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的推论,是个体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进而弄清行为产生的前因后果,预测评价人们行为的过程。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前者将行为的产生归结于个体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能力、个人努力等;后者将行为的产生归结于外部的环境因素。归因不同,对行为产生的评价也就将不同。归因理论正是探讨个体行为产生原因并分析其因果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归因理论有许多种,本文将通过分析维纳的归因理论,探讨如何进行正确积极归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维纳的归因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维纳在研究人们对成功与失败归因基础上提出了归因理论,它主要用于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成败结果的解释。该理论认为,成败归因有三个特征,即成败的因素有可能是内在的,也有可能是外在的;有可能是稳定的,也有可能是不稳定的;有可能是个体能控制的,也有可能是个体不能控制的。维纳认为,影响个体进行合理归因的因素有多种,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包括能力、身体特征等;内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包括努力、心情等;外在的、稳定的因素包括任务难度、无法克服的障碍等;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包括运气、机遇等,进而确认了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外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

  维纳认为,任何一种维度对动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和稳定性维度上,如果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上,则会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动机水平,反之,则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在可控性维度上,如果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可控性因素上,则个体将会更积极地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性因素上,则容易失去兴趣;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个体会选择继续努力去获得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上,个体将会选择放弃。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将行为的产生归因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上,个体获取成功的机会将更大,但如果个体将行为的产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上,则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合理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不同归因方式对动机水平的影响

  由于不同个体的归因方式的不同导致个体在行为成败的认知上也会不同,进而影响个体行为的产生。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在驱力,是觉得行为的内在动力。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动机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对实现未来目标的期望值,进而影响个体的动机水平。归因是一个复杂的分析推理过程。个体在对自身行为进行归因之前,首先会考虑个体对该行为成败的期望程度,如果对于一件本来预期成功的行为却产生了失败的结果,此时,如果个体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如机遇、运气等)上,则不会对个体的动机水平产生影响,但如果个人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子的、稳定且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上,则容易降低个体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动机水平。

  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比外在因素(如天气、运气等)更容易给予人们一种积极的感受。成功的内部归因和失败的外部归因都能够提高个体自信心水平,是其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而成功的外部归因和失败的内部归因都将削弱个体的自信心水平,是其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不同的情绪感受都会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动机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所导致的失败归因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并给将来的行为带来破坏性影响,但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失败归因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影响个体未来的行为。

  3.积极归因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

  不同的归因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动机水平。主动积极的归因对自我能力会产生较强的信任感,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使其行为的坚持性和稳定性更强,而被动消极的归因则容易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因此,归因对动机水平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有效的归因能更好地激发起个体的动机水平,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引导个体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及时强化并使其稳定。正确积极的归因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时的稳定归因和失败时的不稳定归因,都有利于保持个体的学习动力。同样的,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时,容易使个体产生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自信和保持学习热情,有助于下一个成功的获得。

  其次,要防止动机性归因偏差影响动机水平。动机性归因偏差是归因者的某种动机因素造成了归因时对信息资料认知加工的偏差。我们要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努力等因素;要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的作用,如任务太难、运气不佳等等。动机性归因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寻求积极感的需要。

  最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动机水平的维持和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以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班都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获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首位。目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目标的完成使个体产生成功的满足感,进而增加个体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来说,成功经验的获得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除此之外,区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有助于帮助个体获得成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2

  [2]张新红.试论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与职业,2011.23

  [3]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林超.浅谈激发学习动机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和方法.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0241.html

更多阅读

认知学习理论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R.M.Gagne)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他称之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

学习动机理论给我们小学教学的启示

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思考能否充分调动学习主体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促使他们把外部的激励力量内化为自我激励的内部动因。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利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和策略,设法引导学生把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直接指向当

转载 2015年高考桓台一中部分语文高分学生学习心得

原文地址:2015年高考桓台一中部分语文高分学生学习心得作者:第一篇语文的世界很美好姓名:毕重阳学校:桓台一中2012级29班语文成绩:141分 任课老师:李洪帅六月24号下午,太阳炽热地烘烤着大地,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心里的忐忑也一点一点加剧,

声明:《合理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网友爱定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