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文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前言



      不知不觉,到伦敦已经超过十年了。风霜雪雨,一切似乎经历些许改变。俯瞰泰晤士河,如浴千年历史长河。迎接新千年而建造的世界最大摩天轮—伦敦眼和象征帝国之威的伦敦塔之古朴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就是现代大都市的大伦敦市和帝国之都伦敦金融城的写照—相隔千年却浑然一体。

 连日来,伦敦的天气并不算好,处于倒春寒。虽偶尔有蓝天白云阳光,却寒风刺骨。当你看到摩肩接踵的白领上班族迈着快速的步伐走进位于伦敦金融城一栋栋掌握“世界经济动力”的大厦时,你会感受到艺术的、商业的、财富的、古典的、高雅的气氛包围着你,让你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年代!从来没有想到过,寒风里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缓缓驶过充满现代和古典的伦敦金融城的画面也能给人带来灵感。看着奥运的标牌,想到,嗯,这是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了。

 长久以来,关于全球金融中心的状元之争持续不断,究竟是伦敦金融城还是纽约华尔街;长久以来,关于中国的香港、上海或是北京何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伦敦金融城的崛起,蕴涵了世界经济史中的高潮部分。市场力量的驱动、区域经济的博弈、政府管制的进退、科技手段的崛起,在伦敦金融城的成长历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说过,每个大都市都有自己兴盛的特殊时代,比如19世纪是法国的巴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的纽约,而现在(指21世纪)则是伦敦的“金色时代”。2005年《新闻周刊》高级记者威廉姆·恩德希尔撰写的《走向全球:欧洲犹豫不决之时,伦敦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将伦敦标榜为今日“开发商的克伦代克”、21世纪大都市成功的典范。两年后的2007年,麦肯锡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和美国《纽约》杂志的封面故事《伦敦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又将伦敦排在了纽约之前。可以看出,在伦敦日渐“牛气”的今天,连一直以纽约华尔街为荣的美国人也岌岌可危。即便是在欧债危机之际,英国和伦敦仍然有自己强大的话语权。

 2012年3月,伦敦又重新被权威机构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这应该对英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加分不少。《2012年财富报告》显示,在调查了全球120个城市的竞争力之后,他们的结论是,全球城市吸引财富的格局并未有大的变化,伦敦仍是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紧随其后的是纽约、中国香港和巴黎。而且,伦敦在未来10年内仍将会被亿万富豪视为最重要的城市。同时,中国的超级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已迅速冒起,成为富豪投资及经商的主要城市。报告对投资者和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显示了他们对上海经济地位的预期:在挑选心目中2050年最重要的城市的时候,他们给上海投了重要的一票。个人安全、经济开放度和社会稳定是发展成国际都市的主要指标,而伦敦在这些方面遥遥领先,是全球最受富豪青睐的城市。可以说,伦敦的国际地位令英国人自豪。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枢。金融搞好了,全盘皆活;金融搞乱了,全盘皆输。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中国如何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法制建设,这些都注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纽约,知道纽约的华尔街。也有很多中国人知道英国的“雾都”—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伦敦。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伦敦金融城。在这泰晤士河流经的“一平方英里”上聚集有近3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近万美元。伦敦的伦敦金融城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独立警署。连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想进入伦敦金融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伦敦金融城政府、市长、行会、庆典、建筑等独特风格,并展现了伦敦金融城今日的伟大变革、创新发展、金融革新、市场博弈、财富梦想和光荣未来。

 伦敦金融城究竟与伦敦有何关系?伦敦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与伦敦金融城有何关系?它们是一体的还是相互独立的?200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书兄弟篇—《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是第一本且唯一全面介绍“伦敦金融城”的中文著作,目前在中文网络上关于介绍“伦敦金融城”的资料大部分均来源于该书。该书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融财智系列,该系列的书还有《感悟涅 —中国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崛起》等。英国《金融时报》曾于该书出版前进行过连载。

