议,英国人绝对是非常认真负责地执行,而不会投机取巧。

在上流社会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法:最幸福的认识拥有美国车子、英国房子、日本妻子和中国厨子;而最不幸的是有日本车子、中国房子、美国妻子和英国厨子。这里权当一个笑话来说,但是可以看出大家对英国食物的评价。近百年来,随着中国、印度、意大利、泰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意大利、法国等餐馆的影响,现代英国烹饪有了新的特色和做法,味道也不错。其实,威尔士的羔羊肉、苏格兰的小龙虾和肉馅羊肠、约克郡的布丁都不错。当然,最受欢迎的就是炸鱼土豆条和包含煎蛋、香肠(或加一块黑香肠)、咸肉、蘑菇、西红柿以及黄豆的正宗的英国早餐了。还有一些名菜,如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鱼排(English Fish Chip)和皇家奶油鸡(Chicken Ala King)。

1.既发达又传统

毫无疑问,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英国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较早实现现代化,一度是“世界工厂”,是当年全球一个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也是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国家。英国产生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很多科技发展成果和发明影响遍及世界,在不少科技领域包括新科技和实用科技等,至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英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英国的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很高,很多大学名列世界前茅。2011年的统计表明,英国的GDP位列世界第七,人均GDP高达3.6万多美元,进出口贸易也是世界第五。伦敦金融城更是世界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总体来说,从政治、经贸、军事到科技、文教、管理,英国综合国力从未脱离最发达国家的行列。

很多到过巴黎或者纽约的中国人来到伦敦后,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反差,甚至认为英国的发达“徒具其名”,城市面貌不如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当然,伦敦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没有那么气派,既没有巍然壮观的摩天大楼,也没有富丽堂皇在外的场地。但是,内部的精细构建和城市的精心设计确实是伦敦的魅力所在,体现了英国发达而传统的特色。只有在英国待上一段时间才能领略到这些感觉。

伦敦对城市建筑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历史性的房屋绝对禁止改建,屋里钉个钉子也需要申请批准。如有房屋内部可以进行改造,但外表必须保持原来的模样。从伦敦到盖特维克机场的公路中有一座楼房,因为是文物建筑,公路只能“躲”过房屋而绕一大圈。

崇尚传统是英国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尤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女王伉俪参加每年议会的开幕仪式的一切礼仪也都是遵循古老的程序,如女王派遣宣召使到下议院呼唤议员聆听《政谕》,宣召使必须使用传统的檀木杖叩门三次,门才敞开让他进去。1642年,查理一世曾派人闯进下议院,企图抓捕五位带头反对他加税的议员,最终引发六年内战。结果国王失败并被处以极刑,下议院“独立地位”得以确立,从此王室人员不得擅自进入下议院。由此形成王室象征的黑杖叩门三次的惯例,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下议院掌管实权,但是会议厅条件却逊色上议院不少。开会时,议员没有固定坐席,都挤坐在木质长椅上,连首相和内阁成员也是一个挨着一个坐在第一排。投票不是按电钮,而需要在走廊排队,分别从“赞成门”和“反对门”通过计票。按英国的财力和技术,完全可以使用现代化的计票方式,但是至今却仍然固守传统。

而如果你有机会参加伦敦金融城新市长的就职宴会,你就更加可以体验到那些古老的传统。从进门到市长接见大厅,要经过长长的走廊,两侧是身着古代士兵戎装的卫队,手握枪刀剑戟等冷兵器,一个个似雕像般纹丝不动。另外,如果参加法院的午餐会,你更有机会和那些身着法袍,身带假发的法官们坐在一起,仿佛回到百年前的时光。

2.英国国教

西欧大部分国家信奉罗马天主教,唯独英国信奉国教(新教),而且与北欧各国信仰的新教(路德宗)也不同,可谓独树一帜。这是基督教改革中出现的现象,与英国的国情密切相关。

1054年,因在教义上的分歧,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3世纪初,西欧国家基本天主教化,罗马教皇被公认为领袖。教廷不仅独揽教权,而且拥有巨大的世俗权。为了维护其权威,罗马教廷残酷地镇压要求改革的“异端”,同时又与国家的世俗统治者进行复杂的勾结并产生不断的利益纠纷。英国王室和教会既互相利用,又明争暗斗。但当时教会听命于罗马教皇,而教皇又处在英国对手国家的操纵之下,英王与教皇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闹到决裂。

在17世纪前,英国经历了很多战争、斗争,国王与国会之间的斗争。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因为不满意教皇不批准他和他的无法生育男丁的西班牙妻子离婚,因为这样英国王位的继承权有可能旁落到其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这样,在亨利八世的主导下,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成为英国的安立甘宗,英国国王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

(1) 国教特征

 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
如前所述,亨利八世之后,英国的国王或王后(女性君主)就是英国国教的最高统治者。英国国教也是典型的民族教会,又称为英格兰圣公会或安立甘教会(Anglican Church)。在今天的英国,两位英国大主教(Archbishops)—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和约克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York)及所有其他主教由英国首相提名,然后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

英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大教堂(Cathedral),其他的郡一般来说就是小教堂,也就是一般大家所说的Church。英国教堂数量非常之多,无论你走到多么偏僻的城镇都会见到各式各样的教堂,肃穆典雅,让人心生崇敬。

