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豪掷10亿美元,购买一个刚出茅庐的、还没有任何收入的初创企业Instagram,又一次震撼业界。相关的评论已经很多,但我所关注的是,这次收购抛出了一个问题:谁还需要万维网呢? 2010年8月,《连线》杂志提出过一个惊人的命题: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它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数字世界最大的一个转变在于:从开放式的万维网到半封闭的平台的转移,通过后者,用户不需要浏览器就可以进行互联网数据传输。这种转变主要是由崛起的iPhone移动计算模式所驱动的,而且是谷歌无法触及的领域,一个HTML无法统治的新平台。 这在移动领域再明显不过。智能手机现在已无处不在,像Foursquare和Path这样的应用都构成了自给自足的社交世界,完全只存在于移动设备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中,Facebook收购Instagram的交易,的确构成了一个转折点。
多年以来,计算的中心是桌面,软件的运行模仿使用打字机的体验。而现在,技术的亲密度和渗透度超乎想象,随时随地都在应用的环境,迫使开发者不得不重新想象新的界面与新的体验。 风险投资人紧随创新者之后,去年第四季度,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把10%的资金投入到移动应用上,有12%的交易都同移动相关。而且,根据Lerer Ventures掌门人本·勒若的看法,他宁愿支持那些首先为移动平台开发服务、其后才顾及万维网的公司,因为那样思考的公司代表着未来。 “移动第一”正在成为许多社交网络发展的方向。在移动应用方面发现用户较容易,而从万维网开始的公司把应用转到移动平台上需要转换成本。并且,网站和软件包要想从众多竞争者中凸显出来是件难事,而应用商店这种模式简单便捷,一旦击中市场需求,传播速度飞快,Draw Something和“愤怒的小鸟”的病毒式流行都是好例子。为特定设备如iPhone而设计的应用,使用起来也比网站要快得多。这就是移动互联胜过万维网的原因:前者是即时的,后者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Facebook投下重注了。因为它诞生于以计算机和浏览器为中心的世界,像它这样的万维网巨头,需要尽快适应一个旧规则正在被重塑的市场。我认为,这种并购在商业战略上是一石双鸟:既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也是为了阻遏竞争对手。在高技术产业,很多创新性初创公司的成功,建立在横亘于前面的巨人的伤口上,这些巨人完全可能被更酷、更年轻的公司杀死,或至少被严重损害。挥之不去的焦虑症构成了高技术收购的逻辑:吃掉那些有前景的初创公司,在它们吃掉你之前;或者,在它们被你的强劲竞争对手吃掉之前。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高价收购后起创新公司的很多成功故事。比如,2002年eBay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现在,eBay这一分支的收入和商品拍卖的收入差不多。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盈利前景渺茫的YouTube,被很多人指责为“脑子出了问题”,然而今天,YouTube在视频网站中遥遥领先,变成了谷歌一个重要的网络广告平台。一旦购并双方形成双赢,价值难以估量。 由此来看,Facebook的这次重金收购,无疑是在剑指移动市场。为什么移动市场对图片有诉求?这源于用户分享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希望即刻分享。举例来说,人们希望在巴厘岛的海滩上就能发出自己晒太阳的照片,而不是等回到家以后再把50张照片上传。市面上还有许多移动图片应用,但Instagram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让用户的图片更漂亮,应用速度更快,使用更容易。 当然,机遇与风险并存。在难以预测的硅谷,购买后来者并不总是有效。比如,2005年,雅虎收购了Flickr,因为它代表了“下一代网络服务”。然而今天,雅虎发现自己正在被“下一代网络服务”严重挑战。同一年,新闻集团花费5.8亿美元吞进MySpace。2011年6月,这个一度领先的社交网站被出售给了Facebook,猜猜价格是多少?区区3500万美元而已。 移动第一是当前的大趋势,对Facebook而言,要赌,当然就赌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