 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交易方式等进行了重大改革,被誉为伦敦金融业内的一次“大爆炸”(即“金融大爆炸”,也称为“金融大变革”)。“大爆炸”标志着伦敦金融城进一步放开金融服务领域。同期大量涌入的国际资本逐步确立和巩固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金融城金融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寻梦圣地”。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来到伦敦,进入伦敦金融城寻求自己的“摇钱树”。现代金融业竞争激烈,企业希望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必要“扩张”抑或是“收缩”。然而,这在欧洲大陆并不容易做到,因为直到现在,欧洲大陆各政府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相对欧洲大陆的劳工法而言,英国更容易操作。

 当然,所有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大爆炸”(“金融大变革”)也不例外,其影响力不单纯地局限于金融服务及其相关的诸如律师、会计师、公关公司等领域,在资本的培育下,体育、文化、艺术、娱乐、音乐等行业也如浴春雨,如沐春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自由驰骋。

 前言 英文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前言
 2000年,伦敦发生了一个对伦敦人的日常生活产生非常重大影响的事件,即伦敦市市长开始以民主直选的方式产生,任期4年。同期伴随产生的还有选举产生的拥有25名议员的议会,任期也是4年。根据1999年《大伦敦法案》的规定,伦敦市长的职责权限都大大超出了伦敦金融城区域。相对于伦敦来说,伦敦金融城毕竟只是以伦巴底街(Lombord Stree)和针线街(Threadneedle Street)的银行中心为主的一个狭小区域。伦敦市政府议会和市长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伦敦的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涉及的事务包括交通、经济规划、安全、消防、文化、体育和其他紧急事务。

 任何区域或城市的发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伦敦金融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除了伦敦的独立运作外,伦敦金融城还面临着来自伦敦金融城东区金丝雀码头—这个金融机构新的汇聚地的挑战。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伦敦金融城及其当局—伦敦金融城政府的独立性,这点早在1215年就列入了《约翰国王大宪章》中。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其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模密不可分。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不再局限于所在区域或所在国,而是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尤其是对伦敦、伦敦金融城、金丝雀码头这样备受世界商业巨头关注的地点。虽然,不同层级的区域具有互补作用,但由于争取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区域功能,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伦敦这样包含有伦敦金融城的城市,就好像纽约拥有纽约华尔街一样,处于世界城市的顶端。而伦敦金融城和纽约华尔街正是金融服务高尚品质的代名词。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可以说是伦敦金融城的当前写照。然而,“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伦敦和金丝雀码头以及其他因素迫使这个“古老”的“城中城”面对现实,改变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成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无畏者”。2000年起,被称为别样的伦敦金融区的“金丝雀码头”如磁石一般开始吸引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美国银行和企业,而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也着眼在伦敦西区皇宫所在地的威斯敏斯特市的梅菲尔区(Mayfair,伦敦上流社会住宅区)和圣詹姆士区(St. James,以充满英国皇室风情著称)寻求新址发展业务—伦敦西区是威望的象征,是白金汉宫和皇室花园所在地。

 金丝雀码头鳞次栉比的众多大厦中,包括许多银行的总部、分部和商业巨头的总公司,耳熟能详的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英格兰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大通等,还有每日电讯、独立报、路透社以及镜报等国际媒体巨头。在英国伦敦,一个世纪前著名的金丝雀码头,如今正在打造商业金融CBD。 金丝雀码头的船坞贸易,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到1980年,码头已经停止了运营,彻底被废弃。这个时候,伦敦市政府开始介入。此后,金丝雀码头被伦敦市政府定位为都市内的新城区,利用原本的码头地理位置,创造新颖的水岸都市,整个新城区的规划走向更以“金融区”为导向。 将旧码头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伦敦市政府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在多年前笔者就提到,面临着金融和航运中心双重发展机遇的上海,可以未雨绸缪,为将来某一天的“饱和”先谋划好退路。这也是现在上海的发展重点之一。