英国国教拥有土地和债券等,不从国家财政拨款。英国共有44位主教,包括英国国教教主坎特伯雷大主教、约克大主教及英国上议院中占据席位的24位主教(Bishop)和另外18位主教。主教管区(Diocese)是每个主教管辖的一个区域,并拥有一个大教堂,有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公元11或12世纪。主教管区下面分教区(Parish)。教区由教区牧师(Vicar)管辖。牧师如管辖较大区域的教区,可以配有一个助手,即副牧师(Curate)来协助管理事务。在英国,牧师允许结婚。而且,1987年以后,英国国教允许女性可以担当牧师职务。不过,虽然大部分教堂的成员支持这一决定,但是,最后还是不少男牧师由于不满离开了英国国教皈依了罗马天主教。

对于祷告仪式,英国国教的牧师可以自行选择。有些仪式极像天主教仪式(the Catholic service),牧师也穿着长袍(Robe)。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牧师们引进流行音乐,并鼓励年青的吉他手为圣歌(hymn)伴奏。另外,牧师还甚至为教区的信徒(parishioner)进行心理辅导和社会行为的教授。

(2) 历史沿革

1534年亨利八世推出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国王为英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义、礼仪和主教制仍然和旧教相符。虽然,玛丽女王登位后一度复辟天主教,但是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就重新建立了英国国教并规定了教义和礼仪。

1563年颁布的《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否认了教皇的权力,并规定了国教教义。最初的英国教会的规定只是期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因为其仍然保持着天主教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不过,随着宗教改革潮流的进行,英国教会在四个阶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教义,巩固了作为国教的地位。这四个阶段历经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

在英国,约有4600万人信仰国教,天主教徒300万,自由教会信徒200万。此外,还有一些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锡克教、印度教等,大部分是外来移民。宗教依然是英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生死婚嫁都离不开。不过,今天,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对宗教失去兴趣,特别是年轻一代,社会中面临着“信仰危机”的问题。

3.今日英国与欧洲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上俨然不可一世,但“花无百日红”。随着美德法俄等国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英国相对落后,工业生产被美国和德国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在传统工业上的优势几乎消失殆尽,开始从巅峰滑落,是英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两次世界大战导致英国的综合国力全面下降,战争中英国死伤和失踪共约326万人,防务开支增加了30多倍,国际收支严重恶化,世界金融地位削弱,并丧失了海上霸主优势。英国分享了战争最终胜利的荣誉,却付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全球兴起民族独立,英国殖民体系被彻底摧毁。1965年,威尔逊工党政府被迫宣布推出“苏伊士以东”政策,标志英国彻底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在1979年出任保守党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英国经历了一次新的复兴。撒切尔夫人对经济社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放弃凯恩斯主义,采取推行非国有化,并在税收和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大了对工会力量的削弱。这些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1981年到1989年的9年间,英国GDP年均增长3.6%,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财政出现盈余。

但在保守党执政后期,“经济奇迹”逐渐消失,布莱尔打着“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号大选获胜上台,推行“第三条道路”,连任三届首相,在继续执行保守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的同时,致力于社会和政治改革,取得成绩。22布莱尔认为,“英国的力量来自于地处欧美两大关系交合点这一位置”,必须“在欧美连结上发挥关键作用”。他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处于欧洲决策的核心位置,华盛顿才会认真对待我们;而我们只有与美国建立新的、有力的后冷战关系,才能在欧洲具有同样程度的影响”。他在担任首相期间,基本奉行亲美依欧的政策。但其在伊拉克战争中支持美国的行为以及出兵的举动导致其深陷政治困境,最后在经济危机之际将首相让予布朗。

从地理上说,英国尽管不与欧洲大陆相连,却绝对是个欧洲国家。但在心灵上,英国人并不完全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有一种岛国的独立情结。这样导致英国对欧洲始终若即若离,无法完全密切。当年法德等六国共组经济共同市场时,英国不仅没有参加,而且和北欧等国组建七国集团抗争。后来,英国不得不加入欧共体,却不那么全心全意,有利的地方积极,其他方面消极。欧洲的申根协议就没有英国,因此去英国需要另外办理签证。1999年1月欧元区成立,英国也“置身事外”。法国一直推动建立欧洲独立的军事力量,却一直遭到英国的反对。科索沃战争后,英国态度改变,也主张并推动建立欧洲军事力量。但与法国等国意见也不一致,英国坚持这支军事力量只是北约的补充。

在国际和安全方面,英国奉行“英美特殊关系”,这段“姻缘”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正是他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缔结了“英美特殊关系”。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政策,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则是重要一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力衰退,在国际问题上需要依赖美国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欧洲崛起之后,英国竭力平衡之间的关系。英美关系当然也几经起伏,也有矛盾,但总体来说,亲美是英国的基本态势。

不管怎样,决定英国态度的最根本因素是利益。英国在重大问题上总是和美国站在一边,但在涉及自身利益之际,如欧美发生贸易战时,英国又和欧洲一起对付美国。

英国风光不在,但仍是世界的强国,也是世界的主要军事力量,除了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还是五大核武器国家之一,是欧盟、北约、英联邦等120多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事务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2009年4月,英国主持召开了第二次20国集团(G20)峰会,为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当前,英国借2012年举办奥运会的时机,推广创意文化和低碳经济等,也试图在气候等相关问题上再显身手。

伦敦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在2011年底的研究结合统计资料表明,英国让位于巴西,失去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的地位,南美洲资源丰富,当前对中国出口大增,没有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然而英国却在那一年受到了比较大的“创伤”。根据预测,英国在未来10年发展将优于法国,并将在2020年变为全球第八大经济体,而德国第七,法国第九,俄罗斯和印度将分别名列第四和第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35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为网友花香满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