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基于新课改下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1.现存问题的分析

  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分数被绝对化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无忧论文网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学校管理不能因此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目前不少学校过于追求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甚至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或权力主义,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前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权力至上必然滋生和助长长官意志,从而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因此没有了立足之地。与权力至上一脉相通的另一现象是权威主义,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科书是权威,教参是权威,崇尚权威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从校长角度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管理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

  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

  树立和坚持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开放性,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必然要坚持开放的观念。主要应体现几个方面:管理目标从“分数主义”向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课程文化共建转变;管理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性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和家社校共同参与转变;管理方法向灵活性、多样化转变。当然,开放性必然给我们的操作带来新的挑战,有很多新矛盾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解决。

  教学管理要有规而无定规,有法而无定法(不应有僵化、一成不变、束缚人创造性的东西),这需要所有参与管理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既有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出总体设计构想的一般思路,又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各班学生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案写法也不强求统一;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有共性的要求,又允许在发展性评价中有灵活的做法。

  以人为本,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人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的对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新的课程理念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工作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所以教学管理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研修、教学实践、总结反思、教研科研中不断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师为本,运用激励原则,可以使教师工作积极性达到“最大值”。激励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表现,而且要以精神形态体现,并使两者相结合。在教学管理中,不可能没有规章制度,但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考核指标时,应以“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为原则,注意教师情感的变化,善于疏导,常谈心,常交流,常帮助。要充分信任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提建议、出主意、想办法,并予以重视,积极采纳。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出每个人的内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其根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拔苗助长不行,定框制规也不行。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按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来教育教学。在教学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知能结构和接受能力设置课程,规划进度;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制定作息时间,并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根据学生知能现状选择教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思想,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3. 重视教改,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改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教改精神实质,在教学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教书”,学生只知道“读书”的局面。课堂教学所运行的不再只是文本和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要蕴涵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并结合实际积极参与相关的教科研活动。教育科研应与教改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新形势下,学校教科研工作是架设在新理念和新成果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应通过教科研活动,研究如何将新理念和新成果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实施中,研究如何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案例升华到理论高度上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必须建立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也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努力办出特色。体现在教学研究中,就应该注重实际,以校为本,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老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4.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基于新课改下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定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经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使教师队伍素质尽快得到较大的提高,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应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教师的发展为本,重新审视、深刻反思传统的评估机制,改变、调整过去教学评估中将人数字化的考核办法,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在常规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体现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实事求是地依据实际,制定出严密、科学、富有发展性的教学管理机制,以此来支持教育教学的改革,形成一个新的良好的循环运作机制。当然,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知难而进,不断探索,使之尽快完善和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0065.html

更多阅读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案例02 校长与学校发展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案例缸窑镇中心小学 李文涛一、背景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转变。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中,课改的春风并没有完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反思 教师教学工作反思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反思自新学年伊始,学校始终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效益和办学品位为宗旨。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学校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制度,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教务处实施组织、管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按学科分设教研组,负责学科教研等工作

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研究实践

     我国实行高职院校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后,高职院校学生不断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趋繁重。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知识创新和熟练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信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高职院校积极以校外实践教学为载体,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符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管理对于校外

声明:《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基于新课改下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策略》为网友看透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