 伦敦的“发家史”,依然遵循着“以港兴城,以城建港”这一历史规则。天然港口的地理优势在老牌金融中心伦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伦敦航运交易所成立于1744年,它的前身是一家供水手休息、交换轮船信息的咖啡馆。时至今日,伦敦航交所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航运市场信息权威发布部门。除了发布航运信息外,伦敦航交所还依托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主动搭建平台,让企业从事船舶融资、航运保险、二手船舶交易等业务。随着航运的发展,为了给航运提供金融支持,包换融资、结算、兑换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开始在伦敦聚集。作为英镑的重要结算场所,伦敦的金融地位与日俱增。航运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潜力巨大,伦敦金融城对于航运业融资、保险、担保等业务同样介入甚多,是欧洲船舶经纪、船舶金融、船舶保险的中心。金融与航运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伦敦的繁荣。

 英中金融投资商会及伦敦金斯特格咨询公司的相关统计表明,虽然伦敦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萎缩到200万标准箱,却仍是举世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因为它掌握了全球船舶融资市场的18%,油轮租赁业务的50%。这些数据无一例外地表明金融和港口发展关系非常密切。比较起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的软环境依然薄弱。上海要成为金融中心,在港口航运方面的发展必不可少—航运交易中心、航运信息中心,船舶管理、船运咨询、融资保险、海事仲裁和公证公估等产业链密切相关,一定要共同发展,彼此兼顾。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上海金融中心。

 数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金融家及其家人都把伦敦金融城当成能“安居乐业”的城市。他们缔造了富有创意的多语种文化,并从十分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中获益。从某种角度看,伦敦和伦敦金融城的成功秘诀包括对外国移民“包容”。

 伦敦人是出色的生意经纪人。成千上万的伦敦人,他们来自国外或英国其他地区,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生活,成为新伦敦人。古往今来,似乎已成为一种传统:13世纪,来自英国东方的德国人就在此设定纯银的标准;伦巴底人在银行业的深远影响是一个传奇;6个世纪前,年轻的意大利银行家漂洋过海来到伦敦,至今他们仍源源不断,纷至沓来。相对于米兰的保守,伦敦金融城是个充满活力的市场。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是引力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欧元区数以万计的银行家。

 从1990年起,伦敦的人口增长了约50万。在这些新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涌入伦敦金融城。另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英国的财政政策,企业和个人税均十分有竞争力。伦敦金融城的工资收入较高,在社会保险税和劳动力机动性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伦敦金融城在养老金和社会福利自我保障上有悠久的传统,就业环境优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某家法国银行关闭其除了本土以外的其他后台办公室,却加强了在伦敦金融城的后台办公。伦敦金融城强大的成本优势也是许多全球品牌公司将整个财务部门从东京、巴黎、法兰克福或其他城市移至伦敦金融城的原因。

 据统计,有超过1/3的伦敦居民不是在英国出生的。据英国的官方统计,在英华人有40万人(不包括在英国留学的约8万中国学生及其家属)。根据腾飞中国基金会(欧洲)(Powering Ahead China Foundation-Europe)和英国华人青年联会的估算,在伦敦的华人加上留学生,至少有10万人。伦敦是世界上同时使用最多语言的城市,超过50个少数族裔平时交流使用超过300种语言。这就是世界级的主要航空公司将全球呼叫中心设在伦敦的原因—因为伦敦能满足说各种语言的客户的需要。在古代,城市的繁荣与衰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或地理位置,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思维上的碰撞促进了伦敦和伦敦金融城经济独特引擎的发展。

 文化金融更是不可或缺。苏富比、佳士得、宝龙(邦翰斯),这些响当当的全球顶尖拍卖公司总部均在伦敦。其拍卖更是屡次刷新纪录。根据大本钟奖委员会和(英国)海外中华(流失)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走出国门,跻身伦敦拍场,创造中国人的另类辉煌。

