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养护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从此目标制定后,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与地区都需要广泛开展各种创新活动,都需要优秀的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作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地方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型人才的涵义和定位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准确理解创新的内涵,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和特点、规,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和描述颇多,尚未达成共识。例如,有的学者从创新型人才的内在价值进行描述:创新型人才=创新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另有学者指出: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 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7条标准:第一,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第二,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通过综合上述各类表述,本文将创新型人才总结概括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由于目前各级各类高校和不同学历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还有必要根据教育层次的特点来进一步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定位,这样才能确保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不至于出现模糊不清。以此为据,我们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定位不同,可进一步将创新型人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层次是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革新,对新工艺与新加工流程的改进,对新设备的使用和改良;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掌握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型人才。

  2.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培养的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特色、教育水平[2]。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离不开对人才能力的分析。下面本文将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级公路养护专业为例来具体阐述该过程。

  养护行业人才总体需求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江苏交通基础设施要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断提升养护现代化水平。截止2011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4.6万公里、高速公路已达到4185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第一。随着公路网的不断建成,我省大量公路的运营已超过20余年,按照10年一大修计算,每年都将有较多量的高速公路进入到大修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的预防性养护及小修保养也面临着严峻的任务,在已经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及以后,我省将率先迎来周期性公路养护的高峰期。大量的养护任务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工作在基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根据江苏省公路局对全省在册的公路维护与管理行业职工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分析,目前在公路养护与管理队伍中,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仅占1.32%,远低于全国同行业8.7%的平均水平,其中非交通类专业比例更高达85.33%,人员组成结构极不合理,在公路病害诊断技术、养护维修、管理等相关岗位上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养护行业人才能力要求分析。随着上述周期性公路养护高峰期的到来,“绿色养护、节能减排、及时性、快速性、预防性养护”等新理念对一线养护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工作将从以前的矫正性、被动性、突击性养护向及时性、快速性、预防性养护发展。作为优秀的路桥养护一线的技术人员,应具有路桥病害诊断、防治和修复的能力,具有使用集快速化、集成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综合养护设备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路桥工程养护建设一线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前期广泛的市场调研,通过与国内著名养护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基地”,邀请专业委员会成员共同研究并设计了两结合一融通(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设计“施工季节性”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路桥施工季节性的特点,以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分段培养,工学交替,“2+0.25+0.25+0.5”的“施工季节性”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养护施工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二学年,完成本专业相关技能的教学,采取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第三年教学安排中考虑江苏施工的季节性特点,利用施工的旺季,安排生产性实习,安排学生7月至11月到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第一次生产实习),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融会,12月至2月利用施工淡季返校进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完成职业技能的鉴定和专业拓展学习,次年3月再次返回实习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第二次生产实习),实现学习和工作的过渡。

  这一模式重点突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并在充分体现交通建设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校企双赢的培养体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中,我们按照“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递进模式,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序化,确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了“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拓展”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见下图1)。

  图1 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图

  其中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培养的是本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道德、交流、协作、信息技术、职业素质等的共性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要求;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培养的是本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学生路桥工程施工、病害诊断、治理和预防、机械使用等方面的能力,采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融入创新精神;而职业拓展则提供了管理类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拓展,培养学生在掌握核心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辅助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通过这样课程体系的实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与证书的融合、学习与工作的耦合。

  构建 “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项保障、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体系的内容,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遵循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为途径、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岗位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项保障、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核心:以“一体两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核心。

  两个平台:开放互动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实践教学实施平台。

  三项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三项保障体系。

  四个层次: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了由“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专业职业能力训练——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四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程一线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实训项目开发与相关教学建设,使实训基地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工作岗位技能的操作训练,完成专业相关的实训教学与工程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成为区域性的工程技术综合训练和创新的场所。

  4.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养护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中的支撑保障机制是指高等院校保障人才培养得以顺利实施的软硬件条件。

  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本人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因此,围绕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并通过以下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将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实施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建设工程。通过积极聘任一批在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形成校内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机制;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和促进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通过青蓝工程、下企业实践、跟踪考核,加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着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以共同承担横向课题、挂职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方式为切入点,校企密切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在构建的教学团队中,即有大量的专职教师,还有从企业和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并按照学院制定的《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方法》,对兼职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及考核。

  重视基地建设。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建设功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更新教学设施,增添仪器设备,切实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院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指实训基地建设融“产、学、研、鉴、培”等五项功能于一身)的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训的基地,双师培养的基地,更是交通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鉴定的基地、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和应用课题研究的基地和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达到校内实训基地能应用于生产、校外实训基地能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目标。

  完善配套制度。积极探索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整套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开放性实验的考核办法以及奖励措施,使实验实训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强调综合素质。就业市场除了要求养护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要求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多年来,我院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及主题教育,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同等重要; 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和平台(例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强调个人修养、兴趣爱好、良好的个人习惯、时间观念、团队意识等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融入企业快,发展全面,显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08.03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3]田德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0053.html

更多阅读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打造高职教育的升级版[i]。而高职教育的升级转型并不在于办学升格。高职教育打造升级版,一方面在于形成真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质

深圳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及改革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实践教学作为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在高职教育中被确立,许多从事高职实践教学的工作者们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

声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养护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网友海在阳光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