 所有的一并不意味着伦敦就是人间天堂,伦敦也有不少令人抱怨的地方,毕竟,伦敦不是“天堂”。而且,现在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伦敦究竟魅力何在?伦敦金融城作为伦敦、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魅力何在、优势何在?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以区区方寸之地,为何能汇聚全球最多的金融资产?金融城历史悠远为何能历久弥新,依旧引领时代潮流?真理越辩越明,通过破解百年全球金融中心屹立不倒之谜,真正了解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方面的运作,可以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在《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作者要揭开的正是伦敦金融城的“谜”……正如罗琳造就的《哈利·波特》,为读者洞开了一扇扇神秘而具魅力的门窗。《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更是为数不多的介绍伦敦金融城的中文参考读物。

 2012年,伦敦第三次举行奥运会,可见英国的影响力。应该说,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拥有最高影响力的岛国。然而,你可曾想过,“这个日不落帝国”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英国政府”所创造、开拓、管理并最后拥有的“土地”乃至“领土”。这里面,和伦敦金融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此书,你会感受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英国伦敦金融城,从古至今,从政治中心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成为跨国银行家族和金融势力的“表演”舞台、竞技场,甚至是“残酷”的角斗场。即使是女王,未经过允许,也不可以随意进入伦敦金融城。和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鸦片战争,实际上也逃不开伦敦金融城利益集团的操控。控制鸦片贸易的公司,究竟深藏在何处?为何现代英国致力于金融货币财政并掌控着全球的金融经济标准,却对造船、钢铁、汽车、航天等逐步轻视?建立在伦敦金融城成功基础上的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怎样篡改了“古典主义经济学宗师”亚当·斯密的思想?“看不见的手”指向金融领域何种“黑暗”的操作?日不落帝国究竟何去何从?高盛帝国究竟怎样通过对伦敦金融城的掌控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投行?伦敦金融城中国首席代表为何自杀身亡,其中是否有伦敦金融城在中国本土水土不服的因素?英伦玫瑰和中国巨龙如何能携手合作,成为世界金融的东西方两级?

 第二,你会了解到:为什么在这泰晤士河流经的“一平方英里”上聚集有近3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逾6300亿美元?为什么属于伦敦的伦敦金融城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独立警署?为什么伦敦金融城可以顺利地历经千年从一个政治中心(约1750年)转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贸易中心(200多年)?为什么连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想进入伦敦金融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从历史着手,在展示伦敦金融城政府、市长、行会、庆典、建筑等一系列的叙述中,表达了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同时展现了伦敦金融城的伟大变革、创新发展、金融革新、市场博弈、财富梦想、光荣未来。

 第三,伦敦金融城已经在中国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了代表处。《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描述了伦敦金融城与伦敦、英国、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关系,并分析了中国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对正处于改革关头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金融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伦敦金融城同我国香港已经有140多年的合作历史,1997年香港回归后,双方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另外,北京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而伦敦是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又给伦敦和北京找到共同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的实用性,也是作者希望给读者以有价值的现实对比。作为世界顶级投行的高盛如何排除万难挤进伦敦金融城,进而跻身一流行伍?本书第三章给了些许思考。

 第四,了解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如何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领先全球。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交易方式等进行了重大改革,被誉为伦敦金融业内的一次“大爆炸”(也称为“金融大变革”),同期大量涌入的国际资本逐步确立和巩固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在向多个交易部的“证券百货公司”方向迈进。如果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恢复或发展包括柜台市场在内的风险企业股票市场方面多少带有一点补课性质的话,那么英国则在原有柜台市场、区域性初级市场等比较发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业性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或自动报价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和多重覆盖、风险分散的市场体系。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正需要借鉴于此。

 第五,提高经济竞争力,中国还必须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始终强调“科学发展观”。而风险投资让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是推进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专门论述了以伦敦金融城和伦敦为代表的英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以及英中科技和风险投资合作,为中国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吸取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本书面向对经济、金融、管理、中英关系等感兴趣的读者,具有一定金融财经知识基础的专业管理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金融和金融财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等。由于写作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及时反馈对本书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

 李俊辰

 [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地址:

 www.weibo.com/jonssonli

 2012年4月于伦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36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前言 英文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前言》为网友海以南不再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